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H7N9病毒,此病毒此前仅在禽间发现。
根据通报,在上述3个病例中,87岁的上海男性患者李某于2月19日发病;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该病例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近年来,公众对于H5N1禽流感已经不再陌生,但对这种H7N9禽流感病毒却一点儿不了解。那么,禽流感病毒有多少种呢?H7N9是新发现的亚型吗?它们是怎样感染人类的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呢?
什么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群包括人甲、乙、丙型和动物的甲、丙型流感病毒。其中只有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和禽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在流感病毒基因中,有兩段非常重要的、决定病毒特性和型别的蛋白质基因:一个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另一个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按照它们首写英文字母分别缩写成“H”(Hemagglutinin)和“N”(Neyramidinase)。人们根据这两段基因蛋白及其组合的不同,又把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目前发现,流感病毒的红细胞血凝素蛋白有16个亚型(H1~H16), 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有9个亚型(N1~N9)。从理论上,不同亚型的H和N可以组合成135个不同的病毒亚型。由红细胞血凝素蛋白7型和神经氨基酸酶蛋白9型基因片段组成的流感病毒就是H7N9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是2008年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的小水鸭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后来在中欧、北美等许多国家也相继被发现。
有多少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类?
人类与禽类细胞上的受体差别是很大的,能感染禽类动物的流感病毒不一定能感染人类。这是因为每个物种细胞表面的结构不同,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受体”,只有能和这种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病毒,才能感染这种细胞。流感病毒感染物种的特性是由病毒表面的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决定的。因此,人们称其为病毒感染的“开路先锋”或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
但是,近些年来常有禽流感病毒侵犯人类的事件发生,最多见的是禽流感病毒H5N1。自1997年发现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人类感染以来,到201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已收到包括香港、荷兰、加拿大、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总共640例病例报告,其中377例死亡。除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外,还有H9N2、H7N2、H7N7、H7N3和H10N2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报道。本次在上海和安徽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首次被报告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为什么会感染人类?
流感病毒是一种在多物种中流行且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虽然由于禽类和人类细胞基因的差异,禽流感病毒不能轻易地感染人类,但它可以借助其他动物为“跳板”,逐渐进化成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猪、猴子等哺乳动物,使自己逐渐适应哺乳动物体内的环境,再经过“二次跨越”感染人类,又逐渐“学”会感染人的本领。已有证据表明,引起1918年世界第一次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先在1910年由禽类感染了猪,然后再由猪把病毒传染给人类。
有时,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也会同时感染猪或其他哺乳动物。这时,禽流感病毒就有可能在这些动物体内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嫁接”成一种能够感染人的新型流感病毒。人们发现,1957年和1968年世界第二、三次人类流感大流行时流行的病毒株,就是人类与禽类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的,而且证明这些病毒是在猪中重配,并先在猪中引起流感流行,然后才感染人类的。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容易感染人类了。他们发现,人流感病毒虽然不能与鸭的上皮细胞结合,但能与鸡的上皮细胞结合,而且还在鸡的肺组织中发现了人流感样病毒。如果如此,禽流感病毒似乎有可能不借助其它动物,直接在鸡的体内和人流感病毒“嫁接”了。以往,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动物的肠道,因为禽类动物肠道的温度是禽流感病毒最适合复制的41℃,而人的呼吸道温度只有33℃。但最近科学家发现,某些以前主要感染鸡肠道的禽流感病毒,逐渐从鸡的肠道上皮向呼吸道上皮转移,而鸡的呼吸道中的温度与人呼吸道的温度比较接近,这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人类环境的“预先适应”,为逐渐进化成流感病毒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本次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跃到人类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什么样的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类?
虽然禽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亚型的毒力是不同的,大多数病毒仅造成禽类无症状的不显性感染。按照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部死亡,危害极大;低致病性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一般认为,毒力较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类,这类禽流感病毒多为H5 和H7 两种亚型。
但是,禽流感病毒的的毒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某些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株,并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例如1994年5月,墨西哥的鸡群中流行H5N2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到了1995年初,该病毒突然变异成高致病性病毒株,在墨西哥暴发,波及了12个州。而北美洲分离到的H7N3型禽流感病毒有的属于高致病性,有的又属于低致病性。
另外,对禽类动物的低致病性,不等于对其他物种或人类的致病性也是低的。H9N2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普遍存在,对禽类的致病力较低,但却发生了人类感染的病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2对老鼠却有很高的致病性。2008年,H7N9型禽流感病毒发现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最近人们发现H7N9型病毒的毒力增强,对老鼠和雪貂的致病性增加,这可能是它向人类进军的一个信号。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表现有何不同?
人从感染禽流感病毒到发病的潜伏期很短,多在2~4天,一般在7天以内。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临床表现较重,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与人流感非常相似,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2~3天。其他症状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患者发生肺炎,严重的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在50%以上。
N7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较轻,除少数发生肺炎死亡外,大多表现为良性的结膜炎或轻度流感样疾病。H9N2和H10N3型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儿童,引起流感样症状和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导致死亡的报道。本次上海和安徽发现的3例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其表现似乎与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相似,可见这种新型的N7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的毒力还是很强的。
人类如何面对禽流感病毒的频频进攻?
从以往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事件来看,主要是人类直接接触患病的禽类,或者是病禽的粪便和分泌物排出体外后,污染了空气和环境,然后感染了人,也有可能是人吃了未煮熟的病禽或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因此,預防禽流感病毒感染主要是避免与病禽接触,不要乱捕乱杀野生禽类。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可疑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接触者应注意戴口罩、洗手,并接受检疫。
从目前来看,禽流感病毒造成的人类感染多为偶发病例,人与人间的传播证据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由于禽流感病毒主要在禽类动物中流行,即使它跨跃物种感染了人类,一时也很难在人间造成人与人的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需要满足4个条件,禽流感病毒才有可能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一是人类对该病毒没有免疫力,二是该病毒很容易从动物身上感染到人身上,三是该病毒对人有致病性,四是病毒可以在人间发生人与人的传播。但是,禽类动物(尤其中水禽)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目前发现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几乎都可以从禽类动物身上分离到。可以说,禽类动物是流感病毒的巨大的储存库,是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起源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病毒时刻都有可能跨跃物种感染人类,甚至像2009年H1N1甲型流感那样,突然从猪跨越到人类,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根据通报,在上述3个病例中,87岁的上海男性患者李某于2月19日发病;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该病例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近年来,公众对于H5N1禽流感已经不再陌生,但对这种H7N9禽流感病毒却一点儿不了解。那么,禽流感病毒有多少种呢?H7N9是新发现的亚型吗?它们是怎样感染人类的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呢?
什么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群包括人甲、乙、丙型和动物的甲、丙型流感病毒。其中只有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和禽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在流感病毒基因中,有兩段非常重要的、决定病毒特性和型别的蛋白质基因:一个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另一个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按照它们首写英文字母分别缩写成“H”(Hemagglutinin)和“N”(Neyramidinase)。人们根据这两段基因蛋白及其组合的不同,又把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目前发现,流感病毒的红细胞血凝素蛋白有16个亚型(H1~H16), 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有9个亚型(N1~N9)。从理论上,不同亚型的H和N可以组合成135个不同的病毒亚型。由红细胞血凝素蛋白7型和神经氨基酸酶蛋白9型基因片段组成的流感病毒就是H7N9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是2008年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的小水鸭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后来在中欧、北美等许多国家也相继被发现。
有多少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类?
人类与禽类细胞上的受体差别是很大的,能感染禽类动物的流感病毒不一定能感染人类。这是因为每个物种细胞表面的结构不同,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受体”,只有能和这种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病毒,才能感染这种细胞。流感病毒感染物种的特性是由病毒表面的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决定的。因此,人们称其为病毒感染的“开路先锋”或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
但是,近些年来常有禽流感病毒侵犯人类的事件发生,最多见的是禽流感病毒H5N1。自1997年发现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人类感染以来,到201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已收到包括香港、荷兰、加拿大、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总共640例病例报告,其中377例死亡。除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外,还有H9N2、H7N2、H7N7、H7N3和H10N2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报道。本次在上海和安徽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首次被报告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为什么会感染人类?
流感病毒是一种在多物种中流行且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虽然由于禽类和人类细胞基因的差异,禽流感病毒不能轻易地感染人类,但它可以借助其他动物为“跳板”,逐渐进化成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猪、猴子等哺乳动物,使自己逐渐适应哺乳动物体内的环境,再经过“二次跨越”感染人类,又逐渐“学”会感染人的本领。已有证据表明,引起1918年世界第一次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先在1910年由禽类感染了猪,然后再由猪把病毒传染给人类。
有时,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也会同时感染猪或其他哺乳动物。这时,禽流感病毒就有可能在这些动物体内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嫁接”成一种能够感染人的新型流感病毒。人们发现,1957年和1968年世界第二、三次人类流感大流行时流行的病毒株,就是人类与禽类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的,而且证明这些病毒是在猪中重配,并先在猪中引起流感流行,然后才感染人类的。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容易感染人类了。他们发现,人流感病毒虽然不能与鸭的上皮细胞结合,但能与鸡的上皮细胞结合,而且还在鸡的肺组织中发现了人流感样病毒。如果如此,禽流感病毒似乎有可能不借助其它动物,直接在鸡的体内和人流感病毒“嫁接”了。以往,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动物的肠道,因为禽类动物肠道的温度是禽流感病毒最适合复制的41℃,而人的呼吸道温度只有33℃。但最近科学家发现,某些以前主要感染鸡肠道的禽流感病毒,逐渐从鸡的肠道上皮向呼吸道上皮转移,而鸡的呼吸道中的温度与人呼吸道的温度比较接近,这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人类环境的“预先适应”,为逐渐进化成流感病毒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本次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跃到人类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什么样的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类?
虽然禽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亚型的毒力是不同的,大多数病毒仅造成禽类无症状的不显性感染。按照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部死亡,危害极大;低致病性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一般认为,毒力较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类,这类禽流感病毒多为H5 和H7 两种亚型。
但是,禽流感病毒的的毒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某些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株,并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例如1994年5月,墨西哥的鸡群中流行H5N2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到了1995年初,该病毒突然变异成高致病性病毒株,在墨西哥暴发,波及了12个州。而北美洲分离到的H7N3型禽流感病毒有的属于高致病性,有的又属于低致病性。
另外,对禽类动物的低致病性,不等于对其他物种或人类的致病性也是低的。H9N2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普遍存在,对禽类的致病力较低,但却发生了人类感染的病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2对老鼠却有很高的致病性。2008年,H7N9型禽流感病毒发现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最近人们发现H7N9型病毒的毒力增强,对老鼠和雪貂的致病性增加,这可能是它向人类进军的一个信号。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表现有何不同?
人从感染禽流感病毒到发病的潜伏期很短,多在2~4天,一般在7天以内。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临床表现较重,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与人流感非常相似,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2~3天。其他症状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患者发生肺炎,严重的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在50%以上。
N7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较轻,除少数发生肺炎死亡外,大多表现为良性的结膜炎或轻度流感样疾病。H9N2和H10N3型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儿童,引起流感样症状和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导致死亡的报道。本次上海和安徽发现的3例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其表现似乎与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相似,可见这种新型的N7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的毒力还是很强的。
人类如何面对禽流感病毒的频频进攻?
从以往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事件来看,主要是人类直接接触患病的禽类,或者是病禽的粪便和分泌物排出体外后,污染了空气和环境,然后感染了人,也有可能是人吃了未煮熟的病禽或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因此,預防禽流感病毒感染主要是避免与病禽接触,不要乱捕乱杀野生禽类。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可疑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接触者应注意戴口罩、洗手,并接受检疫。
从目前来看,禽流感病毒造成的人类感染多为偶发病例,人与人间的传播证据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由于禽流感病毒主要在禽类动物中流行,即使它跨跃物种感染了人类,一时也很难在人间造成人与人的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需要满足4个条件,禽流感病毒才有可能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一是人类对该病毒没有免疫力,二是该病毒很容易从动物身上感染到人身上,三是该病毒对人有致病性,四是病毒可以在人间发生人与人的传播。但是,禽类动物(尤其中水禽)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目前发现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几乎都可以从禽类动物身上分离到。可以说,禽类动物是流感病毒的巨大的储存库,是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起源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病毒时刻都有可能跨跃物种感染人类,甚至像2009年H1N1甲型流感那样,突然从猪跨越到人类,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