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全国都在开展新课程教学,来寻找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延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面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現,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听、做笔记,越安静、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四、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构建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延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面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現,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听、做笔记,越安静、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四、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构建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