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提出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学习者通过在调色和笔触两方面的引导增进用色直觉敏感。
色彩艺术 用色直觉敏感 色彩画学习
既定的学习规则与个人艺术直觉相矛盾,这种情况在学习用色彩作画时会自然发生。这时是严格遵守色彩艺术的规则定律而忽视个人直觉,还是相信直觉而大胆地忽视规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关乎教画者与学画者是否能顺利找到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是直觉促成了规则的产生,正是很多前辈艺术家个性直觉艺术的成功启迪后人从中归纳整理出色彩艺术学的规则定律;既定的规则定律可以帮助初学者找到学习的方向与内容,每个学习者都会有各自的传承来源;规则的确会与学习者的直觉发生矛盾,因为艺术特别是色彩艺术如何用色表现直接关联作画者的自我心境,色彩可以诚实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而各人心底微妙的个性直觉情感真的很难用既定的规则一言道尽。个性直觉既可以丰富既定规则,又完全可以再创造全新的规则。
傅雷先生曾讲过“雷诺兹与庚斯勃罗”(18世纪奠定英国画派基业的两位大师)的例子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雷诺兹爵士,有一天在画院院长座上发言,说“要在一幅画中获得美满的效果,光的部分永远敷用热色,黄、红或带黄色的白;反之,蓝、灰、绿,永不能当做光明。它们只能用以烘托热色,惟有在这烘托的作用上方能用到冷色。”(以下略有删减)
但庚斯勃罗并不尊重官方人物的名言,提出强有力的反证。他作了一幅《蓝色孩子》(今译《蓝衣少年》),一切都是蓝色的,没有一种色调足以调剂这冰冷的色彩。而这幅画竟是杰作。这是不相信定律、规则与传统的最大成功。
理清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推断,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才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很可能有人会困惑,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那课堂集体教学怎么进行?还有,用色直觉敏感具体体现在何处,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课堂集体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非一个学生,时刻关注个体学习者的用色直觉即需要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直觉反映。这与传统的课堂统一进度统一前进风格整齐的学习状况会很不同。有如一月印千江,有的学生会兴奋激动,有的则内敛平和,有的马上进入状态跃跃欲试,有的则一脸茫然无措。有一个学生就要引导寻找一个答案,一群学生则要一群答案。课堂教学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翻倍了,教师的大脑得同时想着这一群进度状态各不相同的反映该分别如何引导如何关注。
在课堂讲授环节,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讲授方法要非常感性非常有弹性。如何感性?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艺术语言自己先敏感感兴趣再讲解才会有感染力。这也是对教师艺术素养的课堂检验,如自己本身就欠缺色彩艺术敏感是不可能感染学生投入钻研的。弹性又为何?弹性是指讲解要灵活要预先为一群学生预留他们个体直觉反映的空间。
用色直觉敏感,特别体现在学生动手作画环节。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检测学生色彩画学习能力强弱的环节,一动手画敏感的老师就看出来了。比如观看临摹一幅色彩画作品,用色直觉敏感的学生会立即对作品的色彩语言很敏感,而能力弱的学生则表现出对色彩语言的茫然迟钝。
这里有个关键词——色彩语言。明白色彩语言的内涵,课堂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就清晰了。色彩语言的内涵有两个:调色、笔触。
一、调色直觉敏感
无论是初学者还有经验的画者,无论采用何种色彩工具,都要通过一笔笔调色来实现色彩的上色语言。比如用水粉颜料调一块颜色,这块颜色里群青、翠绿和熟褐三种成分,其间各占多少比例这就与直觉判断和各人的手感息息相关了,不可能大家都如印刷厂色彩电脑配比指标那么精准。一群学生当然会调出几十块微妙不同的颜色,虽然大家都知道要用这三种颜色调。还有调色时要不要加水、加多少水合适、是厚点还是薄点等都要凭各人调色直觉。调出新颜色后应用何名称命名(是青是绿还是褐)其实并不需要刻意用语言去分辨。重要的不是你能清晰地说出它的名称(色相),重要的是面对这块颜色你要有感觉,这样调色直觉敏感就开始了。
感觉什么?感觉色阶。我觉得调色训练落实到细微处,就是对色阶的直觉敏感。有如音乐的音阶,色彩的色阶是指色彩呈序列逐渐变化的阶梯。色阶变化越多用色塑形造境越丰富越自如。据现代仪器分析伦勃朗的一幅油画肖像从鼻子到脸庞轮廓边缘竟有60多个色彩变化,如归纳为色阶则有60多个色阶,大师用色之敏感细腻真令观者折服。
色阶还是营造色调(指画面的主要色相)的基本元素,也是掌握多种色彩关系的和谐并实现画面轻松变调的关键元素。如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不再使用画笔或画刀有力地涂抹,而是以画笔的细小笔触逐步累积而成”,凑近仔细观看这些并列的细小笔触,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色阶正在悄悄变化,也更能理解塞尚所言:“作画,便是去掌握那多种关系中的和谐,便是在一个新颖而有创意的逻辑中去发展它们,转变它们的调性,置于自己的音阶上。”
随着学习者调色色阶从最初的少到后来的多,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调色直觉敏感正在一步步地增进,哪怕是先天领悟最慢的学生也在进步,如果教师在旁足够耐心足够敏感的话。
二、笔触直觉敏感
凭直觉调出一块颜色随即就要凭直觉用画笔画到画纸(画布)上。这一笔怎么画,在画纸(画布)上会留下怎样的笔迹很有讲究,很值得细品!
笔迹,英语“handwriting”,直译就是手书写的感觉,即画画的手感笔触。中国画论很早就讲“用笔”,更强调手的书写性,如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直到近代艺术家的个性笔触才引起了一些眼光独到敏锐的西方美术评论家的高度重视,比如罗杰·弗莱评说塞尚成熟期作品“阴影线的笔触变得越来越空灵,厚涂也变得越来越薄……出现了一些白色的细微空隙,即使当作品已经完成之时。画笔的实际书写也变得越来越松秀灵动。”这一点,到了毕加索来观看时则更深地领悟到了:“现代绘画中的主要东西是:一个画家——比如说丁托列托——要在画布上一笔接一笔地画,只有当他最终用油彩覆盖完整块画布而且修饰完毕,他的画才算完成。而如今,如果你看一看塞尚的画(他的水彩画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就在他画下第一笔的时候,他的画就已经在那里了。”
笔触的最佳境界是旁若无人的自在用笔。纯然自我直觉敏感于瞬间闪现,指挥画者挥动画笔自成面貌自成节奏,笔触连心,心手相一。
好的笔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气质造就。不过教画者仍可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用笔触碰画纸的感觉,提醒他们作画时手要兴奋要自在,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疲劳画画,注重作画状态是呵护笔触直觉敏感的前提。画时必须讲究手的细微感受,细细体会笔触形态、力量、速度、节奏、组合方向、疏密等变化在手臂、手腕、手掌、手指处所引发的细微感觉。若学画者长期坚持细心体会,笔触的直觉敏感就能稳步建立。
三、结语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清·恽南田题石谷画)中西画理有时有惊人的相通,三百多年前南田先生的感悟如今读来仍然那么鲜活生动,很值得教画者与学画者静思回味。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文沛译.色彩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2009.
[3][英]罗杰·弗莱.沈语冰译.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法]Michel Hoog.林志明.塞尚——强大而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色彩艺术 用色直觉敏感 色彩画学习
既定的学习规则与个人艺术直觉相矛盾,这种情况在学习用色彩作画时会自然发生。这时是严格遵守色彩艺术的规则定律而忽视个人直觉,还是相信直觉而大胆地忽视规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关乎教画者与学画者是否能顺利找到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是直觉促成了规则的产生,正是很多前辈艺术家个性直觉艺术的成功启迪后人从中归纳整理出色彩艺术学的规则定律;既定的规则定律可以帮助初学者找到学习的方向与内容,每个学习者都会有各自的传承来源;规则的确会与学习者的直觉发生矛盾,因为艺术特别是色彩艺术如何用色表现直接关联作画者的自我心境,色彩可以诚实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而各人心底微妙的个性直觉情感真的很难用既定的规则一言道尽。个性直觉既可以丰富既定规则,又完全可以再创造全新的规则。
傅雷先生曾讲过“雷诺兹与庚斯勃罗”(18世纪奠定英国画派基业的两位大师)的例子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雷诺兹爵士,有一天在画院院长座上发言,说“要在一幅画中获得美满的效果,光的部分永远敷用热色,黄、红或带黄色的白;反之,蓝、灰、绿,永不能当做光明。它们只能用以烘托热色,惟有在这烘托的作用上方能用到冷色。”(以下略有删减)
但庚斯勃罗并不尊重官方人物的名言,提出强有力的反证。他作了一幅《蓝色孩子》(今译《蓝衣少年》),一切都是蓝色的,没有一种色调足以调剂这冰冷的色彩。而这幅画竟是杰作。这是不相信定律、规则与传统的最大成功。
理清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推断,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才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很可能有人会困惑,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那课堂集体教学怎么进行?还有,用色直觉敏感具体体现在何处,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课堂集体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非一个学生,时刻关注个体学习者的用色直觉即需要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直觉反映。这与传统的课堂统一进度统一前进风格整齐的学习状况会很不同。有如一月印千江,有的学生会兴奋激动,有的则内敛平和,有的马上进入状态跃跃欲试,有的则一脸茫然无措。有一个学生就要引导寻找一个答案,一群学生则要一群答案。课堂教学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翻倍了,教师的大脑得同时想着这一群进度状态各不相同的反映该分别如何引导如何关注。
在课堂讲授环节,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讲授方法要非常感性非常有弹性。如何感性?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艺术语言自己先敏感感兴趣再讲解才会有感染力。这也是对教师艺术素养的课堂检验,如自己本身就欠缺色彩艺术敏感是不可能感染学生投入钻研的。弹性又为何?弹性是指讲解要灵活要预先为一群学生预留他们个体直觉反映的空间。
用色直觉敏感,特别体现在学生动手作画环节。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检测学生色彩画学习能力强弱的环节,一动手画敏感的老师就看出来了。比如观看临摹一幅色彩画作品,用色直觉敏感的学生会立即对作品的色彩语言很敏感,而能力弱的学生则表现出对色彩语言的茫然迟钝。
这里有个关键词——色彩语言。明白色彩语言的内涵,课堂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就清晰了。色彩语言的内涵有两个:调色、笔触。
一、调色直觉敏感
无论是初学者还有经验的画者,无论采用何种色彩工具,都要通过一笔笔调色来实现色彩的上色语言。比如用水粉颜料调一块颜色,这块颜色里群青、翠绿和熟褐三种成分,其间各占多少比例这就与直觉判断和各人的手感息息相关了,不可能大家都如印刷厂色彩电脑配比指标那么精准。一群学生当然会调出几十块微妙不同的颜色,虽然大家都知道要用这三种颜色调。还有调色时要不要加水、加多少水合适、是厚点还是薄点等都要凭各人调色直觉。调出新颜色后应用何名称命名(是青是绿还是褐)其实并不需要刻意用语言去分辨。重要的不是你能清晰地说出它的名称(色相),重要的是面对这块颜色你要有感觉,这样调色直觉敏感就开始了。
感觉什么?感觉色阶。我觉得调色训练落实到细微处,就是对色阶的直觉敏感。有如音乐的音阶,色彩的色阶是指色彩呈序列逐渐变化的阶梯。色阶变化越多用色塑形造境越丰富越自如。据现代仪器分析伦勃朗的一幅油画肖像从鼻子到脸庞轮廓边缘竟有60多个色彩变化,如归纳为色阶则有60多个色阶,大师用色之敏感细腻真令观者折服。
色阶还是营造色调(指画面的主要色相)的基本元素,也是掌握多种色彩关系的和谐并实现画面轻松变调的关键元素。如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不再使用画笔或画刀有力地涂抹,而是以画笔的细小笔触逐步累积而成”,凑近仔细观看这些并列的细小笔触,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色阶正在悄悄变化,也更能理解塞尚所言:“作画,便是去掌握那多种关系中的和谐,便是在一个新颖而有创意的逻辑中去发展它们,转变它们的调性,置于自己的音阶上。”
随着学习者调色色阶从最初的少到后来的多,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调色直觉敏感正在一步步地增进,哪怕是先天领悟最慢的学生也在进步,如果教师在旁足够耐心足够敏感的话。
二、笔触直觉敏感
凭直觉调出一块颜色随即就要凭直觉用画笔画到画纸(画布)上。这一笔怎么画,在画纸(画布)上会留下怎样的笔迹很有讲究,很值得细品!
笔迹,英语“handwriting”,直译就是手书写的感觉,即画画的手感笔触。中国画论很早就讲“用笔”,更强调手的书写性,如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直到近代艺术家的个性笔触才引起了一些眼光独到敏锐的西方美术评论家的高度重视,比如罗杰·弗莱评说塞尚成熟期作品“阴影线的笔触变得越来越空灵,厚涂也变得越来越薄……出现了一些白色的细微空隙,即使当作品已经完成之时。画笔的实际书写也变得越来越松秀灵动。”这一点,到了毕加索来观看时则更深地领悟到了:“现代绘画中的主要东西是:一个画家——比如说丁托列托——要在画布上一笔接一笔地画,只有当他最终用油彩覆盖完整块画布而且修饰完毕,他的画才算完成。而如今,如果你看一看塞尚的画(他的水彩画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就在他画下第一笔的时候,他的画就已经在那里了。”
笔触的最佳境界是旁若无人的自在用笔。纯然自我直觉敏感于瞬间闪现,指挥画者挥动画笔自成面貌自成节奏,笔触连心,心手相一。
好的笔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气质造就。不过教画者仍可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用笔触碰画纸的感觉,提醒他们作画时手要兴奋要自在,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疲劳画画,注重作画状态是呵护笔触直觉敏感的前提。画时必须讲究手的细微感受,细细体会笔触形态、力量、速度、节奏、组合方向、疏密等变化在手臂、手腕、手掌、手指处所引发的细微感觉。若学画者长期坚持细心体会,笔触的直觉敏感就能稳步建立。
三、结语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清·恽南田题石谷画)中西画理有时有惊人的相通,三百多年前南田先生的感悟如今读来仍然那么鲜活生动,很值得教画者与学画者静思回味。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文沛译.色彩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2009.
[3][英]罗杰·弗莱.沈语冰译.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法]Michel Hoog.林志明.塞尚——强大而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