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是学生们感到特别头痛的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去学习它,早自习还扯破喉咙对它读了又读,可总是收效甚微。我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喜欢。”这一令人忧心的事实告诉我,必须寻找出一条教学文言文的新路,赋予文言文教学新的活力。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另僻蹊径呢?
为此,我在教授文言文《﹤庄子故事﹥两则》中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庄子故事﹥两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惠子相梁》时,我先紧扣教材,将整堂课贯穿在一根主线——庄子与惠子的关系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庄子是什么身份的人?惠子是何许人?他是庄子的什么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产生了哪些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性格和处世观点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敌?是友?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有位教育家说得没错:“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思考中,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文言语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意味盎然中就领略了古人先哲们的处世哲学与博才雄辩、机敏幽默,让他们在为人处世与道德修养、文学修养上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洗礼。这样教学,这篇言简意丰的短文,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就能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这就做到了“言文并重”。实际的教学效果证明,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们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反之,倘若将课文处处串讲、翻译,必然兴味索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却轻松、闲适、活泼、有趣,让人感受到生活中也有诗意并为之感染。
在庄子与惠子“鱼之乐”的辩论中,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辩论中各自表现的辩才与睿智,诙谐与幽默。以及他们那种不同的审美观与心境。同样的道理,如此有趣的文言短文,如果我们也遵从老一套“三步走”的模式,我想,我们的课堂气氛也避免不了一潭死水。我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大胆让学生去演文中角色,让他们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大胆使用道具,想演就演,演得漂亮,演得精彩。既然要求学生“演”,那对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和理解文章内在意蕴各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演课本剧”这一活动,将调动学生所有的能动细胞。他们的主动参与欲、合作探索欲,都将被激活,他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将得到一次大大的提高。
是的,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重视它的文学意蕴,挖掘它的文化精髓和现实意义,把古人请到现实与他们对话;或跨越时空,走近他们,而不只是把他们的文章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只有在“言文并重”的基础上,多去改革教学方式,多去尝试新的路子,才能把文言文教学的这潭“死水”搅活。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像你这么教学,学生能真正学懂文章的内容吗?能一句句把文章翻译出来吗?他们的文言知识与语法修辞该怎么去学习、积累?”
这并不难解决,我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知识……”“随文学习”四个字给了我启发。不错,一些文言文知识一定要学,非学不可,因为文言词汇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奠基石。但不一定就要集中讲授,可以在课堂上随文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记忆会更深。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教学《﹤庄子故事﹥两则》时,当讲到“惠子相(xiàng)梁”这句话时随机把“词性活用”这一知识教给学生:“相”,原来是名词“宰相”之意,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之意,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在学生掌握后,再不失时机地追问一句“类似的词类活用现象,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吗?”没想到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几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服’字,《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中‘奔’字……经过这样的引导,我想,学生们以后遇到此类词类活用现象,就会胸有成竹、举一反三了,这就等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而这样随文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难学。
朱招兰,教师,现居江西赣县。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另僻蹊径呢?
为此,我在教授文言文《﹤庄子故事﹥两则》中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庄子故事﹥两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惠子相梁》时,我先紧扣教材,将整堂课贯穿在一根主线——庄子与惠子的关系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庄子是什么身份的人?惠子是何许人?他是庄子的什么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产生了哪些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性格和处世观点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敌?是友?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有位教育家说得没错:“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思考中,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文言语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意味盎然中就领略了古人先哲们的处世哲学与博才雄辩、机敏幽默,让他们在为人处世与道德修养、文学修养上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洗礼。这样教学,这篇言简意丰的短文,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就能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这就做到了“言文并重”。实际的教学效果证明,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们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反之,倘若将课文处处串讲、翻译,必然兴味索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却轻松、闲适、活泼、有趣,让人感受到生活中也有诗意并为之感染。
在庄子与惠子“鱼之乐”的辩论中,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辩论中各自表现的辩才与睿智,诙谐与幽默。以及他们那种不同的审美观与心境。同样的道理,如此有趣的文言短文,如果我们也遵从老一套“三步走”的模式,我想,我们的课堂气氛也避免不了一潭死水。我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大胆让学生去演文中角色,让他们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大胆使用道具,想演就演,演得漂亮,演得精彩。既然要求学生“演”,那对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和理解文章内在意蕴各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演课本剧”这一活动,将调动学生所有的能动细胞。他们的主动参与欲、合作探索欲,都将被激活,他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将得到一次大大的提高。
是的,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重视它的文学意蕴,挖掘它的文化精髓和现实意义,把古人请到现实与他们对话;或跨越时空,走近他们,而不只是把他们的文章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只有在“言文并重”的基础上,多去改革教学方式,多去尝试新的路子,才能把文言文教学的这潭“死水”搅活。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像你这么教学,学生能真正学懂文章的内容吗?能一句句把文章翻译出来吗?他们的文言知识与语法修辞该怎么去学习、积累?”
这并不难解决,我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知识……”“随文学习”四个字给了我启发。不错,一些文言文知识一定要学,非学不可,因为文言词汇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奠基石。但不一定就要集中讲授,可以在课堂上随文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记忆会更深。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教学《﹤庄子故事﹥两则》时,当讲到“惠子相(xiàng)梁”这句话时随机把“词性活用”这一知识教给学生:“相”,原来是名词“宰相”之意,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之意,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在学生掌握后,再不失时机地追问一句“类似的词类活用现象,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吗?”没想到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几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服’字,《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中‘奔’字……经过这样的引导,我想,学生们以后遇到此类词类活用现象,就会胸有成竹、举一反三了,这就等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而这样随文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难学。
朱招兰,教师,现居江西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