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5—0074—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下面,笔者谈谈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综合评定,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既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又尊重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小组最好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并要不定期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应,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定位、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然后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制订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水平。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复习”这一新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已知AB=DE的△ABC与△DEF中有下列四个判断:①∠A=∠D ②BC=EF ③△ABC≌△DEF ④AC=DF 请学生展开交流讨论用以上三个判断作为条件、剩余的一个判断作为结论设计一道符合要求且正确的命题。这样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型试题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便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对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时评价,努力巩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牵头人,即各组组长对组员要能够明确分工,以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轮流发言、轮流展示,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忌让合作变成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一言堂,否则将会极大地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对一些后进生及时地进行肯定性评价,以避免这些能力略差的学生遭到忽视和冷落。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能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在整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使优等生、后进生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沉浮与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提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5—0074—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下面,笔者谈谈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综合评定,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既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又尊重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小组最好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并要不定期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应,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定位、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然后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制订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水平。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复习”这一新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已知AB=DE的△ABC与△DEF中有下列四个判断:①∠A=∠D ②BC=EF ③△ABC≌△DEF ④AC=DF 请学生展开交流讨论用以上三个判断作为条件、剩余的一个判断作为结论设计一道符合要求且正确的命题。这样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型试题就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便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对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时评价,努力巩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牵头人,即各组组长对组员要能够明确分工,以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轮流发言、轮流展示,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忌让合作变成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一言堂,否则将会极大地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对一些后进生及时地进行肯定性评价,以避免这些能力略差的学生遭到忽视和冷落。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能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在整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使优等生、后进生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沉浮与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提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