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世界最富榜上的六个中国人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wv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尔街日报做了“千年来世上最富之人”的调查。榜上50人,目前还活着的,只有文莱苏丹和比尔·盖茨。
  当中有六个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明朝太监刘瑾、乾隆年间的和珅、清代商人伍秉鉴、宋美龄的弟弟宋子文。
  这个调查很笼统,因为成吉思汗虽然曾经是世上最大的地主,但他从土地得到的收益,绝对不如元、明、清历代皇帝多,一辈子都在茹毛饮血。皇帝向来“家天下”,国库就是财库,想怎么用都可以,千年来中国所有皇帝,都应该名列榜上。
  其中我们不熟悉的是十三行买办商人伍秉鉴。清代,十三行是外贸通道,伍秉鉴继承了买卖丝绸和瓷器的特权,累积身家数千万两。鸦片战争后,他曾独力捐巨款给清廷作为赔款。外国人认识他,是因为他曾投资美国的铁路与股票。
  想成为巨富,古训“勤俭致富”其实并非真理,勤俭顶多能够不穷、不饿死,若想累积到一定财富,从这个千年首富名单看来,都得有“权”,不是要有政权,就是要有某种垄断的特权。从成吉思汗到比尔·盖茨,都凭借着某一种垄断,不同的只是手段。
  太监刘瑾即深明此理,据粗略估算,他被处死时,家中有白银725万公斤,黄金有330多公斤,明朝亡国时,国库中的白银不过才200万公斤。他的总财富比和珅的550万公斤白银还多。
  电影里的东厂太监刘瑾,总被描写成一个怪声怪气、阴狠无比的公公,事实上他不但野心勃勃,而且很懂得生涯规划、循序渐进。他本姓谈,靠一位姓刘的宦官引入宫中当了太监,于是改姓刘,他又想尽了办法服侍太子。深宫冷如井,太子是个寂寞青少年,在他百般殷勤的照料下,视他如手足弟兄。顺利当皇帝之后,刘瑾等同伙的太监果然更得宠,只要想办法为皇帝找乐子,他们就可以得到充分授权,连京城精锐部队也归他管。
  大臣们一直想除掉刘瑾,有一次藉“天相有变,有人篡位”的说法,差点就要成功了,可惜有位爪耙子事先向刘瑾告密。刘瑾跑到皇帝面前哀哭,不但没有杀身之祸,更消灭所有政敌,掌握了更大的实权。武宗怎么能不选择相信刘瑾?他根本是刘瑾一手照顾大的。凡人都会感念不发达时对他好的人。大臣们输在“疏不间亲”这天经地义的法则上。
  这下可好,奏章由他批,圣旨由他传,坏分子也由他纠举,刘瑾可要好好整一整那些“带把”的官员了。大臣一失言,就要罚钱,不少朝臣被罚到倾家荡产,欠好几辈子的债;最糟的是脱衣受刑,锦衣卫常把他看不顺眼的大臣当场赤条条打死。他又造了100多公斤重的大枷让官员当刑具,一戴上,没几天必死无疑。
  当官、升官,一定要给他钱,有人以“万金”升巡抚、当了兵部尚书;地方官拜见礼一送就是两万两银。
  有一阵子,刘瑾也查过“贿赂”,因为有人对他说,许多官员假他名义收贿,只给他1/10,让他很生气。
  因利益结合,也会因利益分开。到头来刘瑾还是给“好朋友”出卖,武宗出马抄家,发现了印玺、玉带,认定他阴谋篡位。他被千刀万剐,行刑三天,受害人家族为消心头之恨,花钱买他被慢慢割下来的肉吃。
  专制时代,若有人比皇帝有钱,背后总有昏君做靠山。一富功成万骨枯,钱与权总是双胞胎。不过,人再有钱,用到的也挺有限,都是一时爽快——平常人可以拿此当幸灾乐祸的好借口,活得更自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导学能力是远程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但已有研究仅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来探讨导学能力的构成要素,把导学能力局限为几种如何“导”的操作能力,忽略了导学能力的生长情境、生长过程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机制,这既对导学实践、导学能力培训考评等缺乏指导意义,也对导学能力的自主建构缺乏引导意义。本文从教师能力生长角度,探讨了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在生长机制上的多源性、生长过程上的多态性、生长方式上的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