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简述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重点探讨了对推进农业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也在蓬勃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因此,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到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再到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才初具雏形。1994年“金农工程”面向全国全面实施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03年12月10日,我国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荣获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标志着中国在农业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尽管如此,现实中的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而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较薄弱、手段不完备,用于硬件建设、网络运行、软件开发和信息采集发布的资金严重短缺,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仍较落后;人才缺乏、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从“三农问题”看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信息贫困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大问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行农业信息化,能够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信息是解决当前农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农民能够在农产品价格和到非农领域就业方面获益;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过程当中获得低成本的快速发展。如一些地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精准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用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成本。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为实现农业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农业信息化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利用信息技术为
“三农”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距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地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一些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急速增加,网站信息种类繁多,但很多内容缺乏行业特点和本地特点,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无法保证。信息网络建设缺乏规范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政府在农业或农村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用信息引导生产。
三、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
由于受当前条块行政体制的影响,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十分严重。如: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设区情、市情、县情数据库,不少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的业务系统都有各自的网络平台、传输信道,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金浪费;不少部门和单位,过分强调信息安全、保密或出于部门利益,致使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交换,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瓶颈。
2、电子政务建设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十分突出
多數部门和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只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不注重软件应用,软件投入一般只占到了网络和设备总投入的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几;软件应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硬件环境建设的速度,造成了地区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进行硬件网络平台建设,但却因忽视了应用,最终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和信心。
3、地区发展不够平衡
目前全区信息化建设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盟市与盟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因认识、组织、资金等原因造成的发展差异较为悬殊。总体情况是国家有要求、有投入的部门和领域,领导重视程度高,组织保障较为有力,信息化发展也相对较快。
4、信息产业发展不够稳定
我区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地方配套能力弱,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很低。软件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企业资质不高,技术水平低,承揽大工程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市场培育不足,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信息技术服务多以销售为主,企业规模小,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操作缺乏规范。
5、农牧业信息资源急需整合,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各类涉农网站林立,服务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急需优化整合。特别是各涉农服务部门在农牧业信息开发、整合和传播方面缺乏配合和沟通,一方面是服务信息内容简单、重复,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却有大量的科技新成果、农业新政策不能及时上网公布,为广大农牧民享用。
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推进农业信息化,就是要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要上广大农民能即时迅速的接收到外来的对自身的生产销售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让广大农民能及时将自己的生产销售信息发布给外界,从而促进销售。如何做好这两者之间的牵线搭桥的工作,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研究的主要目标。 1、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
要充分认识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在全县农业结构调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从农业信息采集到利用全过程的制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站的运行维护,让“两网”更好的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加快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的事业,研发、推广运用靠人才,竞争靠人才。在香格里拉县,农业信息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长远的制约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从现在起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县乡两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应注重对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员的使用上也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信息工作的延续性。同时,还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信息化培训和引导,让广大农民也主动的寻求利用和发布信息。
3、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抓好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开发,组织好县内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农产品信息上网工作,建立农业企业及相关产品数据库。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经验的推广应用,组织力量开发出适合县情的青稞、马铃薯、玛卡种植,牦牛、尼西鸡、藏香猪养殖等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并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
4、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在充分发挥“两网”服务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他们对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农业信息产业应把目标放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使之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向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初步阶段,我们应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综合运用信息技術,应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朱红.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0(4).
[2]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3]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也在蓬勃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因此,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到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再到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才初具雏形。1994年“金农工程”面向全国全面实施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03年12月10日,我国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荣获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标志着中国在农业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尽管如此,现实中的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而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较薄弱、手段不完备,用于硬件建设、网络运行、软件开发和信息采集发布的资金严重短缺,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仍较落后;人才缺乏、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从“三农问题”看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信息贫困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大问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行农业信息化,能够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信息是解决当前农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农民能够在农产品价格和到非农领域就业方面获益;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过程当中获得低成本的快速发展。如一些地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精准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用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成本。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为实现农业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农业信息化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利用信息技术为
“三农”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距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地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一些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急速增加,网站信息种类繁多,但很多内容缺乏行业特点和本地特点,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无法保证。信息网络建设缺乏规范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政府在农业或农村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用信息引导生产。
三、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
由于受当前条块行政体制的影响,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十分严重。如: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设区情、市情、县情数据库,不少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的业务系统都有各自的网络平台、传输信道,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金浪费;不少部门和单位,过分强调信息安全、保密或出于部门利益,致使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交换,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瓶颈。
2、电子政务建设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十分突出
多數部门和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只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不注重软件应用,软件投入一般只占到了网络和设备总投入的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几;软件应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硬件环境建设的速度,造成了地区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十分突出。尽管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进行硬件网络平台建设,但却因忽视了应用,最终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和信心。
3、地区发展不够平衡
目前全区信息化建设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盟市与盟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因认识、组织、资金等原因造成的发展差异较为悬殊。总体情况是国家有要求、有投入的部门和领域,领导重视程度高,组织保障较为有力,信息化发展也相对较快。
4、信息产业发展不够稳定
我区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地方配套能力弱,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很低。软件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企业资质不高,技术水平低,承揽大工程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市场培育不足,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信息技术服务多以销售为主,企业规模小,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操作缺乏规范。
5、农牧业信息资源急需整合,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各类涉农网站林立,服务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急需优化整合。特别是各涉农服务部门在农牧业信息开发、整合和传播方面缺乏配合和沟通,一方面是服务信息内容简单、重复,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却有大量的科技新成果、农业新政策不能及时上网公布,为广大农牧民享用。
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推进农业信息化,就是要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要上广大农民能即时迅速的接收到外来的对自身的生产销售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让广大农民能及时将自己的生产销售信息发布给外界,从而促进销售。如何做好这两者之间的牵线搭桥的工作,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研究的主要目标。 1、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
要充分认识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在全县农业结构调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从农业信息采集到利用全过程的制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站的运行维护,让“两网”更好的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加快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的事业,研发、推广运用靠人才,竞争靠人才。在香格里拉县,农业信息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长远的制约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从现在起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县乡两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应注重对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员的使用上也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信息工作的延续性。同时,还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信息化培训和引导,让广大农民也主动的寻求利用和发布信息。
3、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
抓好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开发,组织好县内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农产品信息上网工作,建立农业企业及相关产品数据库。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经验的推广应用,组织力量开发出适合县情的青稞、马铃薯、玛卡种植,牦牛、尼西鸡、藏香猪养殖等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并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
4、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在充分发挥“两网”服务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他们对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农业信息产业应把目标放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使之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向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初步阶段,我们应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综合运用信息技術,应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朱红.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0(4).
[2]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3]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