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是学生们感到特别头痛的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去学习它,早自习还扯破喉咙对它读了又读,可总是收效甚微。我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喜欢。”这一令人忧心的事实告诉我,必须寻找出一条教学文言文的新路,赋予文言文教学新的活力。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另僻蹊径呢?
   为此,我在教授文言文《﹤庄子故事﹥两则》中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庄子故事﹥两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惠子相梁》时,我先紧扣教材,将整堂课贯穿在一根主线——庄子与惠子的关系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庄子是什么身份的人?惠子是何许人?他是庄子的什么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产生了哪些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性格和处世观点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敌?是友?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思维,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有位教育家说得没错:“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思考中,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文言语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意味盎然中就领略了古人先哲们的处世哲学与博才雄辩、机敏幽默,让他们在为人处世与道德修养、文学修养上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洗礼。这样教学,这篇言简意丰的短文,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就能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这就做到了“言文并重”。实际的教学效果证明,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们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反之,倘若将课文处处串讲、翻译,必然兴味索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却轻松、闲适、活泼、有趣,让人感受到生活中也有诗意并为之感染。
   在庄子与惠子“鱼之乐”的辩论中,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辩论中各自表现的辩才与睿智,诙谐与幽默。以及他们那种不同的审美观与心境。同样的道理,如此有趣的文言短文,如果我们也遵从老一套“三步走”的模式,我想,我们的课堂气氛也避免不了一潭死水。我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大胆让学生去演文中角色,让他们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大胆使用道具,想演就演,演得漂亮,演得精彩。既然要求学生“演”,那对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和理解文章内在意蕴各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演课本剧”这一活动,将调动学生所有的能动细胞。他们的主动参与欲、合作探索欲,都将被激活,他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将得到一次大大的提高。
   是的,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重视它的文学意蕴,挖掘它的文化精髓和现实意义,把古人请到现实与他们对话;或跨越时空,走近他们,而不只是把他们的文章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只有在“言文并重”的基础上,多去改革教学方式,多去尝试新的路子,才能把文言文教学的这潭“死水”搅活。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像你这么教学,学生能真正学懂文章的内容吗?能一句句把文章翻译出来吗?他们的文言知识与语法修辞该怎么去学习、积累?”
   这并不难解决,我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知识……”“随文学习”四个字给了我启发。不错,一些文言文知识一定要学,非学不可,因为文言词汇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奠基石。但不一定就要集中讲授,可以在课堂上随文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记忆会更深。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教学《﹤庄子故事﹥两则》时,当讲到“惠子相(xiàng)梁”这句话时随机把“词性活用”这一知识教给学生:“相”,原来是名词“宰相”之意,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之意,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在学生掌握后,再不失时机地追问一句“类似的词类活用现象,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吗?”没想到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几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服’字,《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中‘奔’字……经过这样的引导,我想,学生们以后遇到此类词类活用现象,就会胸有成竹、举一反三了,这就等于给学生一把钥匙。而这样随文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难学。
  
  朱招兰,教师,现居江西赣县。
其他文献
2008年3月,美国狼阱国家公园(wolf Trap National Park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Filene中心更新了灯光控制台.狼阱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是美国惟一一个为艺术演出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转化过程,教师是不可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教学生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在学生一生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短暂的。因此,培养学生
小学英语阶段的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让他们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对话交流.在设
期刊
2008年5月,美国视与听剧院(sight & sound Theatres)旗下拥有2080座的新剧院正式开放,这座面积达336 000平方英尺的剧院是密苏里州布兰森市最大的建筑.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备受关注。如何在我国一线英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亟待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提出以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作为实施路径探索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层次国家课程目标。本文以一节初中英语公开研讨课为例,简要说明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课堂实践设计与操作,为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抛砖引玉。  关键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也是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的主要阶段.所以,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营造
期刊
高中诗歌教学有两个基点,一是诵读,二是鉴赏。不论理念怎么变,课标怎么变,教材怎么变,这两个基点不会变,也不应该变。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常态课、公开课、竞赛课),都必须重视这两个基点的落实。   第一基点是“诵读”。重视诵读,落实诵读,并不是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安排了诵读或安排了几次诵读,而是要看老师在诵读上对学生是否有有效指导,学生的诵读状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没有改变、有没有优化。否则,读十
2008年4月11日,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开放.这座七层楼的混合建筑耗资4.5亿美元,囊括了画廊、剧院及大型活动场地,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气息和尖端技
1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12 实验操作2 1 按上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2 向各仪器里加入实验用药品。2 3 调节容器A的高度 ,使水与电石逐渐接触 ,根据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英语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文化素养等.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学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之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