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野美”的审美特征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翻开国内已出的一些美学著作,其目录中大概尚未出现“野美”这一美学范畴。迄今为止,似乎也未见过专题论文正式将“野美”纳入美学范畴并且沿着美学的阡陌探索一番。《光明日报》1989年5月21日发表过一篇谈“野逸美”的短文,认为“野逸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惜只有一两千字,论及的也仅是“野美”的一个侧面。
其他文献
<正> 在我国经济治理整顿的过程中,乡镇企业首当其冲,不仅耗能高原料紧缺的企业纷纷关停,就连效益好的企业也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另由于国家稳定物价回笼货币,国内市场也大不如前,乡镇企业已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新的选择。面对上述处境和困难,陕西乡镇企业必须作出发展战略新选择。 一、双向循环的战略选择 从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发,我们认为陕西应选择双向循环的战略。所谓双向循环,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逐渐开辟国际市场,使产品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专栏,本期和读者见面了。它开辟得迟了一点,总算是多了一块园地。相信在史学界的支持和培育下,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专栏,开出容易,坚持下去不易,出新则难,能为大家所喜爱则更难。这要靠学术界的支持。本期我们发表了张岂之和彭树智教授的文章和几位史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组笔谈,作为导言,以后的正文还要靠更多的专家作下去。欢迎惠寄您的新作,希望听到您的批评和建议,以求把这个专栏办好,我们将为此而努力耕耘。
<正> 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近年都面临着工业调整重构问题。和我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调整陕西传统工业结构,既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省情,又要认真反映世界科技革命总的趋势以及全国改革调整总的要求。前者主要考虑地方特点和需要,后者肩负地区对国家技术发展应负责任与服从全国协调需要,二者不能偏废。 一、陕西传统工业概况 什么是传统工业?目前还未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大体上说,凡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前建设,技术装备比这一界限陈旧、区别于七十年代末后产生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部门,都可以认为是传统工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日益成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范化流转是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保障,对农村规划实施和统筹
<正> 通货膨胀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经济现象。对通货膨胀成因的不同解释,形成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不同对策。我们认为,研究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须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去寻找其产生的深层因素,以此提出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相协调的对策。
<正> 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来代替史学理论,历史科学应当有自已特殊的理论建设,这是近些年我国史学界在学科建设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对此,大约已基本上没有异议了。 于是,史学理论研究开始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成绩是显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史学理论文章,数量之多,恐当以千数计了。史学理论领域的一些专门课题,为一大批作者提出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课题中,有些是史学
<正> 话本小说,是小说的一个分支,之所以能在我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俗文学之一的话本小说,在建立自身艺术美学体系时,除了深深地植根于市民社会的广袤土壤、与人民大众呼吸与共之外,还在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富有鲜明个性和无穷艺术魅力的美学传统。它具体表现为:小说的体制全、故事奇、结构巧、人物新、语言俗(通俗)。这些美学特征,是中国近代小说美学发展的
<正> 胡征是一位知名的老诗人,又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多年来,还没有人对他的创作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作一次初步的尝试。 (一) 抗日战争时期是诗人胡征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他生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延安,作品自然以抒写根据地的生活为主,反映了陕北人民和各种工作人员正满怀信心地劳动和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贡献一切力量。
<正> 几年来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绩很大,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更上一层楼。为此,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既应引进,又要消化。近十年来,史学界特别是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引进工作,翻译了西方的史学论文和专著,引进了诸如系统论、控制论、计量历史学、
<正> 关于丹辉诗歌的色彩美,拙著《“光彩的土地上”的歌唱》(载《开封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已经论及。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丹辉诗歌的个性特征及美学价值,特再次为文以抒管见,以就正于诗家。 重视诗歌的色彩美,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观念之一。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有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并以《诗经》为例。盛赞‘灼灼’状桃花之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