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中国声乐教育的掌门人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to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把《黄河怨》演唱到极致,至今无人超越。她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歌唱比赛的金奖。她高徒众多,如今90高龄仍在培养歌剧人才。
  进入人生的第90个年头,郭淑珍仍不知疲倦地奔走于琴房与剧场之间,年龄对她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在北京鲍家街43号院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园里,这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每周要给7个本科生上两个下午的课,下半年要去至少6个国家和地区当声乐比赛的评委或交流访问。
  比学生的父母更懂学生
  “如果一个学生到下课了还没唱对,我让他走了他就觉得自己遇到了大问题,慢慢就没有了信心。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对了,给他一个信心,让他知道多大的问题最后都能克服,他能做到。”郭淑珍用严苛来“保护学生的歌唱心理”。
  严师出高徒,是对这位中国声乐教育掌门人在教育成就上最贴切的描述。从事声乐教育半个多世纪,她培养出了张立萍、孟玲、王秀芬、邓韵、幺红、吴碧霞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他们中有的是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还有的已是桃李遍天下的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
  几十年里,郭淑珍不厌其烦地嘱咐学生“做人要善良、要谦虚”。
  这个从教了半个世纪的声乐老师,自认为“比学生的父母更懂学生”。说起跟学生们之间的关系,郭淑珍言语间显得颇为自豪,“学生找我聊音乐,还跟我聊生活上的事儿,他们的性格和优缺点,连他们父母都未必有我清楚。”
  2017年6月份,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个音乐研讨会上,她深思了一生的教育生涯,为自己做了个总结——“教育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
  听着“话匣子”长大
  1939年初,在陕西延安的一个窑洞里,34岁的作曲家冼星海正谱写着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是女高音独唱《黄河怨》。那时,距离延安700多公里的天津,生活在沦陷区的一个12岁小女孩不会想到,日后人们说起这首《黃河怨》,都会提到她的名字。
  1927年,郭淑珍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郭鸿志16岁从老家山东跑到天津谋生,在杂货铺里当了10年伙计后成家立业,在街边开了一家肉铺。童年时的郭淑珍,在家里跟着母亲哼唱起当时的河北民歌,听着各家店铺门外“话匣子”里唱的评戏、梆子、曲艺,像小男孩一样在街巷里跑来跑去。因为天生一副好嗓子邻居喜欢叫她“小铃铛”。“父母虽都不识字,但并不像那时候封建社会里的人用落后观念束缚教育孩子。相反他们给了我一个自由自在的成长环境。”郭淑珍至今仍感激观念开明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她从小性格开朗、灵动、“学音乐的人思维要开放,不能守旧、古板、打小的这种性格对我以后在音乐上帮助极大。”
  小学四年级时,她跟着音乐老师学会了五线谱,因为嗓子好,每到星期一的学校周会便登台唱一段京戏。中学时她又参加了教会里的合唱团。1946年,中学毕业的郭淑珍报考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北平艺专”),被从比利时留学回国的音乐老师赵梅伯看作是学音乐的好苗子。当她把考取通知告诉家里时,父亲坚决不同意,“在他的传统观念里,当医生和老师才是正当的职业,学音乐的以后就是个戏子,是一种下九流的职业。”
  第二年,遵从父亲意愿去北平参加护士学校招考的郭淑珍,又偷偷报考了北平艺专,赵梅伯又一次见到郭淑珍时,当即决定对她免试录取。这一次,她找来南开大学毕业的表舅说服“没有太多学问”的父母,“父亲很相信有学问的人,表舅就告诉他音乐是艺术,不是下九流。”
  音乐家是怎么炼成的
  在北平艺专的同学眼中,这个音乐系的女生“声音洪亮、练习很勤奋”。今年90岁的何振京和88岁的老伴洪月华曾是郭淑珍在北平艺专时的小学弟和小学妹。他们印象中,在这个徐悲鸿任校长的学校里,音乐系的教学条件异常简陋,“现在用的都是施坦威这样的世界名琴,当时见都没见过,整个学校只有几架立式钢琴,人多琴少,学生从早到晚在琴房门口排队.夜里两点多还有人在练琴,当时叫‘人歇琴不歇’。”
  “音乐系的琴房是一间间的小平房,每间只能摆下一个小小的钢琴。再摆一个凳子屋里就没有地方了。冬天一开门风就呼啦呼啦地往里灌。”洪月华提起当时的上课条件时说。
  那时刚刚20岁出头的郭淑珍,总是天没亮就跑去小平房抢位子。冬天酷寒难耐,她就揣个热水袋去练琴。琴房外头是一大片农田,农田那头的一条土路上,白天的时候行人、马车来来往往,郭淑珍一边在琴房练声一边从窗户往土路上望去,“看看人家会不会往我这边看,要是有人看了,说明我的声音已经够高了。”寒暑假回到天津,家里没有钢琴可以练,她就晚上躲在被窝里,想象着眼前有一架钢琴用双手比画着弹琴的样子练习指法。在北平艺专学音乐时,郭淑珍第一次听到了《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和冼星海是谁,曲子是怎么创作的,那时候都还不知道这些只觉得这曲子好听,能亮嗓子,能发挥自己就拿着谱子跟同学学着唱了。”
  1950年,北平艺专和其他几所音乐院系合并,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两年后,郭淑珍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歌剧人才严重匮乏,郭淑珍和她的同学们都没有真正看过一场舞台上的西方歌剧。1953年,郭淑珍和吴祖强、李德伦成为第一批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的音乐人才。初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时,郭淑珍观看了一场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和国家合唱团演出的俄语版《黄河大合唱》,“当时听着很别扭,《黄河怨》唱得还没我好,唱成俄语版不是那个味儿了。”1955年,郭淑珍在声乐演唱上已经达到专业的水准,在莫斯科不断接到剧院的演出邀请。她扮演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女主角咪咪和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女主角塔姬雅娜,登上了莫斯科、乌克兰等地的剧院舞台。1958年,郭淑珍以优等生的成绩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并荣获“歌剧和音乐会优秀歌唱家”称号。她的名字被永久镌刻在学院的大理石金榜上。
  留苏期间,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联演唱中文版的《黄河怨》。随后地找到比她晚一年留学苏联的严良堃,请他把《黄河怨》总谱改编成钢伴谱,方便平时练习。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郭淑珍演唱了歌剧《蝴蝶夫人》咏叹调和《黄河怨》,获得了歌唱比赛的金奖。“当时只觉得《黄河怨》这支曲子音乐非常好,自己在声乐上完成得也非常好。”
  2000年后,年过古稀的郭淑珍开始筹划,为培养更多歌剧人才再尽一把力。2004年,她依靠声乐歌剧系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教学积累创办歌剧中心。此后每年排一部西方经典歌剧;每次排练、演出郭淑珍都事必躬亲。半个世纪里这位音乐教育家从未想过离开教学一线。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其他文献
时隔5年,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终于要推新作品了。“这次,我在故乡山东高密写了一批短篇小说,最长的一篇也不超过一万字,估计大家很快就能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看到。”8月23日,莫言在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書博览会上参加活动时透露,这是五年来自己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发表作品,“重新拿起笔来写小说,我感觉自己有很多新的想法。因为生活在变化、人在变化,过去我作品中所描写的很多人物形象已经
期刊
在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核心区和老京张铁路下方,一处震撼世界的工程正在悄然推进。地下102米处,正在崛起的京张高铁长城站连接北京与张家口,不仅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设施之一,也是京包兰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西北和华北。记者近日走进施工现场,揭秘这座开创多个世界之最与国内首次的地下高铁站。模拟长城下高铁站图  站在中铁五局八达岭隧道二号斜井工地,能清晰地看到老京张铁路的一个小站卧
期刊
斯蒂芬·马布里的故事,很多不是篮球迷的人都有所耳闻,从NBA离开,来到中国,带领北京队三夺总冠军,当选北京市荣誉市民,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马。电影《我是马布里》就是根据马布里的亲身经历改编,囊括了他传奇的经历。  由青年导演杨子编剧并执导的热血运动电影《我是马布里》上映三周,口碑仍然在持续发酵。《我是马布里》以篮球为主题,讲述了一群热血四溢的男孩汗洒赛场、追逐冠军梦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代篮球巨星从谷底
期刊
U13女足队赴欧7场轰61球精彩表现令人割目相看  8月初,上海梅陇中学的U13女子足球队受到挪威首相邀请,远赴欧洲,参加了在挪威舉行的全球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赛挪威杯,该赛事一共吸引了全球超2000支青少年足球队。上海梅陇中学女足竟在所有的7场比赛中打入了61球,其中决赛以7比1的比分大胜对手,而场均近9球的表现也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女足小将的惊艳表现甚至吸引到了在比赛现场的挪威首相。  郭靖宇版射
期刊
实力戏骨王刚多年后再战喜剧,与女星于明加结成老夫少妻的《吾儿可教》将于8月27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大唐辉煌等单位联合出品。《吾儿可教》被称作中国版的《摩登家庭》,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景家庭喜剧,该剧幕后会集了众多业内精英,制片人刘娟曾打造过《我的父亲是板凳》、《漂亮女人》、《地道英雄》等大热剧集。而该剧导演綦小卉堪称最
期刊
本文作者是三毛的父亲,该文写于三毛回到台湾定居后的一段时间。再有名的作家,也就是父亲眼中的“老二”。父爱拳拳,尽在其中……毛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勤奋、努力、谦卑、正直。他虽然不看三毛的作品,但却非常了解自己的女儿。对于三毛主动离世,陈嗣庆认为: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她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父爱拳拳,尽在其中。  “老二跟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  我的女儿陈平本来
期刊
【编辑推荐理由】  大概在两年前,我与陈燕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我是作为媒体评委参与录制了央视的节目《挑战不可能》,陈燕则是晋级总决赛的一名选手。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她是一名盲人调琴师,因惠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遭父母抛弃,被姥姥捡回到北京抚养成人。录制现场,陈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和导盲犬珍妮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通过这次采访,让我对陈燕加深了了解,也让我对导盲犬有了新的认识。  在《挑战不可
期刊
近年来,大多数的家庭剧主要是围绕着婆媳间或夫妻间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故事,年轻人忙着谈恋爱,婆婆媳妇忙着开战,父亲这一角色类型一直处于绿叶地位,难有突破。韩童生却凭借《大丈夫》、《小丈夫》、《虎妈猫爸》等多部优秀作品中出挑的演技,开创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为中国家庭剧中的父亲形象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表演模式。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我的老爸是奇葩》用轻喜剧的基调讲述了以常宝童为首的一家四口酸甜苦辣的
期刊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著名作家。他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  不久,我又读到了余华发在《收获》上的《世事如烟》。我感觉,《世事如烟》明显是他在阅读古代笔记小说的背景下,对自己的又一次超越。  这个中篇中的角色都是用数字和其他符号命名的:7一病不起,算命先生说他是被儿子克的,只有离开儿子,病才能好。接生婆的儿子是司机,司机梦见轧了灰衣女人,
期刊
舒建新,山东省青州市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普洱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  1982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1983年调入扬州日报。1986年调入扬州国画院。1994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1995年任院长助理。2005年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2010年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挂职,任政府副州长。2012年8月-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