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五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8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面对一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一事实,如何走出教学文言文低效的怪圈,落实新课标,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文言文教学点拨“五法”,以期促进文言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引导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诵读是文言文学习入门之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直接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文言文诵读必须加强指导。其一,要读准字音。文言的异读有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三种,诵读是要弄清字音,读准字音。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要读xìng。其二,要读出语气。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语气等特点,划分句子节奏,然后再大声朗读,读出语气。
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古代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教不完的,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借助一定的工具书自己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益处。
(一)构建知识网络,教授学习方法。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构建文言知识网络,然后再逐个突破。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共七种)。如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就教学生用“留、删、换、调、补、变”六字法来翻译。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
(二)综合比较,触类旁通。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总结出:动词(往、到……去);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标志,不译;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三)立足课内,向外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掌握大纲要求的文言文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三、合作探究,重视思辨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探究欲望。例如,《勾践灭吴》中的“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直译就是“生下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查古汉语字典,“豚”的解释确实为“小猪”。这不免给我们带来疑惑:生男孩奖励多还是生女孩奖励多?是不是重女轻男?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勾践要复仇,要男孩上战场,应是男孩奖励多;从句式特点看,下文有“当室者死……支子死”可知还是重要的在前,应是重视男孩;如此推知“豚”不应译为“猪”,那么应译为什么呢?应是一种鱼,由“正是河豚欲上时”可知。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探究的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随之提高,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教师讲得太多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步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感也随之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五个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笔者还尝试对于每篇课文,每个学生都提一个问题的做法,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让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四、挖掘内涵,弘扬精神
21世纪的人要有高素质,高素质不但要有高学历,而且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文言文教学而言,既要教学文又要教做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文学遗产。例如,读《屈原列传》《苏武列传》等文章,就要让学生懂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屈服于强敌的侵略,挽救民族的命运;读《陈情表》《游子吟》,就要让学生知道从儒家孝道演化而来的尊老爱幼,是家庭伦理的高贵品质。学了《劝学》《师说》,就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五、艺术鉴赏,迁移运用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它们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深沉的哲理,睿智的思考,启示着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是比喻论证;通过《劝学》一文,教会学生掌握对论证;通过《过秦论》一文,教会学生使用铺叙排比;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教会学生掌握委婉向别人提意见的技巧;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育学生产生新的忧患意识,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迁移并不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具体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不断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将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杨兴学(1967-),男,广西隆林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苏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8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面对一些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一事实,如何走出教学文言文低效的怪圈,落实新课标,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文言文教学点拨“五法”,以期促进文言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引导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诵读是文言文学习入门之径,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直接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文言文诵读必须加强指导。其一,要读准字音。文言的异读有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三种,诵读是要弄清字音,读准字音。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要读xìng。其二,要读出语气。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语气等特点,划分句子节奏,然后再大声朗读,读出语气。
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古代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教不完的,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借助一定的工具书自己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益处。
(一)构建知识网络,教授学习方法。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构建文言知识网络,然后再逐个突破。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共七种)。如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就教学生用“留、删、换、调、补、变”六字法来翻译。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
(二)综合比较,触类旁通。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总结出:动词(往、到……去);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标志,不译;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三)立足课内,向外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掌握大纲要求的文言文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三、合作探究,重视思辨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探究欲望。例如,《勾践灭吴》中的“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直译就是“生下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查古汉语字典,“豚”的解释确实为“小猪”。这不免给我们带来疑惑:生男孩奖励多还是生女孩奖励多?是不是重女轻男?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勾践要复仇,要男孩上战场,应是男孩奖励多;从句式特点看,下文有“当室者死……支子死”可知还是重要的在前,应是重视男孩;如此推知“豚”不应译为“猪”,那么应译为什么呢?应是一种鱼,由“正是河豚欲上时”可知。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探究的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随之提高,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教师讲得太多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步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感也随之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五个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笔者还尝试对于每篇课文,每个学生都提一个问题的做法,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让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四、挖掘内涵,弘扬精神
21世纪的人要有高素质,高素质不但要有高学历,而且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文言文教学而言,既要教学文又要教做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文学遗产。例如,读《屈原列传》《苏武列传》等文章,就要让学生懂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屈服于强敌的侵略,挽救民族的命运;读《陈情表》《游子吟》,就要让学生知道从儒家孝道演化而来的尊老爱幼,是家庭伦理的高贵品质。学了《劝学》《师说》,就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五、艺术鉴赏,迁移运用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它们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深沉的哲理,睿智的思考,启示着后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是比喻论证;通过《劝学》一文,教会学生掌握对论证;通过《过秦论》一文,教会学生使用铺叙排比;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教会学生掌握委婉向别人提意见的技巧;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育学生产生新的忧患意识,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迁移并不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具体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不断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将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杨兴学(1967-),男,广西隆林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