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暑假,我搬到了一个新小区,几乎每晚八点钟,前面一栋楼里都会传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伴随而至的,是一个女人时高时低、充满威严的训诫,偶尔还夹杂着摔盆扔锅的“砰砰”声,直到声嘶力竭、哭声停止,世界才算归于宁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大家心里都有些沉重,毕竟女人在训诫自家孩子时,也“顺便”训诫了周围的人。被训诫,内心大抵都是不愉快的。我除了心里感到压抑外,还心疼那个孩子。听到他哭声的这些时日,我仿佛已经和他成了朋友一般,哪些哭声是疼痛、害怕,哪些哭声是气愤、委屈,我都能区分清楚。我对他亦充满了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能让自己亲密的家人日日咆哮,无休止地发动“战争”?我想双方一定都身心俱疲了吧。
一天,我正埋头整理讲台,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王老师,您好!我是小方的妈妈。”我抬起头,与一双充满热情、真诚的双眼对视。这一对视却让我万分惊讶:是她!没错,那个每晚训诫孩子的女人。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只是这友好的语气让我有些难以置信。
这位母亲的来意质朴而简单,堆满笑容的脸上还略有一些羞涩:“王老师,我昨天才听家里人说,您和我们住在一个小区。我家孩子话说得不利索,耳朵也不如别的孩子灵,脾气也倔得很,可我还是希望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该会的都会,该行的都行。我真心麻烦老师多担待一些,为了他,我……”话未说完,她眼眶就湿润了,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为这个因意外失聪的儿子所做的一切——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只身一人,一手抱着18个月大的儿子到处寻医问药,一手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上千个治疗、康复的日子酿出的辛酸沁入了她的泪水,也像长了脚一样在这个瞬间爬上了我的心头。
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小方的模样。听搭班老師说过,他在幼儿时因为发烧打错了药,导致听力重度损伤。因为“特殊”,我自然对他特别关照,可他的许多行为让我有些捉摸不透。小方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不高,任何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但很多次,他都在第二天到学校时反悔般地对我说:“老师,你把我名字加上去吧,我也想参加……”学校经常组织手抄报比赛,对美术缺少兴趣且不太在行的他,交上来的参赛作品却总是因颜色鲜艳、画面独特、内容丰富而获奖,我时常为他的种种突然“转变”而感到疑惑。让我更不解的是,小方的脸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小伤口,像被东西砸过,或被指甲划过。我试探性地问原因,他都只是尴尬地朝我笑笑,然后用小手抹一下脸,低下头不再说话了。
面对这位母亲,我顿生同情,同时不禁对她每晚的“咆哮”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份理解让我们的关系近了一些,于是我决定对这位坚强而疲惫的母亲敞开心扉,给她一点帮助,不仅仅以家长和老师的身份,更以同为母亲的身份。这样的帮助,也许正是满心伤痕又在迷茫道路上不知所措的人所真正需要的。
我和她坦白说,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她教育孩子的动静,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很难受,对待孩子不能如此。我引导她一起回顾了孩子上小学以来的变化,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她摇摇头无奈地叹息:“我也不想这样的,我只希望他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可是看见他做作业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更让我气愤的是,有一些作业题非常简单,他却总是做错,仿佛故意和我对着干一般。有时候他不完成作业,或者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不要他做了,我宁愿自己受点累替他做完。”
看着她由于气急败坏而涨红了的脸,我轻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心里已经明白了她教育孩子的问题所在:对孩子逼得太紧,保护得过分,不愿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不符合心意的地方就替孩子包办,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正是家庭教育中最易犯的错误,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于是我拉着她坐下来,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号称“渔王”的捕鱼人,每天带着三个儿子一起出海捕鱼,最后孩子的捕鱼技术却连普通人家的孩子都不如。究其原因,渔王虽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捕鱼技术,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来大鱼、怎样起网会有好的收获,但遇到暴风雨来临,渔王总会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一点闪失都不会有……讲到这里,我试探性地问她:“这三个儿子的悲哀在哪里呢?”她若有所思,停顿了一会儿回答道:“他们的悲哀就在于一切都被父亲安排好了,哪怕是犯错的机会都没有……老师你的意思我懂了,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见她没有拒绝我的帮助,我很高兴。
事情比我想象的要好。似乎为了向我证明她认同我的观点,这之后小方的妈妈隔三差五就会向我分享她的做法——今天我忍住了没有发火,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那道题,后来我稍加点拨,他居然会做了。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我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武断又多么没有耐心,其实孩子是需要时间、需要鼓励的……从她略显兴奋的话语中,我能听出她对自己以前教育方式的反省和对我的感谢之情,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我也时常与她电话联系,及时告诉她孩子的在校表现,告诉她该如何去开展协同教育。
而更让我欣喜的是小方的变化。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在填报200米比赛人选时,大家一致推选小方,因为他在体育课上的表现特别优秀。当我目光转向小方时,见他低着头,有些忸怩和羞涩,但眼神里分明有一种期待,于是对他竖起大拇指,并且点了点头。运动会上,小方果然表现出色,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从那以后,小方变得越来越合群,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许多,大家都说他的身上多了一份自信和阳光。
期中考试后,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我邀请小方的妈妈来校和其他家长分享育儿心得。那天,她明显做了精心的准备,用一个个日常事例娓娓讲述了她对孩子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明显的成效。她话语朴实,没什么专业理论和高深道理,但“等待”这个词却反复被她提及,我也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向——那个更适合她和她的孩子的相处模式。而在这“等待”中,不只饱含了无限理解和耐心引导,也是她内心深处对教育孩子的一种理念的凝结。
而今,小区的夜晚复归宁静。小方的妈妈也常在班级群里为苦恼的家长们出谋划策,开出教育的“良方”。而小方现在已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在他的带领下,班里的宣传工作多次得到学校的点名表扬。
小方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做父母的既要有面对孩子成功时的冷静,也要有直面孩子出现错误时的胸襟与智慧。我们能理解父母越是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爱就越深沉,期望就越高,但孩子不是父母随意捏造的橡皮泥,而是充满灵性的生命,既是生命,就会犯下错误、遭遇挫折、感到迷茫、感受害怕等等。不经历这些生长的拔节之痛,何来真正的成长呢?
张爱玲曾说:“有一条路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的,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就让我们伴随着孩子,去走过这些成长途中的“弯路”吧。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
一天,我正埋头整理讲台,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王老师,您好!我是小方的妈妈。”我抬起头,与一双充满热情、真诚的双眼对视。这一对视却让我万分惊讶:是她!没错,那个每晚训诫孩子的女人。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只是这友好的语气让我有些难以置信。
这位母亲的来意质朴而简单,堆满笑容的脸上还略有一些羞涩:“王老师,我昨天才听家里人说,您和我们住在一个小区。我家孩子话说得不利索,耳朵也不如别的孩子灵,脾气也倔得很,可我还是希望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该会的都会,该行的都行。我真心麻烦老师多担待一些,为了他,我……”话未说完,她眼眶就湿润了,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为这个因意外失聪的儿子所做的一切——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只身一人,一手抱着18个月大的儿子到处寻医问药,一手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上千个治疗、康复的日子酿出的辛酸沁入了她的泪水,也像长了脚一样在这个瞬间爬上了我的心头。
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小方的模样。听搭班老師说过,他在幼儿时因为发烧打错了药,导致听力重度损伤。因为“特殊”,我自然对他特别关照,可他的许多行为让我有些捉摸不透。小方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不高,任何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但很多次,他都在第二天到学校时反悔般地对我说:“老师,你把我名字加上去吧,我也想参加……”学校经常组织手抄报比赛,对美术缺少兴趣且不太在行的他,交上来的参赛作品却总是因颜色鲜艳、画面独特、内容丰富而获奖,我时常为他的种种突然“转变”而感到疑惑。让我更不解的是,小方的脸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小伤口,像被东西砸过,或被指甲划过。我试探性地问原因,他都只是尴尬地朝我笑笑,然后用小手抹一下脸,低下头不再说话了。
面对这位母亲,我顿生同情,同时不禁对她每晚的“咆哮”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份理解让我们的关系近了一些,于是我决定对这位坚强而疲惫的母亲敞开心扉,给她一点帮助,不仅仅以家长和老师的身份,更以同为母亲的身份。这样的帮助,也许正是满心伤痕又在迷茫道路上不知所措的人所真正需要的。
我和她坦白说,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她教育孩子的动静,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很难受,对待孩子不能如此。我引导她一起回顾了孩子上小学以来的变化,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她摇摇头无奈地叹息:“我也不想这样的,我只希望他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可是看见他做作业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更让我气愤的是,有一些作业题非常简单,他却总是做错,仿佛故意和我对着干一般。有时候他不完成作业,或者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不要他做了,我宁愿自己受点累替他做完。”
看着她由于气急败坏而涨红了的脸,我轻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心里已经明白了她教育孩子的问题所在:对孩子逼得太紧,保护得过分,不愿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不符合心意的地方就替孩子包办,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正是家庭教育中最易犯的错误,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于是我拉着她坐下来,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号称“渔王”的捕鱼人,每天带着三个儿子一起出海捕鱼,最后孩子的捕鱼技术却连普通人家的孩子都不如。究其原因,渔王虽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捕鱼技术,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来大鱼、怎样起网会有好的收获,但遇到暴风雨来临,渔王总会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一点闪失都不会有……讲到这里,我试探性地问她:“这三个儿子的悲哀在哪里呢?”她若有所思,停顿了一会儿回答道:“他们的悲哀就在于一切都被父亲安排好了,哪怕是犯错的机会都没有……老师你的意思我懂了,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见她没有拒绝我的帮助,我很高兴。
事情比我想象的要好。似乎为了向我证明她认同我的观点,这之后小方的妈妈隔三差五就会向我分享她的做法——今天我忍住了没有发火,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那道题,后来我稍加点拨,他居然会做了。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我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武断又多么没有耐心,其实孩子是需要时间、需要鼓励的……从她略显兴奋的话语中,我能听出她对自己以前教育方式的反省和对我的感谢之情,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我也时常与她电话联系,及时告诉她孩子的在校表现,告诉她该如何去开展协同教育。
而更让我欣喜的是小方的变化。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在填报200米比赛人选时,大家一致推选小方,因为他在体育课上的表现特别优秀。当我目光转向小方时,见他低着头,有些忸怩和羞涩,但眼神里分明有一种期待,于是对他竖起大拇指,并且点了点头。运动会上,小方果然表现出色,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从那以后,小方变得越来越合群,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许多,大家都说他的身上多了一份自信和阳光。
期中考试后,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我邀请小方的妈妈来校和其他家长分享育儿心得。那天,她明显做了精心的准备,用一个个日常事例娓娓讲述了她对孩子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明显的成效。她话语朴实,没什么专业理论和高深道理,但“等待”这个词却反复被她提及,我也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到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向——那个更适合她和她的孩子的相处模式。而在这“等待”中,不只饱含了无限理解和耐心引导,也是她内心深处对教育孩子的一种理念的凝结。
而今,小区的夜晚复归宁静。小方的妈妈也常在班级群里为苦恼的家长们出谋划策,开出教育的“良方”。而小方现在已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在他的带领下,班里的宣传工作多次得到学校的点名表扬。
小方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做父母的既要有面对孩子成功时的冷静,也要有直面孩子出现错误时的胸襟与智慧。我们能理解父母越是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爱就越深沉,期望就越高,但孩子不是父母随意捏造的橡皮泥,而是充满灵性的生命,既是生命,就会犯下错误、遭遇挫折、感到迷茫、感受害怕等等。不经历这些生长的拔节之痛,何来真正的成长呢?
张爱玲曾说:“有一条路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的,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就让我们伴随着孩子,去走过这些成长途中的“弯路”吧。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