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文鑫,男,山西朔州怀仁县人,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华职业教育社优秀社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任怀仁职业中学政务处处长,绿化办主任。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1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营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行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 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中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真正做到转变外资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1.3 同时,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需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再子重要途径。
1.4 目前,农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2.1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2.3 其中,区域结构是产业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争强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减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同发展成果。
3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1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3.2 当然,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3 总之,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真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1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营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行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 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中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真正做到转变外资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1.3 同时,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需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再子重要途径。
1.4 目前,农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2.1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2.3 其中,区域结构是产业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争强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减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同发展成果。
3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1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3.2 当然,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3 总之,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真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