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和机械重复高耗低能的作业训练模式,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本课题拟从初中科学有效性的视角,提出全新作业思维,探索出了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可操作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作业布置 作业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给学生减负的强烈呼声中,现行的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很好体现科学学科特点,几乎全都是书面的作业。
(二)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所有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或者是几道题目或者是几张试卷。
(三)布置的科学作业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有些作业过难或超课标内容,学生难以完成。
(四)在学生完成科学作业的时间上,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异。
(五)在科学作业评判的方式、标准上,都过于死板,缺乏人性化。
这种传统的科学作业导致“三多三少”,即:
科学课本例题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单纯计算求解的题目多,科学知识的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科学探究性题目少,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缺乏掌握和了解,从而对科学作业(特别是探究性作业)产生恐惧心理。
针对这一违背新课程理念的现状,只有进行科学作业布置与评价方面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现实意义
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润,教育者早已把“勤学苦练”深深地刺在那些莘莘学子的脊背上。智育为上,考试为上,升学元素愈演愈烈,从而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课程深度,考试难度,作业量度和训练强度超出了许多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因此,有效的作业也是师生共同理想的追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后;使我们教学工作者学会反思,学会创造,将更有助于让每个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宗旨,去关注、研究,提升学生作业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策略建构与操作实施
科学作业是教师及时反馈、调整科学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把作业作为教师控制甚至是处罚学生的手段无疑是错误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科学作业布置的要求。
1.强调改,不强调量。强调全批全改,但不单一评定分数,批语中有一些表达鼓励性的语言。不强调作业量的多少。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老师批改的能力布置作业量。
2.形式多样化。不能全都是单一的书写作业,而应尝试布置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收集、调查、科学小制作、实践、科学小实验、科学实验报告等形式的作业,以训练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3.把握控制好科学作业的难度。作业难易程度不能以我们的主观意断为依据,也不能完全以科学课本内容为依据,而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还应预测学生所能完成本项科学作业的程度。
(二)作业的评价趋向。
1.注重学生个体进步评价。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科学作业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2.作业的评价形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
在新课程中,将是直接或间接的动态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比如,我们让学生搞一个科学小制作,单靠老师一个人评判,难免显得过于单一。最好能有其他学生的参与,甚至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家长的参与、合作。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走向数字化。
(三)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
以往科学作业同其它学科一样,主要是书面作业,学生感到机械、枯燥、繁难。我们要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布置作业采取多种形式,有书面的、有动手操作(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的、有实践性(调查、参观)的等。作业布置要注重实验性、应用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
1.实验性。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每一个科学概念、科学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科学作业,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有较大作用。
2.应用性。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科学知识的应用和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在布置科学作业时要注意把理论性与应用性习题相结合,把涉及生产、生活、科技的知识编入科学习题中,加强习题的时代气息。只有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组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开放性。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科学学科内,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方面的环节。
4.实践性。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许多科学知识是实践与观察的总结。布置一些科学小制作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动手实践,是新课程的要求。
5.探究性。新课标已将科学探究列入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中。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四、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作业环节。通过作业改革,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苦学转为乐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和反馈策略。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我们要充分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提高作业的“有效度”。为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尽一分力。
总之,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是伴随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业的布置与评价逐步走向人文化与多元化。有理由相信,在广大科学教师的努力下,科学作业布置与评价会变得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更注重人性的关怀,更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参考文献: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2]《科学教师》。苏州出版社,2004年10月刊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第4版
[5]余自强。《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作业布置 作业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给学生减负的强烈呼声中,现行的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很好体现科学学科特点,几乎全都是书面的作业。
(二)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所有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或者是几道题目或者是几张试卷。
(三)布置的科学作业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有些作业过难或超课标内容,学生难以完成。
(四)在学生完成科学作业的时间上,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异。
(五)在科学作业评判的方式、标准上,都过于死板,缺乏人性化。
这种传统的科学作业导致“三多三少”,即:
科学课本例题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单纯计算求解的题目多,科学知识的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科学探究性题目少,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缺乏掌握和了解,从而对科学作业(特别是探究性作业)产生恐惧心理。
针对这一违背新课程理念的现状,只有进行科学作业布置与评价方面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现实意义
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润,教育者早已把“勤学苦练”深深地刺在那些莘莘学子的脊背上。智育为上,考试为上,升学元素愈演愈烈,从而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课程深度,考试难度,作业量度和训练强度超出了许多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因此,有效的作业也是师生共同理想的追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背后;使我们教学工作者学会反思,学会创造,将更有助于让每个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宗旨,去关注、研究,提升学生作业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策略建构与操作实施
科学作业是教师及时反馈、调整科学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把作业作为教师控制甚至是处罚学生的手段无疑是错误的。
(一)新课程理念下科学作业布置的要求。
1.强调改,不强调量。强调全批全改,但不单一评定分数,批语中有一些表达鼓励性的语言。不强调作业量的多少。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老师批改的能力布置作业量。
2.形式多样化。不能全都是单一的书写作业,而应尝试布置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收集、调查、科学小制作、实践、科学小实验、科学实验报告等形式的作业,以训练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3.把握控制好科学作业的难度。作业难易程度不能以我们的主观意断为依据,也不能完全以科学课本内容为依据,而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还应预测学生所能完成本项科学作业的程度。
(二)作业的评价趋向。
1.注重学生个体进步评价。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科学作业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2.作业的评价形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
在新课程中,将是直接或间接的动态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比如,我们让学生搞一个科学小制作,单靠老师一个人评判,难免显得过于单一。最好能有其他学生的参与,甚至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家长的参与、合作。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走向数字化。
(三)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
以往科学作业同其它学科一样,主要是书面作业,学生感到机械、枯燥、繁难。我们要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布置作业采取多种形式,有书面的、有动手操作(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的、有实践性(调查、参观)的等。作业布置要注重实验性、应用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
1.实验性。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每一个科学概念、科学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科学作业,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有较大作用。
2.应用性。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科学知识的应用和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在布置科学作业时要注意把理论性与应用性习题相结合,把涉及生产、生活、科技的知识编入科学习题中,加强习题的时代气息。只有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组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开放性。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科学学科内,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方面的环节。
4.实践性。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许多科学知识是实践与观察的总结。布置一些科学小制作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动手实践,是新课程的要求。
5.探究性。新课标已将科学探究列入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中。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四、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作业环节。通过作业改革,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苦学转为乐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和反馈策略。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我们要充分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提高作业的“有效度”。为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尽一分力。
总之,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是伴随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业的布置与评价逐步走向人文化与多元化。有理由相信,在广大科学教师的努力下,科学作业布置与评价会变得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更注重人性的关怀,更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参考文献: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2]《科学教师》。苏州出版社,2004年10月刊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第4版
[5]余自强。《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