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处于在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在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普遍应用,它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化繁为简,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对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与他人交流、探讨,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二、 有利于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1. 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翠绿、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然后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然后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就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了。又如学习《詹天佑》一文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个难点,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先演示青龙桥陡峭的坡势,然后演示“人”字形线路,接着演示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在上坡下坡时一推一拉的行驶过程,并在难理解的地方有箭头闪烁。这样动静结合的直观演示,减少了学生在理解中的难度,加深了认知形象。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渭县义岗镇永胜小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普遍应用,它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化繁为简,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对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与他人交流、探讨,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二、 有利于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1. 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翠绿、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然后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然后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就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了。又如学习《詹天佑》一文中,理解“人”字形铁路是个难点,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先演示青龙桥陡峭的坡势,然后演示“人”字形线路,接着演示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在上坡下坡时一推一拉的行驶过程,并在难理解的地方有箭头闪烁。这样动静结合的直观演示,减少了学生在理解中的难度,加深了认知形象。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渭县义岗镇永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