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实施,语文教学必须不断探索与尝试,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要求。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
小学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小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重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提高其他学科知识水平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挖掘文本背景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和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发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当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后,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与信息,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习需求,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应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朝李白被称为诗仙,他在四川沿长江游历时,居住在湖北省的襄阳,听说孟浩然在此隐居,所以前去拜访了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挚友,当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江苏广陵時,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并创作了这首诗。”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解,拉近了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主动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作为课后学习任务,通过书籍和网络等途径自主查询与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紧扣语文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板块,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使其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应将“感悟诗歌中的和谐之美”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三大流程:首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湖光、秋月等美丽景色,再从“和”的视角感知湖光秋月之间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充分体会景色的“和谐”;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作者为什么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为什么将湖中的群山想象成“青螺”,如果将它们比喻成其他事物行不行?通过引导想象,学生能够感知两种事物贴近生活,可谓相得益彰,两者之间的组合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一种“形态之和”;最后,鼓励学生从色彩出发,通过阅读文章感知“白中有青,青衬白银”的基本色调,这也是一种“色彩之和”。可见从不同的视角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章中采用“和谐之美”的基本用意,最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力争拓展学生思维
很多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读“厚”,这说明教师在这篇课文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解读得越多,传授得越多,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越小,其思维就越容易受到禁锢。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正所谓“学贵有疑”,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适当放手,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少讲解一些知识,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许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教师不太相同,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构建思辨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乌塔》这一课时,教师不用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质疑:“如果乌塔就站在你面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纷纷举手提问:“如果迷路了怎么办?”“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稚嫩,却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思维过程,证明学生认真思考过了。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从中挖掘出价值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辨。比如,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如下几个问题:“你在旅行过程中,遇到危险怎么办?”“你独自出去旅行,你的家人不会担心吗?”“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为什么你会选择独自一个人出去旅行呢?”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样的引导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深度思辨,虽然没有教师直接讲解获得知识的方式便捷,但是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且独具个性,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有效抓住课文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很多课文的结尾虽言尽但意却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象和创新。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留白之处,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思维的王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可以结合课文结尾小鸟的话“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发想象力,为课文进行续编:(1)青蛙有没有从井底跳到井口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2)如果青蛙跳出去了,它看到了什么?(3)如果它没有跳出去,只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发挥想象说出设想:“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跳出井口,他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不但看到了鲜花与小草,而且看到了高楼大厦,原来世界不止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跳出井口之后,虽然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却被人类捕获,成了人类案板上的美食,青蛙临死之前探口气说道:‘还不如待在井底呢!’”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培养学生自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明白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少教或不教,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生词、阅读课文、文章解析、教师提问、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的模式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课堂讲解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通过网络查询解决课文写作背景等问题,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形成大体认知,同时找出文章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提高課堂学习的针对性。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秦朝皇帝惨无人道,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什么课文中还说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与英雄气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拔高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具体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切忌一味批评打击,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始终保持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有位学生不能流利朗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句话,教师耐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破句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再读一次:“我相信这一次你会读得很好!”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通过不断练习,学生不但能够流利地阅读这一句,而且能够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老师禁不住说道:“真了不起,只读了三遍就能读得这么好、情感能这么到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在面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时,教师表现得极不耐烦,甚至用批评的语气指责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挫败,使其陷入自卑,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12):102-103.
[2]李志强.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江教育论丛,2015(03):57-58.
[3]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5):222-22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
小学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小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重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提高其他学科知识水平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挖掘文本背景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和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发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当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后,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与信息,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习需求,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应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朝李白被称为诗仙,他在四川沿长江游历时,居住在湖北省的襄阳,听说孟浩然在此隐居,所以前去拜访了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挚友,当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江苏广陵時,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并创作了这首诗。”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解,拉近了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主动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作为课后学习任务,通过书籍和网络等途径自主查询与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紧扣语文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板块,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使其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应将“感悟诗歌中的和谐之美”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如下三大流程:首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湖光、秋月等美丽景色,再从“和”的视角感知湖光秋月之间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充分体会景色的“和谐”;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作者为什么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为什么将湖中的群山想象成“青螺”,如果将它们比喻成其他事物行不行?通过引导想象,学生能够感知两种事物贴近生活,可谓相得益彰,两者之间的组合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一种“形态之和”;最后,鼓励学生从色彩出发,通过阅读文章感知“白中有青,青衬白银”的基本色调,这也是一种“色彩之和”。可见从不同的视角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章中采用“和谐之美”的基本用意,最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力争拓展学生思维
很多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读“厚”,这说明教师在这篇课文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解读得越多,传授得越多,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越小,其思维就越容易受到禁锢。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正所谓“学贵有疑”,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适当放手,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少讲解一些知识,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许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教师不太相同,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构建思辨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乌塔》这一课时,教师不用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质疑:“如果乌塔就站在你面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纷纷举手提问:“如果迷路了怎么办?”“如果生病了该怎么办?”“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稚嫩,却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思维过程,证明学生认真思考过了。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从中挖掘出价值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辨。比如,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如下几个问题:“你在旅行过程中,遇到危险怎么办?”“你独自出去旅行,你的家人不会担心吗?”“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为什么你会选择独自一个人出去旅行呢?”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样的引导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深度思辨,虽然没有教师直接讲解获得知识的方式便捷,但是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且独具个性,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有效抓住课文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很多课文的结尾虽言尽但意却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象和创新。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留白之处,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思维的王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可以结合课文结尾小鸟的话“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发想象力,为课文进行续编:(1)青蛙有没有从井底跳到井口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2)如果青蛙跳出去了,它看到了什么?(3)如果它没有跳出去,只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发挥想象说出设想:“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跳出井口,他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不但看到了鲜花与小草,而且看到了高楼大厦,原来世界不止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跳出井口之后,虽然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却被人类捕获,成了人类案板上的美食,青蛙临死之前探口气说道:‘还不如待在井底呢!’”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培养学生自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明白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少教或不教,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生词、阅读课文、文章解析、教师提问、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的模式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课堂讲解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通过网络查询解决课文写作背景等问题,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形成大体认知,同时找出文章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提高課堂学习的针对性。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秦朝皇帝惨无人道,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什么课文中还说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与英雄气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拔高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具体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切忌一味批评打击,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始终保持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有位学生不能流利朗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句话,教师耐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破句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再读一次:“我相信这一次你会读得很好!”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通过不断练习,学生不但能够流利地阅读这一句,而且能够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老师禁不住说道:“真了不起,只读了三遍就能读得这么好、情感能这么到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在面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时,教师表现得极不耐烦,甚至用批评的语气指责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挫败,使其陷入自卑,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12):102-103.
[2]李志强.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江教育论丛,2015(03):57-58.
[3]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