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好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攻坚战

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不够、大而不强是湖北工业发展的最大实际。加快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是落实经济工作“竞进提质”总要求、建设“五个湖北”总任务、加快构建战略支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政治责任。
  一、更加坚定建设工业强省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是新世纪以来工业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也是全省工业战线攻坚克难、逆势奋进的一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形势下,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仍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为工业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增速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二位,保持“快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增长15%左右。工业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以上,工业当月用电量连续2个月正增长。武汉工业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襄阳、宜昌工业增加值双双突破千亿元,荆门、黄石、孝感跃上500亿元台阶,全省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竞相发展、回稳向好”的态势基本确立。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调控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机制共同作用下,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四快一降”的特点。一是轻工业增加值增幅快于重工业。1-11月轻工业增速20.2%,快于重工业8.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调整为34.7:65.3。二是消费品工业增幅快于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0.3%,分别快于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6.5个、9.3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幅快于工业增幅。前三季度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8%,快于全省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四是民营工业增幅快于工业增幅。1-11月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4.7%,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五是单位能耗下降较快。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减缓,前三季度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
  (三)发展后劲明显增强。1-11月,全省完成工业投资6482.1亿元,增长34.9%,规模高于2011年全年1000亿元以上,增速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2%,工业投资步入增长提速、结构改善的新阶段。对接央企、军工企业成效显著,近两年共与央企合作签约投资协议总额7821.5亿元,在建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
  (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1-11月,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突破2500亿元,增长11.3%,其中利润增速连续7个月回升,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幅出现“双降”。质量品牌战略扎实推进,全年新增湖北名牌100个左右,名牌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近50%。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比2011年底净增1300家,新增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8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均出现下降。
  (五)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列入规划目标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地方中小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加强,省级投融资平台功能进一步放大,国有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1-11月,全省656户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2.8%、35.7%、42%和61%。
  (六)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1-11月,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37.6亿元,增长18.1%,高出全省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59%。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省产值过百亿元产业集群达到25家。一批工业强县发展势头较好,大冶市成功晋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切实增强建设工业强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3年湖北省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竞进提质”,要以湖北之竞进,服务全国“稳中求进”的大局。这是工业强省建设的总要求。全省工业战线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以又好又快的工作实绩服务全省加快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
  (一)牢固树立竞进意识,切实抢抓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指出,我国总体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十年是湖北省发展的“黄金十年”。加快工业强省建设,总体面临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宏观面长期向好。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重大判断。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大背景。二是中部板块加速崛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五年超过东部,区域发展已经进入格局转换期。尤其是国家坚持扩内需的方针,为中部内陆省份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重大战略加快推进。近年来国家批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碳试点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战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即将纳入国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多极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正在形成。四是“四化同步”加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将为工业提供新的动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将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五是改革创新增添“红利”。十八大把改革提升到新高度,明确要求制定重大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这对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提供重大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必须以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发现,去抢抓,去落实。
  (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紧紧把握工作主动权。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好在长期复杂困难条件下推动工作的思想和措施准备,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   一是世界经济低迷成为常态、市场成为稀缺资源。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后的深刻调整转型期,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的最稀缺资源。发达经济体普遍失衡、失速,欧盟近两年基本保持零增长,美国、日本面临“财政悬崖”的考验,为摆脱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工业化”、保护主义等举措,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区域竞争不断加剧,沿海出口大省经过几年的转型,部分出口型企业成功转向内需市场,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同质化,加剧了内陆市场的争夺,加上近年来钢铁、建材、纺织、汽车等产业快速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十分严重。有效需求不足、去产能化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是要素约束长期趋紧、成本不断上升。当年沿海地区是在劳动力、资金、能源等要素供给充分、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起飞,西部地区因区位、政策等因素影响,还可以继续享受人口、土地等资源红利,而中部不得不面临要素短缺和成本上升双重硬约束。能源、资金、土地、劳动力是发展工业所必须的四大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湖北缺煤少油乏气,能源产品的自给率只有24%左右:如果按照现行土地扩张速度不加控制,可能在今后五年内提前用完2020年土地计划指标:湖北省是教育大省、劳动力大省,常年有上千万农民在外务工,不少企业却受用工短缺的困扰:湖北是中部金融中心,但存贷比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2011年有12%以上的资金净流出,中小企业用款难用款贵的问题仍较突出。另一方面,劳动力、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刚性上涨。据调查,很多市州去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涨20%,资金成本上升30%。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为下步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条例》铺平了道路,农民征地补偿标准可能比目前提高10倍以上,这必将大幅提高工业建设用地成本。湖北传统产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我们到了不转型就难以持续、难以突破的关键时期。
  三是政策约束不断强化、改革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严格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提出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办法,PM2.5被纳入监测体系,今年国家还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化解过剩产能矛盾的实施方案,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政策约束不断趋于硬化。今年的统计制度将发生重大变更,当年新增工业项目产值计入总量,但不计算增速,工业增加值要与用电量、货物周转量和税收等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这些政策长期看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但短期内必将增加我省结构调整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对税收、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比全国提前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全省工业战线的长期梦想、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富,则湖北富”,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建设工业强省,实现工业化,是加快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通过多年的打基础,我省工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但工业“大而不强”的实际仍然没有改变,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主体不多、开放程度不够等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全省工业战线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四)牢固树立攻坚意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全省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质上是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方式粗放、经济质量不高的表现,调结构、转方式,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但传统产业往往附着大量的税收、就业和GDP等贡献,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调整阻力较大。调结构、转方式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既包括经济转型,又包括社会转轨,涉及思想观念创新、经济发展动力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攻坚战。全省工业战线必须做好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加强顶层设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和最短的阵痛,把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完成好。
  三、全力打好工业调结构、转方式的硬仗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湖北省而言,调结构、转方式,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必须一手抓做大工业总量,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区别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切实打好工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战。
  (一)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调结构、转方式
  工业提供全省经济45%以上的贡献,是增长的主发动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工业计划目标增长14%,工作目标按15%安排。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竞进提质”的工作基调,既保持适度较快的增长,又为调结构、转方式、推改革适当留有余地。
  一是狠抓工业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必须明确投资方向,把投资工作中心转移到谋产业、调结构、强后劲上来,从投资和项目的源头抓起,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投资重点,围绕“四大”(实施一批大项目,引进一批大企业,培植一批大集群,发展一批大产业)的目标,加强投资项目库建设,拓宽资金渠道,做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强化投资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全程跟进、责任到人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方案”,确保工业投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是认真落实“两计划一工程”。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湖北省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只占27%,70%以上还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抓工业的牛鼻子。抓好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发展后劲。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支持现有十大千亿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加强重点领域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湖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和基础都很好,关键是加大力度抓政策落实、抓体制机制创新、抓环境优化,切实把市场内在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既要积极,又要慎重,科学评估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基础条件,精心选择一批确有比较优势的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的行业龙头。   三是强力推进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每个产业出台一个发展意见,制定一个实施方案,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将产业发展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地区、企业和产品。第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中国海洋面积330万平方公里,建设海洋强国,未来必须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必须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湖北在这方面有优势,国家海洋装备研究机构云集武汉,科技实力强,很多大型军工机构设在湖北,“军转民”潜力大。全省工业战线应抓住机遇,加快整合省内科研和工业资源,加快发展涵盖水上水下、浅海深海、近海远海等各领域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力争在“十二五”末打造一个新的千亿元产业。第二,医药产业。进入21世纪,医药产业年增长超过20%,正在成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今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健康产业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湖北省医药产业在中部地区有优势,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第三,食品加工业。湖北是农业大省,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之首,粮食、生猪等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预计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突破7000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8:1,一批烟草、白酒、饮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速崛起,完全有条件把食品加工业打造成产值过万亿元的大产业。第四,循环经济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规模推进节能环保,必将催生具有战略意义的循环经济产业。目前再制造已成为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全球市场容量1000多亿美元,省内荆门市、公安县、谷城县等循环产业园发展势头很好,充分说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第五,信息产业。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本世纪初,影响世界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四化”同步发展将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必将爆发惊人的发展潜力。湖北省的光电子、激光、软件、显示屏等信息产业,已攻克相关核心技术,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2300亿元,产业发展蓄势待发。今后,应进一步发挥电信、移动、联通等三大运营商的积极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协调发展,努力将信息产业打造成过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第六,先进装备制造业。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是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中,中部地区的目标是建设“四基地一枢纽”,湖北的重点就是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应大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研发,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同时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汽车产业配套能力,努力推动汽车产业成为湖北省第一个万亿产业。
  (二)在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中调结构、转方式
  什么是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李克强副总理讲了五条标准:一是没有水分,二是就业增加,三是增长与收入同步,四是效益提高,五是环境资源支撑。达到以上五条标准,以湖北省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肯定不行,必须加大力度调结构,转方式。
  一是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各地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加快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格局。针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核心企业不大不强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加强政策储备,集中推动解决一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问题。
  二是向机制创新要效益。当前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体制机制不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企业发展。关键是继续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人才市场化和激励股权化,推动改变国有企业搞独资,民营企业搞家族管理的做法,做大做强企业。
  三是向资本运营要效益。安徽一个海螺集团,四只股票上市,年销售收入达到800多亿元,体现了资本运作的力量。去年湖北省上市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合计只有500亿元左右,今年国家直接融资规模还要增加,还有潜力可挖。应虚实并举,既发展实体经济,又繁荣金融和资本市场,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杠杆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政府投融资平台必须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既做有前景的实体项目,又做“钱生钱”的生意,始终以盈利为目的,守住融资功能的底线,保持再融资能力。
  四是向用足用活政策要效益。政策是最大的资源。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要善钻研、善转化。有些企业家埋头搞研究、关门搞生产,这种专一精神值得鼓励,但如果不研究政策,无形中也会错失机遇。三一重工、海螺水泥、中联重科、南车集团等抓住了国家扩内需的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步,铁路、能源、海洋装备、生态环保、医疗、养老、保障房、城镇化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投资需求很大,配套关联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可观。全省工业战线应潜心研究,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让政策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在开拓“两个市场”中调结构、转方式
  市场需求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开拓市场是企业最紧要的任务,在过剩经济时代,尤其要注重市场研究。
  一是围绕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当前国内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加快升级,居民消费正由以吃饱、穿暖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吃好、穿好、住好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们对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工业品和服务需求的调整变化方兴未艾,多元化、个性化的新特征日益凸显,这就要求产业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调整和改善供给来满足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业态,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
  二是围绕国际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国际市场空间广阔,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消费各有特点,需求各不相同。发达国家主流消费市场正向健康、环保、低碳和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批新技术和新创意推动形成了一批新的消费热点。相关行业及广大企业应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在产业、产品调整上下功夫,在巩固国际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对接国际市场新变化,扩大出口贸易。   三是围绕国际资本市场变动“引进来”“走出去”。抓住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投资回报率低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运用逆经济周期理论,抢抓人民币升值、并购成本低、管制阻力小的机遇,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或投资,整合技术和产业链条,推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做大做强。
  (四)在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中调结构、转方式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四化”同步发展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应善于把握“四化”发展的规律性,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动力和载体。
  一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信息化是产业的“加速器”和“倍增器”。应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智慧城市系统、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突出抓好下一代网络和集成电路、核心芯片、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引擎,园区是工业化的平台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应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一同规划、一同建设,引导和规范新城、新区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强县域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工业企业应以城镇化为导向,全方位参与农民进城和市民化的全过程,着力在公共交通、市政装备等领域发现商机,加快实现产业和产品转型。
  三是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补。既要发挥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的优势,又要用工业的理念、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反哺、支持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循环产业和农村流通服务业,着力在解决农村饮用水净化、农村垃圾处理、农作物桔杆循环利用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中,研发新技术,实施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打造更多的“湖北原产”、“荆楚名牌”和“惠民品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五)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调结构、转方式
  服务业是工业的助推剂和润滑剂。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发达国家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生产性服务业代表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湖北省服务业比重不升反降,2011年只占GDP的36.9%,5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重要原因就是服务业发展慢于工业,并制约了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与研发、信息化集成、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动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鼓励制造企业抢抓“营改增”的政策机遇,将一些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剥离出来,成为效率更高的创新主体。加大引导和扶持,加快推进武鄂黄冶金建材、武襄十汽车产业、武荆宜化工纺织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建设,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两轮驱动”的工业发展格局。
  二是发展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业,拉动信息产品生产。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
  (六)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调结构、转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美丽城镇、美丽社区和村庄。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按照“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加快发展“两型”产业。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考虑比较优势、市场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引导地方建立与能源供应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尤其是在布局带有全局性、关键性、枢纽性的重大产业项目时,必须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考虑,不搞各行其是,遍地开花。
  二是搞好节能降耗。推进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推动重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设备、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改造传统工艺和流程。坚定不移地淘汰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合理限制纺织、家电等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探索园区、产业、企业等循环发展模式,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开发利用新能源。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在深化改革中调结构、转方式
  调结构、转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作为促发展的最大红利、促转型的根本动力,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取得实效。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放宽审批限制、改进审批服务、降低进入门槛,坚决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民间投资进入能源、铁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扶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强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二是积极对接央企,改善引资结构。国家优势资源基本集中在央企手上,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天天讲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央企业就是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全省工业战线应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把对接工作常态化:同时着力抓好项目跟踪督办,提高合同协议履约率,不能搞数字游戏。
  三是深化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推动财税体制和资源价格改革,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审批、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政策,建立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运行机制。当前应重点关注营改增、电煤并轨等改革,科学评估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完善节能减排等市场准入政策,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狠抓工业强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落实
  加快工业强省建设,必须把工作着力点和注意力转到抓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上来,在制定目标、完善措施、改进作风、提升能力等方面充分体现“竞进提质”的要求,勇于担当,善于落实,少说多做,务求实效。
  一是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将目标具体化、工程化、项目化。
  二是围绕经济运行抓落实,深入调研并及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三是围绕质量效益抓落实,不管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还是园区发展、企业经营,都应尊重经济规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实际,重点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四是围绕市场开拓抓落实,当务之急是积极研究内需市场,加快抢占新兴市场,向内使劲,向内挖潜。
  五是围绕破解瓶颈制约抓落实,坚定不移地用市场的、改革的、开放的、发展的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加强政策研究,坚持一区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统筹加强煤电、资金、工业用地和劳动用工等要素保障,着力增强工业经济要素支撑能力。
  六是围绕项目建设抓落实,抓紧策划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加强工业项目库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口。
  七是围绕服务企业抓落实,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倾听职工期盼,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重点应在营造最优发展软环境上下功夫,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求突破,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其他文献
甘肃北化银光进出品贸易公司克服因“非典”疫情给外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开拓外贸新渠道,1月-4月份,外贸进出口额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同比增长10%。1月-4月份,该公司完成进出口额547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3950万元。在持续增长的外贸形势下,该公司不断开辟新的外贸渠道,以外贸出口的增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003年3月,公司被白银市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初出茅庐    甘肃北化银光进
期刊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组织文化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当一个组织拥有一种为成员共享并热烈拥护的文化时,组织文化论者则称该组织成为了一个协作的有机整体。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起着重要的凝聚功能、效率功能、导向功能、创新功能和育人功能。但目前许多国企的组织文化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从央视第一女博士,到创建《我们》、《对话》、《赢在中国》等一系列王牌节目的知性主持兼制片人,王利芬几乎一手确立了CCTV經济频道的节目风格。但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她却毅然辞职打造优米网,从而踏上了一条新鲜创业路——在网上销售马云、史玉柱、李开复等商界大腕的“创业心經”视频,并向大众拍卖与名人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位昔日的央视名嘴能获得成功吗?从商两年来她都經历了什么?  尊重心灵呼声央视名嘴辞职创业
期刊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国经营离不开跨文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界、管理界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注重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差异却影响着管理者管理效果,给管理加大了难度。  如何对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融合,以减少冲突呢?  要实现文化融
期刊
企业的黑板报,作为一种传统的宣传工具,在过去的年代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企业的宣传工具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以电脑网络和有线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媒工具,以其优越的性能、显著的效果受到企业的重视,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E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黑板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然而,黑板报是否真的气数已尽了,到了应该退出企业宣传阵地的时代?笔者的回答是:
期刊
一、工业通信业工作  2013年,工业通信业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2013年转型升级行动计划“6+1”专项行动为抓手,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融合、提效益,更加注重拓展内需市场,更加注重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注重以小微企业为重点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更加注重推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
期刊
2014年3月4日、3月18-20日和3月28日,湖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协会(简称“湖北省企联”)会长周坚卫,率执行会长邱思胜、执行副会长谷玉川、邱凡和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金策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赴成宁市、荆州市及洪湖市和鄂州市,对市、县两级企业代表组织机构即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建立健全情况、履行雇主组织职能和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的情况以及企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武夷山在《新华书目报》发表专题文章指出:  过去,科学家与发明家的身份曾经是比较泾渭分明的。牛顿是科学家,爱迪生是发明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之间界限的模糊,随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缩短,随着产学研结合的盛行,开始出现了一批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都很厉害的人物。  近年来,美国国家工程院每年大约选出65名新院士,这帮新院士的约四分
期刊
国资委当前面临两大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资委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用3年或更多一点时间,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重点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和有效监管的问题;二是推进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在中央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企业。他还强调指出,依法享有投融资权,对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