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中古时期的音乐长廊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衔接中西的音乐长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居甘肃黄河之西。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边是巍巍祁连,北边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在南北山脉交接的谷地地带,形成了一条绵亘近1000公里的不规则走廊,宽处近百公里,窄处仅数公里。自古以来,这条走廊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命脉,其间戎马交接,驿使络绎,商旅往来,僧侣奔波,士子匆匆,他们一幕接一幕地接续上演,历千年而不息。而通过走廊所发生的各种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更是为缔造中华文化而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汉代设河西四郡和通西域,是实实在在地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当然,河西走廊的开通与维护,也开启了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中古音乐大幕。汉代作为古代音乐从雅乐向清乐、燕乐转变的关键期,直接促成因素就是河西走廊的开通。
  据载:“(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是丝路开辟三百年之后,西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汉朝廷的生动写照。此后,龟兹、高昌、康国、天竺等地的音乐,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成为中原音乐中最新锐、最具活力的元素。典型如隋唐时期的燕乐,大量吸收外来音乐,“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出者”(郑樵《通志·乐略》),“唐时唯西音为最盛”(徐养源《律吕臆说·俗乐论一》)。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河西走廊就是一条中古时期的音乐长廊。

一个巨大的音乐资料库:敦煌


  处于西域文明、中原文明交汇之点上的敦煌,是一个佛教、绘画、雕塑、文学、史学、音乐等史料的宝库。就敦煌音乐资料而言,牛龙菲先生总结道:
  敦煌文物、文献中,既有迄今发现之年代最早的元嘉二年(152)东汉简牍乐谱残片,又有年代较早的唐代抄本乐谱,还有关于古代音乐生活、乐人、舞伎、乐队、乐器的许多文字记载,更见之以无量数之连绵千年之久的关于古代乐史的形象资料,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P5)
  从音乐文献来看,敦煌保存有今存最早的元嘉二年东汉简牍乐谱残片,有著名的五代时期的《敦煌曲谱》(又称《敦煌琵琶谱》),以及《舞谱》三卷,此外,尚有《浣溪沙》曲谱残段,有《琴谱》一卷(已佚),这些都是与音乐直接相关的;那些用来吟唱曲子词和讲唱的俗讲、变文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许多都可以填补和印证音乐、文学发展的历史空白。
  从乐器上来看,敦煌壁画中保留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古老乐器的形象。如源于中亚的“竖箜篌”,源于印度的“凤首箜篌”,源于碎叶的“碎叶曲项琵琶”,均“非华夏之旧器”(《隋书·音乐志》),后来渐渐失传,却“在敦煌壁画中留下了它东渐中原的最初行踪”(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P8)。再如《西凉乐》之特性乐器“义觜笛”,实物早已绝迹,但敦煌壁画中却有其图形,原来“义觜笛”是带有附加管的横笛。在周、隋、唐时期,《西凉乐》影响极大,是当时最普遍的流行乐。据《通典·乐六》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由此可见,唐代的管弦杂曲主要用《西凉乐》,且已为世人所熟知。
  《西凉乐》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隋书·音乐志》记载: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谓之《国伎》。
  可见,《西凉乐》出现于前秦末年,与吕光的后凉、沮渠氏的北凉政权都有关系。当时的凉州辖区,大致包括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八郡(《晋书·地理志》),除西平、西海两郡外,其他均在今甘肃省境。《西凉乐》最初就流行在凉州一带,尤其是武威,为《西凉乐》的诞生地。
  “河西四郡”之武威(古称凉州),汉代以来就是河西统治的中心,这里商旅云集,经济文化繁荣,音乐尤其发达,“西凉州俗好音乐”(郑棨《开天传信录》),而且,这音乐有着浓郁的西域色彩,岑参的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可以作证。
  《西凉乐》的音乐来源主要是龟兹乐。龟兹为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国内佛教盛行,乐舞特盛,玄奘曾言其“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龟兹乐对中古音乐影响极深,隋初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三部,隋、唐各部乐中也均有《龟兹乐》。《西凉乐》的另一音乐来源就是魏、晋清商雅乐(参黎国韬《〈西凉乐〉源流考》,《清商乐与清商曲辞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P71)。清商乐是魏、晋时期的流行乐,《隋书·音乐志》记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属晋朝播迁,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这说明,西晋末年清商乐流散,几至湮没,直到苻坚平定凉州,才从凉州得到清商旧乐,得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清商乐。由此推理,张轨任凉州刺史,保存中原文化,当然也保存魏、晋清商旧乐,继之的后凉、北凉必然也会延续这样的清商旧乐传统。当西域乐人带来龟兹乐舞时,新音乐的构建必然会是清商旧乐与龟兹新乐的融合。
  《西凉乐》具有“闲雅”的风格,这也是魏晋清商乐的基本风格。《旧唐书·音乐志》载:“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据《乐府杂录》,唐代《软舞》曲中有《凉州》一曲;软舞主要是表现柔和之美的舞蹈,由此推理,《凉州》以及西凉的音乐舞蹈主要是以“软舞”为主的“柔和性舞蹈艺术,这和‘惟《西凉乐》最为闲雅’的记载是相吻合的,也和甘肃敦煌、安西等石窟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身披飘带、手臂柔软的舞姿是相同的”(郝毅、晓莹《试论唐代甘肃民族乐舞艺术〈西凉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
  《西凉乐》由北魏吞并北凉后传至中原,在朝廷音乐中使用极为广泛,“嘉宾大礼,皆杂用焉”(《隋书·音乐志》)。北齐时,“仍杂西凉之乐,乐名《广成》”(《隋书·音乐志》),即北齐朝廷用乐多是在《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而且,北齐还设立“伶官西凉四部”等官职。北周时,设立“七部伎”,号为“国伎”,《西凉乐》位列七部之第一,这七部也就成了隋、唐时期七部、九部、十部伎的先声。隋、唐时,《西凉乐》始终紧跟《清乐》之后,而居其他各部之前,也说明《西凉乐》从来都在诸部乐中占据显赫位置。大概在盛唐之末,由于朝廷将乐部整合为两大部——“立部”“坐部”,不再按音乐来分,这样,单纯命名《西凉乐》的音乐遂逐渐消失。但是,這并不意味着西凉乐系的消失,相反,《西凉乐》仍然融化于立部、坐部音乐之中(如《庆善乐》),而且,西凉系音乐始终传唱在大江南北(如开元以后的《凉州曲》),直至宋辽之后,才消歇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凉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凉州曲》是唐代流传极广的大型歌舞曲。据《乐府诗集》引《乐苑》记载:“《凉州》,宫调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可知《凉州曲》是开元年间(713—741)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献。献来之后,玄宗君臣给予高度评价,迅速形成影响。仅唐诗描写,和以“凉州曲”“凉州词”等名题的诗歌就蔚为壮观,其背后反映出来的《凉州曲》之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杜牧《河湟》诗句“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流传天下”,正是《凉州曲》影响之写照;李益《边思》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诗思入《凉州》”,也是《凉州曲》音乐文学现象的传真。
  《凉州曲》与《西凉乐》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同属一个音乐系统,可以称之为“西凉乐系”。其次,它们均是龟兹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交融的产物。再次,《西凉乐》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黎国韬语,出处见前),朝廷演奏用的《西凉乐》和《凉州曲》,都只是“西凉乐系”中的一小部分。最后,《西凉乐》产生时间较早,在北凉后期,而《凉州曲》则产生较晚,在唐开元年间;当《凉州曲》传唱天下之时,以《西凉乐》命名的宫廷音乐已经渐趋式微了。

《西凉伎》:假面胡人狮子舞


  《西凉伎》主要反映在白居易、元稹的同题诗作《西凉伎》中。白居易诗云: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元稹诗云: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两首诗都写到狮子舞。可见,《西凉伎》就是“假面狮子舞”与音乐融合之后形成的新乐。其特点,主要是领舞者——“紫髯深目”的“假面胡人”和跟舞的“狮子”。元、白之诗写于元和四年(809),应当正是《凉州曲》盛行之时,所以,《西凉伎》的音乐基础就是《凉州曲》。
  一千多年以来,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狮子舞,其最初来源即在《西凉伎》。所以,《西凉伎》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巨,也是处于西域、中原文化交汇点上的凉州,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声甘州》:一个源于河西音乐的词牌


  《甘州》是唐代有名的大曲名。开元年间的崔令钦《教坊记》载录教坊大曲46首,其中《甘州》排名第七,可见该曲在当时大曲中的地位。《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说明,在开元年间,“胡部新声”从民间流行状态升格为庙堂宴享燕乐,《甘州》即为其中之一曲。《甘州》大曲的产生,与安西都护盖嘉运有关。盖嘉运其人,史书无传,但大致履历尚有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盖嘉运献俘于长安,得玄宗赏识。《甘州曲》是否也是盖嘉运进献呢?史书无载,不过今存日本音乐典籍中,记录有《甘州子》《北庭子》《轮台》《青海波》等杂曲,并云是盖嘉运所献(参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因此,盖嘉运进献《甘州》大曲,当无疑问;其进献时间,以开元二十八年为最可能。
  从题目来看,《甘州》大曲,应当就是产生于甘州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歌舞曲。其演奏风格今难知悉,但可通过“甘州破”来推理。“破”,本义为破碎,用作描述音乐演奏的专门术语时,指乐音骤然之間变得繁碎。唐代大曲有“入破”,“入破”即大曲的高潮部分,这部分音声嘹亮,音节急促,感情激越;各曲“入破”之最有名者,则是“甘州破”,这也说明,《甘州》大曲应该是典型的慷慨激越的“西部放歌”(至少其高潮部分如此)。《甘州》大曲的歌词,应该是整齐的五言诗或七言诗,以绝句居多。胡仔言:“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中叶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九)由此推理,当《甘州》大曲的歌词从整齐的五、七言诗变为长短句时,“甘州”也就从原来的大曲名转变为词牌名了。据日本《仁智要录》中著录的《甘州》曲来看,其辞为“八韵”,故谓之“八声”“八声甘州”(刘文荣《日本抄〈仁智要录〉中唐传十三弦筝〈甘州〉曲考论》,《艺术探索》,2012年4期)。于是,中国词史上佳作如林的著名词牌“八声甘州”便横空出世了。这也是河西音乐文化影响于文学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1.问:有时,我用Word工作了很长时间,文件还没存盘,却突然停电或死机,这时真让人欲哭无泪!请问有什么方法能将我的文件抢救回来?  答:(1)执行菜单中的“工具”——“选项”命令。  (2)找出Word自动记录文件的位置:单击“文件位置”标签,点选“自动恢复文件”,再单击“更改”,如图所示。    (3)拖曳选取“文件夹名称”,按下Ctrl C,单击“取消”,回到Word下。  (4)打開资源管
对于中国人而言,“阶级”是近百年来最为复杂、敏感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完全可以说,若抽离阶级概念和阶级斗争,就不可能完整、深入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壹  阶级之于社会革命,犹如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所说的“范式”,唯其主题更宏大,价值更重要,影响更深远。从范式的角度看阶级,广义地说,它涉及全套的信仰、价值、路线和方法的改变;狭义地说,它的实践成果起了示范作用,一方面
《清代苏州剧坛研究》一书作者裴雪莱在后记中有这样的话:  随着时间的浸染,我也逐渐喜爱苏州黑瓦白墙、小桥流水的社会环境,逐渐熟悉父母親友们的布匹商贸,明白了吴地儒商交融的社会氛围确实有利于培养商宦文人等社会群体,也感受到了清幽庭院、亭台水榭的环境利于闲暇清唱。  裴雪莱是河南固始后居吴江的,我是从晋北地区辗转到到苏州的,如果抛开自身研究专业的因素,挑选一件最能代表苏州的文化符号,我和作者一样,依然
杜甫(712—770)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尊为“诗圣”,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闻一多先生将他与李白并称为“诗中的两曜”,郭沫若先生称二人为“双子星座”。杜甫及其诗歌在他生活的盛唐后期、中唐前期并未得到广泛接受,直到宋代才迎来了接受高潮,曾出现过“千家注杜”的盛况。宋代而后的杜诗接受愈加细密、深入和广泛,以至于成为一门专学——“杜诗学”。直到今天,不仅中国人在阅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地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其中需求最多的是教育PC、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网络设备,给IT生产、经营商们带来无限的商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现实中,无限的商机并没有带来预想中买卖双方一致的叫好声。矛盾集中在售后服务问题上——学校花了钱又不满意商家的售后服务,自然满腹怨言;商家也深感服务农村
在我国,课件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原因在于课件开发效率极低,主要表现为重复开发,没有积累。积件的重复利用特性可以降低我国课件开发总成本,是提高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  笔者认为,如果能使得制作课件的时间缩小为半个小时至一小时(接近于PPT课件制作),积件化课件制作将会得到普及,并成为主流。    一、物理积件的特点    如果把物理课件的组成模块看作一级积件的话,图表、信息、例题、资料、练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学习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作品的整体规划及素材的准备非常重要。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一带而过,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探索,提高有条理、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制作一个相对完善的多媒体作品,技术操作不是障碍,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早期规划和资源的准备上。
学界往往以張九龄之罢相为界,将王维一生分为前后两期,认为王维前期积极仕进,后期便沉寂佛老。其实,这种分法太过粗放,也不严密,就王维于张九龄罢相后的三次出使看,应该不能说是一种消极吧。  王维的第一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五年,据《新唐书》载:“是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及吐蕃战于青海,败之。”王维受命出使河西,宣慰崔希逸及边地众兵士,时间长达一年。  自河西返京之后,时隔一年,王维再次出使桂州,监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Podcasts的发展情况,教育Podcasts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教育Podcasts在设计组织跨课程活动、提供交互式学习方法、支持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  Podcasts是因特网上动态分布的视音频技术的总称。Podcasts使创造者能独立自主发布、自主组合视音频节目,同时为视音频广播公司提供新的发行方法。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携带有音频播放软件的计算机都可以播放Podcast
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其间暴露出的一些诸如资源规划和资源建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只有从资源建设的规划着手,切实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快速稳步地发展,让网络资源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和参与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