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如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市公园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在分析湿地公园的概况及其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及其研究,从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植物的配置设计和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提出建议,以便以后具有借鉴之意义。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引言: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抵御与调节洪水、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为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主要食物和栖息地。城市湿地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野生生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
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
1.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建设湿地公园,首先就是要保护已有湿地,维持湿地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目标是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尽可能地恢复已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2.充分体现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和科普教育功能。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这也是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二、规划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生物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与原理,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公园建设必须以保护优先,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湿地旅游,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实行可持续发展。
2.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生态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是维持群落的种类成分永远不变,而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并体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
3.突出生态主题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原则。
4.充分体现湿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5.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经济、环保
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条件,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物种,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量,做到经济、环保。
6.项目设置以人为本
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又要方便游客,满足其需求,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三、湿地公园规划中的问题分析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问题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问题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实验控制圈和外围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外围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外围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外围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问题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空气的重度污染,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高质量的休闲环境,能够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湿地公园。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文化内涵。湿地公园的建设宗旨是符合“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为人民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自然”。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中,保护与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要站在长远地可持续发展地角度,把握两者的对立与平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设计和建设出我们想要的湿地公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钧,刘国强,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王浩,汪辉,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述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4]代彦满,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J].陕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4.
[5]三门峡市园林局,天鹅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J].建设科技,2007:66-67.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引言: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抵御与调节洪水、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为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主要食物和栖息地。城市湿地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野生生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
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
1.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建设湿地公园,首先就是要保护已有湿地,维持湿地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目标是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尽可能地恢复已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2.充分体现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和科普教育功能。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这也是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二、规划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生物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与原理,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公园建设必须以保护优先,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湿地旅游,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实行可持续发展。
2.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生态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是维持群落的种类成分永远不变,而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并体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
3.突出生态主题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原则。
4.充分体现湿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5.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经济、环保
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条件,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物种,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量,做到经济、环保。
6.项目设置以人为本
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又要方便游客,满足其需求,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三、湿地公园规划中的问题分析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问题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问题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实验控制圈和外围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外围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外围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外围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问题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空气的重度污染,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高质量的休闲环境,能够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湿地公园。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文化内涵。湿地公园的建设宗旨是符合“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为人民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自然”。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中,保护与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要站在长远地可持续发展地角度,把握两者的对立与平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设计和建设出我们想要的湿地公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钧,刘国强,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王浩,汪辉,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述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4]代彦满,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J].陕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4.
[5]三门峡市园林局,天鹅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J].建设科技,20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