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归真,语文尤美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该怎么上?这是多少年人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简单命题,有人赞美好的语文课,是意境悠远的画,优美隽永的诗,余音绕梁的歌,它给学生带来清新的画意,优美的诗意和旋律感。然而听了红花学校王淑平应用“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执教《晏子使楚》之后,我们对如何上好语文课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语文课是人格美的塑造
  现行语文教学有两个奇怪的现象:每篇课文都能够设计出若干道考试题;不上某篇课文,也不会影响考试的成绩。
  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弄不明白语文书里的“语文”到底是些啥东西;无从辨清那些东西的性质及其关系;语文课究竟应该关注人与语文本身,还是关注课文的考试因素。对此误解而导致语文课出现种种异化现象,语文课异化为文字、字词、句子、修辞游戏;语文课异化为说教课、思想课;语文课被教师肢解得鸡零狗碎,然后又一点点灌输给学生,语文教师成了解说员。
  什么是语文课?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语文课的“人”本特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即所谓人文性。
  我们认为语文课是师生基于语文活动,即听、说、读、写,发展“人”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心智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可见关注学生,塑造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课的立身之本。
  红花学校的语文课例,采用“三疑”课堂导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疑和解疑,其根本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整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生成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需求,组织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探讨和解答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合,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是二位一体的,不能够走向极端。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需要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不是靠教师天花乱坠的说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美和人性美,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需要营造情景,引人入胜,触景生情,从感受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出发,进而感悟思想美、情感美、人性美和人格美的潜移默化感染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人格塑造过程。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但这毕竟是遥远的历史,如何走进这段里历史和晏子亲近起来呢?王淑平老师导入部分,先抛出“齐王爱鸟”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激发学生的探疑兴趣。
  在理解了题目意思之后,王淑平老师提出:“读了题目晏子使楚后,你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他去楚国干什么?他在楚国发生了什么事?等等问题。王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成:晏子使楚的目的是什么?在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用这两个问题驱动学生整堂课的教学,并再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究。
  教学设计中的“默读知大意”、“默读学斗智”,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读文、思考、归纳、组织语言都是“三疑”课堂精神的体现。最后,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想象、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解疑”的体现。
  在此过程中,细化学习任务,并步步落实,学生不仅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培养了质疑勇气、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身参与体验感受到了晏子的人格美和人性美,无疑是经受了一次传统美德的教育洗礼。
  这生动活泼语文课的价值就在于教师以尊重人、发展人和塑造人出发,围绕“人”展开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语文课是动态美的生成
  语文课之美,不是靠设计出来的,而是靠动态生成出来的。红花学校“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规范化“预设”,但重点放在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各种教学与学习策略的设计上,而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则体现出“粗放性”特点。这样设计有利于动态地“生成”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发现的惊喜和精神的鼓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晏子使楚》课堂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疑兴趣;引导学生质疑:评价整理骨干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疑,理清三次交锋的经过;分角色扮演,初步體会晏子语言的机智”几个简单步骤生成的,其中每一步都围绕“问题”展开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贯彻到底,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活动性。
  王淑平老师将学生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他去楚国干什么?他在楚国发生了什么事?合并为: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围绕“问题”精心组织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现场表演等活动,将质疑、探疑和解疑等置于活动过程,将问题生成、探疑生成、解疑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转化。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晏子所处的时代、出使楚国的目的和经历的种种意外,从而了解晏子的智慧是建立在伟大的人格之上,只忠于自己祖国的爱国精神使然,而不是简单的机智。这样学生头脑中的晏子形象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的,而是一个立体化、活性化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
  由不了解晏子到想了解晏子,从对晏子的一知半解到对晏子全面了解,从不知道晏子到表演晏子,全面实现了质疑、探疑的目的,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人格,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当然语文的动态美不是不需要设计,而是需要科学性、粗放化的设计,它不是传统的教案,不需要把知识内容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本子上,因为学生的思维变化不确定,学习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特点,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学而教,因势利导。
  要建设精彩纷呈具有动态美的语文课堂,教师先必须树立开放课程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努力激活学生学习活力;其次教师要利用语文综合性特点,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堂上的精彩瞬间不是靠设计出来的,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抓住有利教育契机,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处处放射出光彩。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疑”课堂追求的是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对学习潜能教师要充满信心,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堂课从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互动交流过程中彰显了语文课堂的动态美。
  三、语文课是灵动美的渲染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人文化育功能,因此如诗如画如歌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文化美的体现,而课文只是文化活动载体而已。
  那么,语文到底学什么呢?如何学呢?一句话就是要“灵动”地学文化,即所谓“活学”和“学活”。
  从知识上讲,就是抛弃鸡零狗碎,学会整体学习。王淑平执教的《晏子使楚》通过“三疑”拓展课内外,给学生留下不是某词、某句,而是从课外到课内,从文字到表演,留给学生的是晏子形象、晏子精神、情感和人格,以及他的载体语言文字和写作技法。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整体设计、整体教学、整体育人观念,学会看整册语文书,学会列整册语文书中的生字表、新词表、文学常识表,进行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应用,它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是啥东西提供着框架,也为如何掌握和应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服务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学习、综合学习的奠定指导基础。
  从功能看,要学会将语文明确地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对付它们的办法。
  “死东西”是学生“记忆的活”,如知识点:生字、新词、文学文化常识等,要让学生理解和记住。除一次就可以穷尽外,有些“死东西”要让它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活起来,比如说“忠君”,一直被视为不耻,但晏子忠君是和当时齐国所处的背景有关,他因为“爱国”而“忠君”,并非愚忠。“忠君”正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是其智慧之源,有何过错?有人说,晏子的爱国是狭隘的,因为爱的是齐国,而不是中华。我们可以告诉他,你这种想法是脑子进水。当时由中华这个概念吗?齐国是他的祖国,他爱齐国不算爱国,那爱哪国才算是爱国呢?即使一个看似很死的文化概念,也应该在具体环境中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可见文化的化育对于语文而言有多重要!
  “似死似活”的东西,要在特定环境中活起来。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看似乎是死的,但对于具体文章的处理有时就是活的了。像说明文知识——“无非是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从哪几个角度抓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像“定理公式”一样的“似死似活的东西”,多数也是“一次就可以穷尽”的,但是也要因文而异,灵活掌握,具体文章,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
  所谓“活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语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经常说,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團队精神,要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实际上就是企图通过运用非智力因素,来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目的。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忘记如何促进学生质疑、探疑和解疑。用讲故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质疑,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疑和解疑,用表演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等等。
  传统语文中的文化美是通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段意、中心、结构的分析结论以及课后的相关练习题等一点点浸润的。
  “三疑”课堂对课文不主张精雕细刻,只要求总体把握知识,必要的知识把握住了,就一篇课文来说,没有必要到非“讲”某种不可,只要学生学到某种程度就行了。
  课后练习是很重要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梯度、难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能够引领呈阶梯式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就可以达到学习文化,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和素养之目的。
  教师要注意将段意、中心等以及相关的练习看成是文化中“活的东西”,有现实的意义,看成“活”的,也就是把思维要干的这部分活儿从记忆部分拿给思维来干。任何一篇课文的段意、中心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在“似死似活”的“定理公式”辅助下,凭借学生原有的语文能力,如果认真地思考,都会获得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规定的那些知识,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百分之九十的知识学生就完全能够自己学会的。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真,不能在搞花架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三疑”导学是王淑平和红花学校语文组走进课例研究的重要一步,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借用屈原的一句话作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陈龙泉/成都列五中学;余致俊/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校;叶松林/成都列五中学)
  (责任编校:张文杰)
其他文献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具备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等优越性,与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将系统的探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愿与同仁们一起交流共勉。  一、产生的误区  误区有: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教材搬家,照“屏”宣科;电脑“奴隶”,交流“鸿沟”;过分依赖课件,无法自我创新。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的汲取智慧和经验,我在探索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了“师生角色的置换”教学方法。  一、课改方法  1.学生搭配分组。全班学生基本固定分成4组(可课程要求调整分组数量),教学活动组内学生轮当组长和主持人,做本组教学组织者。分组要求组员搭配适当,切忌学习成绩好的、口才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放在同一组内,力求
期刊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9-),女,广西岑溪市人,中共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法学硕士,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伦理学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伦理文化。  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现代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教学内容上不断的进行深入拓展,积极寻求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结合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和判
期刊
摘要:国际贸易相关技能将逐步成为企业需要的较为常规的业务技能。对企业来说,外贸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这意味着较大的业务风险和时间成本;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是国际商务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需要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以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实际上高职学生的外贸实操能力远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要求,怎样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贸从业能
期刊
作者简介:张馨元(1989-),女,汉族,四川崇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汉语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化于一体。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本身属于典型的模糊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这些词也是很困难的,很容易产生偏误,特别是不了解这些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语义,所以理解运用起来就比较难。同时对老师的授课也是一种考验。中西文化本就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
期刊
作者简介:田甜(1991-),女,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摘要:特定的内容和语言环境决定了最佳表达方式的唯一性,达到修辞的最佳效果,就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汉语修辞的对外教学事实上是非常艰难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鲜有学者涉及,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对外教学中,结合会话原则和具体文章,运用修辞可以增
期刊
摘要:榜样育人法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榜样育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却没有发展起来。本文针对榜样育人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以湘南学院“身边人,身边事”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为例,对榜样育人模式进行了再造,提出了新时期创新榜样育人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榜样;榜样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榜样育人法都是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几十年前的雷锋、董存瑞
期刊
摘要:爱生理念是中国爱生学校国家标准(试行)的标准之一,学生心理健康是该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某中学的两个班作为试点,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入手实施干预,探讨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最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2年追踪研究,学生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上的得分显著提升,教师、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收获。本研究为学校深入推进“爱生理念
期刊
一、对“三疑课堂”的理解  “三疑课堂导学”,是指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学、同伴互动的习惯,以及质疑探究的精神。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苦教”向“乐学”转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思路设计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
期刊
教育为公  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陶行知  在新津县,以教育岛为龙头,在新津区域范围内认真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始终秉承“教育为公、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为民,把教育“优质与公平”放在首位,办真教育、办好学校,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现代化”、“普及教育”和“有效的教育”等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