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的决定因素是边疆威胁和漕运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中国所受的边疆威胁堪称世界之最,边疆威胁迫使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置于边境相应地区。为了防止日久生变,统一王朝将都城建在最强大军事力量所在地。由于边疆威胁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遥远,都城就需要漕运输入物资,因此都城也必须建在漕运可以通达的地区。边疆威胁和漕运成为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统一王朝;定都;边疆威胁;漕运
  古代中国统一王朝为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对于古都的命名问题,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一文中指出秦咸阳、西汉长安和隋唐长安“在建都史上应该视为一个城址稍有移动的古都,可总名之为西安”;同时“北京历代城址也稍有移动,都在今北京市市区内”,也可以将元明清首都称为北京。所以文章将秦西汉隋唐首都统称为西安,将元明清首都统称为北京。另外,西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统一局面仅仅维持了37年,因此对西晋的定都洛阳暂不论述。
  一、综述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的观点及对这些观点的质疑
  (一)关于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因素的观点
  一般认为,统一王朝的定都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国家越大,定都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越多。古代中国统一王朝的定都也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将关于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的观点归纳如下:
  1.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便于控制全国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势险要,北有萧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地势险要;若有紧急情况,退可以守,进可以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全国。洛阳东临嵩岳、南望伏牛山、西靠秦岭、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并有黄河天险。北京东临大海、西有太行、北据燕山、南控华北平原。
  2.沃野千里,交通发达,有漕运之利
  渭河平原和华北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能够为都城提供基本消费。例如关于定都西安,则有“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同样,关于定都洛阳、开封,则说它们位于中原,并且有通过漕运输送都城所需物资的便利。
  (二)对上述定都观点的质疑
  1.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便于控制全国”的质疑
  北京和西安等地确实地势险要,具有作为大一统国家首都的有利地形。但是定都西安时,则谈西安地势如何优越;定都洛阳时,则谈洛阳地势如何优越;定都北京时,则谈北京地势如何优越。
  实际情况是,两千年来西安和北京附近的山河位置没有明显变化。定都长安时,北京的地理位置呈现“依山傍海、南控中原”的态势,但是秦汉隋唐没有定都北京。定都北京时,长安依旧“四塞之固、东控中原”优越,但是元明清没有定都长安。同样,两千年来洛阳和开封附近的山河地貌也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以一个古都周边数百里的险要地势作为它能长期成为国土面积几百万甚至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首都的解释令人质疑,更合理的解释需要考虑首都在大一统王朝广袤国土上所处的方位。
  依据中国古代史数千年的具体史实可以得知,一个能够同时控制秦晋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政权将控制全国。同样,一个对秦晋高原和华北平原失去控制的政权必定无法成为大一统王朝。由此观之,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在秦晋高原和华北平原。因此,统一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必定设法对秦晋高原和华北平原进行有效的管辖。然而,定都西安和北京对控制秦晋高原和华北平原有极大的不利,进而对控制全国有极大的不利。以下分别以西安和北京为例,论述这两地在作为大一统王朝首都时对控制全国的不利:
  (1)定都西安对控制全国的不利
  其一是西安所在关中的险要地势并不能防御来自殽山函谷关以东的威胁。例如,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军将领周文攻入函谷关,进军至距离咸阳仅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207年,刘邦攻破武关,子婴投降;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关中,唐玄宗奔蜀;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关中,唐僖宗奔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秦统一中国以后,函谷关以东地区的军事实力就在全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关中地区位居其次。例如,实质上灭亡秦朝的项羽依靠的是楚军和魏赵燕齐等地的军队;灭亡项羽的不是萧何从关中向刘邦输送的军队,而是韩信在魏赵燕齐等地发展的军队;光武帝刘秀从河北崛起,依靠魏赵燕齐等地的军队建立东汉。
  其二是定都在西安容易导致统一王朝对函谷关以东的控制鞭长莫及。例如,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汉,“上曰:‘何为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这两个事例说明,汉朝统一之后,定都关中对控制全国已经有严重不利。
  另外,由于华北平原和江淮地区距离关中遥远,这两地在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地主豪强并延续到东汉灭亡、在唐朝出现割据型的河朔藩镇和难以控制的中原藩镇并延续到唐朝灭亡。同时,面对河南瓦岗起义军和山东黄巢起义军,远在关中的首都来不及镇压,导致被起义军灭亡。
  (2)定都北京对控制全国的不利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于是唐朝的割据型河朔藩镇和中原藩镇在以北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自然不复出现。但是北京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其北部阴山、西部太行山和东部的大海这些险要地形对于控制长城以南的国土无直接帮助作用,并且因其位置偏北而难以有效地应付黄河以南的军事行动。例如,面对元末江淮地区的朱元璋军、明末中原地区的李自成军、清末江淮地区的太平军和捻军,远在北方的首都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
  作为对比,军事力量相对衰弱的北宋的都城开封位于中原腹地,于是首都所在的华北平原不可能出现割据势力,并且无论是面对北部的山东宋江起义还是南部的浙江方腊起义,都可以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因此定都开封的北宋成为大一统王朝中鲜有的被少数民族直接灭亡的朝代,这说明了定都开封有利于对长城以南广大国土的管辖,侧面印证了定都北京在控制长城以南国土方面的不利之处。   2.对“沃野千里,交通便利,有漕运之利”的质疑
  其一是对“沃野千里”的质疑。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来自农业。定都西安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和耕地面积以及经济作物种类均远少于函谷关以东地区;定都北京时,华北平原北部财富远少于江淮地区。
  其二是对“交通便利”的质疑。大一统王朝的交通便利之地位于中原,而不是西部边陲的西安和北部边陲的北京。
  其三是对“有漕运之利”的质疑。漕运开通的动因是政治,而不是经济。开凿和维护漕运畅通的费用以及在漕运中损耗的财富大于漕运附带产生的商业效益。定都西安时则保障西安的漕运畅通,定都北京时则保障北京的漕运畅通。所以,不是漕运的发展导致首都的确定,而是定在西安或北京的首都要求必须克服三门峡险阻或黄河泛滥,使漕运到达西安或北京。
  (三)以世界古代史上大帝国的定都佐证上述质疑
  作为古代统一大国,世界古代史上几大帝国定都对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以世界古代史上大帝国的首都例如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帝国首都巴比伦、罗马帝国首都罗马、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查理曼帝国首都亚琛、阿拉伯帝国首都大马士革、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佐证,显示了这几个世界性大帝国并未将首都选在“山河险要、沃野千里、有漕运之利”的地方,同时对比显示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定都的“险要、富饶、便利”表象下另有重要因素,以及每年承受极大代价维持漕运畅通实乃情不得已之举。
  二、严重的边疆威胁对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全国军事力量布局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统一王朝边疆威胁的严重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边疆威胁大,威胁时间长,这使古代中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受边疆威胁最严重的国家。即使是迫于东汉压力向西跋涉万里的匈奴军队也能够袭击罗马帝国东西部诸行省,并于公元452年在首领阿提拉率领下出现在罗马城门前;遭到西夏和金朝顽强抵抗的蒙古军队也能够西征万里连战连胜,并于公元1241年由速不台指挥在波兰境内列格尼卡附近的瓦尔斯塔特战役中大败包括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在内的波兰联军。万里之外的欧洲遭受来自古代中国长城外游牧民族的威胁尚且如此严重,近在咫尺的中原遭受边疆威胁的程度可想而知。
  1.边境威胁产生的原因
  统一王朝边疆威胁的来源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从经济角度考虑,游牧骑兵往往可以在掠夺中获得大量财富;中原王朝出击草原往往经济上一无所获,即使获取大批牲畜,这些牲畜的价值也小于中原王朝的出征费用。如果这些军队没有出征而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则生产出来的财富将远远大于获取的牲畜的价值。因此中原王朝对游牧骑兵以边境防御为主。
  从军事角度考虑,统一王朝主要从事农耕业,既不愿让大量壮丁常年从事非生产性的军事行动,也不愿把大片耕地改为畜牧业以大规模发展骑射,这种境况以南方繁忙的水稻生产地区为甚。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和战斗方式一致,马镫和马鞍的发明解放骑兵双手,“走马”训练可以让骑手在节省马体力的情况下快速长距离跋涉。农耕军队主要战斗武器为刀枪剑等肉搏兵器,游牧民族主要战斗武器为弓箭。“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羽以雕膀为上,角鹰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于是野战时农耕军队进攻力、防御力、移动速度均落后于游牧骑兵。
  2.边疆威胁的严重事实
  从秦至清,统一王朝的边疆威胁从未终止。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派蒙恬率30万秦军北御匈奴。以进攻手段剪灭群雄的秦始皇却对匈奴采取防御姿态,证明了秦朝边疆威胁的严重性。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领30万大军征讨匈奴却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十万骑兵围困于雁门;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率20万骑兵直逼渭水,距离长安仅40里,待与唐太宗签订“渭水之盟”后撤军;公元763年,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唐代宗避陕州;宋太宗伐辽三战三败,还在公元979年的高梁河之战中身受箭伤;1289年,元世祖以74岁高龄亲征犯边的海都;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清圣祖三征葛尔丹,直到1757年“贯穿康雍乾三朝的平准大业以全胜宣告结束”。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边疆威胁堪称世界古代史之最,因此统一王朝军事力量的配置必定与边疆威胁密切相关。
  (二)严重的边疆威胁迫使统一王朝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年置于边境相应地区
  统一王朝大部分时间国内政局稳定,国内动乱不常有,而边疆威胁常年有。内部政局稳定,于是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要求配置在边疆威胁严重的地区。例如秦蒙恬军、汉卫青军、元蒙古军、明辽东军、清八旗军皆为统一王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皆主要配备在边疆威胁严重地区。
  三、统一王朝全国军事力量的布局对都城选址的影响
  国都是统一王朝最高权力常年所在地,边疆威胁严重地区是最强大军事力量常年所在地。因此首都要选在能有效控制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地方。
  关中平原不是因为形势险峻和富饶而成为国家首都,而是因为它处在抗击边疆威胁的前沿。如果淮河下游有一个和关中平原同样富饶险峻的地方,西北方向匈奴和突厥时常来犯,边境常年传来入侵警报,皇帝和群臣位于淮河下游这个“形胜之地”,常年远离西北地区防御边疆威胁的大军,会安心吗?
  (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常年远离都城就会威胁都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容易导致封建割据。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常年位于远离都城的地方可能产生离心力,进而威胁都城安全。例如,唐玄宗时期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出发攻陷唐都城长安,明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从北平出发攻陷明都城南京。
  (二)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天子戍边”格局的应运而生   此处“天子戍边”的“边”指“边疆威胁严重的地区”,“天子戍边”就是皇帝建都于抗击边疆威胁的前沿,保护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广大内地能够从事正常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游牧骑兵两千余年的边疆威胁迫使统一王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置于边疆威胁地区。为了防止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年远离而难以驾驭,统一王朝皇帝所在的首都也要与国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位于同一地区。
  于是,边疆威胁严重地区、统一王朝最强大军事力量驻防地区、统一王朝国都所在地区这三者顺理成章地重合于同一地区。“天子戍边”格局应运而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概莫能外。
  (三)“天子戍边”格局的两种类型
  依据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最高统治者赖以依靠的军事力量的不同,“天子戍边”格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秦汉隋唐宋明的最高统治者主要依靠汉族军事力量,为“天子戍边”第一种类型;元的最高统治者主要依靠蒙古骑兵,清的最高统治者主要依靠八旗劲旅,为“天子戍边”第二种类型。
  1.秦汉隋唐宋明为第一种类型
  秦、西汉、东汉、隋、唐、北宋、明的定都根据边疆威胁的方向可以继续分类。
  其一为秦、西汉、隋。这三朝自建立到灭亡边疆威胁都在西北方向,因此定都西安。
  其二为东汉。东汉边疆威胁主要是漠北匈奴,没必要依赖艰难的三门峡漕运定都西安,因此定都洛阳。
  其三为唐、宋。唐刚建立时边疆威胁在西北,唐中期东北边疆威胁加重,但割据性的河北藩镇可以应付该地区边疆威胁,因此一直定都西安;北宋一直面临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威胁,综合考虑这两个边疆威胁的大小和方向,将都城定在开封。
  其四为明。明前期和中期的边疆威胁主要在北方,晚期主要威胁转移到东北方向,但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可以应付这两个方向的威胁,因此明一直定都北京。
  2.元和清为第二种类型
  元朝和清朝定都北京的原因也是因为边疆威胁,但两者定都也有较大不同。
  其一为元。蒙古军团的战斗力依赖温带草原的生活方式,元朝统治者依赖蒙古高原的骑兵。“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五年间,换了八个皇帝。由于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成内战”。元朝皇帝所在的首都如果远离蒙古高原,就会失去对蒙古高原骑兵的控制,导致蒙古高原出现边疆威胁,因此定都北京。
  其二为清。清朝入关时,漠南蒙古归属清,漠北蒙古臣服清,漠西蒙古不受制约。“准格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后来蒙古能够被俄国挑拨离间,也说明了蒙古对清朝有较大离心力。清朝对蒙古高原的军事力量始终抱有戒心,在木兰围场举行了百余次“木兰秋狝”,以通过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为了防范蒙古高原的边疆威胁,清朝定都北京。
  四、漕运保障了定都长安、开封和北京成为可能
  统一王朝首都驻防军和首都附近的边防军、宫廷庞大人员、文武百官及其家眷基本上不从事耕织,肉奶禽蛋、生活用水、蔬菜可以依靠首都附近供给,粮食和布匹主要依靠漕运从经济发达地区转运。
  能够防御北方威胁的地区位于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可是山西省海拔过高,漕运无法将江淮物资转运到山西,因此统一王朝的首都无法定在山西。根据中国北方地理水文特征,漕运最西端能够到达西安,最北端能够到达北京,这是西安和北京能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必要条件,也是漕运中心洛阳和开封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必要条件。漕运的重要性在唐宋金元明五朝有明显的体现。
  (一)唐朝和明朝正面显示了漕运对首都的重要性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皇帝曾在吐蕃和藩镇威胁下数次逃出长安,可是因为能够控制东南漕运,源源不断地为都城输入物资,于是唐得以延续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明朝都城北京自1449年遭到也先包围到1644年明朝灭亡,蒙古军或后金军数次兵临北京城下,可是依靠东南漕运,明朝一直到灭亡都确保了北京没被外患攻陷。
  (二)宋金元侧面显示了漕运对首都的重要性
  宋太宗北伐时,由于之前多年割据战乱,大运河从开封不能直达北京,无法将江淮物资通过漕运转移到前线。同时,万里长城多年失修。无长城,纵得幽云十六州亦无险可守。漕运不通幽州,无法供给守卫幽云十六州的兵力和修长城的劳动力,这是北宋无力控制幽云十六州的重要因素,也是北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黄河为险定都开封的重要因素。
  金朝虽有漕运,但是不能通过漕运获取东南丰饶物资,故在蒙古打击下放弃了北宋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迁都开封。
  元朝为保持漕运畅通而治理黄河,引发红巾军起义。漕运中部被红巾军截断,漕运源头被朱元璋等起义军截断。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元朝皇帝靠大量赏赐获取蒙古贵族支持,漕运被截断导致无钱可赏,进而导致元朝被驱逐到长城外。
  五、结语
  边疆威胁导致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定都于边境相应地区,漕运从经济上支撑了统一王朝的首都。强大的边疆威胁在西北,则统一王朝定都西安;强大的边疆威胁在北方,则统一王朝定都北京;边疆威胁相对较轻时,统一王朝可以定都洛阳或开封。中国地理水文特征决定漕运西端极限是西安,北端极限是北京。地形地势导致漕运无法到达山西,故山西虽处于边防重地却与统一王朝定都无缘。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02):2-4.
  [2]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6:362.
  [3]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6:545.
  [4]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6:618.
  [5] 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219.
  [6]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4.
  [7]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8.
  [8]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52.
  作者简介:申宏恩(1986- ),男,河南镇平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5届日语笔译专业硕士毕业,现在武汉铁路局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规模、企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对人才进行风险管理。文章主要针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风险管理措施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企业都存在新旧员工更替的问题。企业中人才不断流失,新人又不能顶替岗位,使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同样
期刊
【摘 要】科学的奖励系统是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科学规范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默顿学派把科学的规范系统与奖励系统相结合,揭示出科学规范和违规行为的内在机制。文章阐述了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命名权,社会承认机制:科研论文的规则,科研腐败:违规及其惩治等三方面内容,从这三方面着手分析科学内在奖励与科学奖励制度。  【关键词】命名权;社会承认机制;科研腐败  一、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命名权  (一)优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海外代购逐渐成为新型购物方式,而我国当前法律尚不能在代购者义务和消费者权利间作出有效权衡,由于其行为具有跨国性导致实践中产生了侵权、关税征收法律适用和行政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海外代购加以特殊规定,从《海关法》角度完善海外代购中的税收征管制度,并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对该行为加以监管,以此保障海外代购中消费者权益,使海外代购行为得以合法有序进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的滇西地区为鼠疫主要疫源地,而影响滇西地区成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因素是滇西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景观、人为干扰等,总结出在民国时期滇西鼠疫流行时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实施情况及最终达到的防治效果,这对于今天的滇西地区甚至整个云南省在鼠疫预防及治疗中将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性。  【关键词】民国时期;滇西地区;鼠疫;预防  一、一般概况  滇西边境山区主要以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
期刊
【摘 要】《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对中国旧社会真实的表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了鞭挞,倡导人性思维的解放,反映了对鲁迅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在人性麻木、道德伦理丧失、精神萎靡的现实中喊出了思想解放的强音。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启蒙者,在《呐喊》作品中写出了旧社会中国人性的不足,用犀利的笔法将麻木不仁的人性形象刻画出来,抨击了封建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文章从高中生角度发出,站在鲁
期刊
【摘 要】《悲惨世界》是一部展示社会生活的鸿篇巨著,研究了社会贫困生活的文学作品,将资本主义社会中血淋淋的现实展示给读者,反映了当时社会奴役劳动人民及对社会底层人们人性的扭曲。作者在作品中解读了人类、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思考,对社会人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彰显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力量,为社会进步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文章从高中生解读作品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对《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社会转型阶段,我国的舆论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新型媒体也相继诞生,让社会舆论变得更加复杂,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舆论的传播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文章主要针对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人民的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也有了
期刊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努力提升法律制度在社会的影响力,其中法制新闻在宣传法律制度、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下法制新闻及其传播的有关内容,再浅析法制新闻的传播作用及其受众把握。  【关键词】法制新闻;传播作用;受众把握  一、法制新闻概述  法制新闻,即反映了一定法律事件、法律问题、法律动态及最近产生的法律事实,是新闻学中的一个重要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校园伤害事故频发,对学校的正常管理与教学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该种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主要从校园伤害事故规则原则方面来对校园伤害事故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校园伤害事故;规则原则;分析  最近几年来,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频繁。事故一旦发生,给当事家庭及学校都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学校与老师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罪责,还有可能被推到法庭之上。但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期刊
【摘 要】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这种形式没有人群限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开始以短信、邮件、网页等多种形式进行传送。文章主要针对微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缺失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博新闻报道;缺失;分析  2007年,微博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出现使微博这个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这是对我国新闻行业的一种推动,或者说是一种补充。如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