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历史课是绚丽多彩的。但历史课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却低得可怜。在他们眼里历史课是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心理学指出,在影响人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而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识。因此要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历史课堂,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必须要动之以情,否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良好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都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在历史课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情感教育忌空、忌高,空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高则使人感到不真实不亲切。实施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同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初二级下册的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中学生所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向:“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上节课讲过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来反抗日军的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二、创设情最,走进历史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让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第14课《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战争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坚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鞋,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三、“包装”历史,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新潮的事物如电脑游戏、流行歌曲、日本漫画搞笑电影…对革命歌曲电影、历史视频等历史材料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历史材料在情感教育中又不可缺少。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对这些历史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包装,使其符合学生“口味”,即符合他们认知实际和心理特征,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如播放《松花江上》一曲时,学生往往听过就了事,无动于衷,所以我们要稍微“装饰”一下。在播放时展示些图片,比如日军在东北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沦陷后东北儿童无家可归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又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前提出几个问题(“日军用了哪些方式来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日军在南京屠杀了多少中国人?”……),让学生边思考边观看,播放后以小组竟赛的方式进行抢答。这样让学生更加投入地看,以加深印象,体验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勿忘国耻。
四、走出误区,邀活课堂
教学手段是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們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多、学习方式多、课堂“热闹”,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依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数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做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实验一总结一一再实验一一再总结。”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情感教育忌空、忌高,空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高则使人感到不真实不亲切。实施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同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初二级下册的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中学生所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向:“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上节课讲过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来反抗日军的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二、创设情最,走进历史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让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第14课《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战争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坚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鞋,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三、“包装”历史,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新潮的事物如电脑游戏、流行歌曲、日本漫画搞笑电影…对革命歌曲电影、历史视频等历史材料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历史材料在情感教育中又不可缺少。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对这些历史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包装,使其符合学生“口味”,即符合他们认知实际和心理特征,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如播放《松花江上》一曲时,学生往往听过就了事,无动于衷,所以我们要稍微“装饰”一下。在播放时展示些图片,比如日军在东北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沦陷后东北儿童无家可归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又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前提出几个问题(“日军用了哪些方式来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日军在南京屠杀了多少中国人?”……),让学生边思考边观看,播放后以小组竟赛的方式进行抢答。这样让学生更加投入地看,以加深印象,体验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勿忘国耻。
四、走出误区,邀活课堂
教学手段是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們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多、学习方式多、课堂“热闹”,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依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数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做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实验一总结一一再实验一一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