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生”到“共生”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寄生虫》中有着双重寄生关系:穷人在朴家的寄生;朴氏夫妇对雇佣者的寄生。“寄生”是人际间关系的异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生意义的剥离;崇高价值的消解;自然人性的遮蔽。对于这种人性的危机和生存困境,应该寻求从“寄生”到“共生”关系的范式转变:扩充自然之善和重建崇高的价值观。
  关键词:《寄生虫》 寄生 人性 异化 共生
  “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种形式。”a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优秀的电影往往挖掘了人性的深度,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寄生虫》取材于韩国贫、富三个家庭的故事,深层反映的却是现代性的人性危机问题,因此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意义,这也是其问鼎奥斯卡“四冠王”,创造亚洲电影新历史的原因。该影片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发对人际间关系的思考,并寻求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一、电影中的“寄生”关系
  “寄生”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如果将“寄生”这一概念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则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处模式。在健全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是自我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良性互动,即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共在”。与此相反,“寄生”关系是畸形的社会现象,是人际间关系的异化,“寄生者”的自我主体性在这一关系中逐渐丧失。社会中的“寄生”关系是很多矛盾和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韩国电影《寄生虫》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影片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双重寄生关系:一层是穷人在朴家的寄生;另一层是朴氏夫妇对雇佣者的寄生。
  在第一层寄生关系中,“寄生者”是雯光夫妇和金基宇一家,“寄主”是朴氏夫妇。雯光夫妇在朴家寄生的時间最长,从其搬进豪宅之始,雯光的丈夫就在地下室生存,一住就是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雯光用朴家的食物养活了丈夫,朴家对此却毫无察觉。地下室的环境狭小逼仄又阴暗潮湿,仅能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在这样的条件下仰赖他人活着,不仅失去了健康的体魄,而且遗忘了生而为人的尊严,慢慢异化为“寄生虫”。雯光夫妇在朴家的寄生随着金基宇的到来而被迫停止。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基宇以英文家教的身份进入朴家。在一家四口周密的计划中,其余三人陆续以留美艺术治疗师、私人司机、高级管家的身份进入豪宅并开始寄生生活。他们的整个计划是建立在造假、欺骗和侵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因此注定以失败和悲剧收场。这两家人寄生的目的都在于要从朴家获取金钱、食物、住所等基础生活需求。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于,雯光夫妇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而基宇一家却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将这样的寄生行为当作通往富人阶层的捷径。如此一来,两家人对“寄主”的危害程度便不相同,前者对朴家造成的危害仅是物质上的微小损失,而后者却导致了朴社长的丧生。
  在第二层寄生关系中,“寄生者”是朴氏夫妇,“寄主”是各类雇佣者。从影片的诸多细节可以看出,朴氏夫妇无法脱离各类雇佣者而独立生存,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教师、司机和管家。朴太太是全职家庭主妇,但用朴社长的话讲“不太会做家事,不会打扫,做菜也难吃”。虽然与自己的子女朝夕相伴,但朴太太仍无法走入儿子的内心世界,对女儿多蕙更疏于看管。因此,家庭教师在朴家的作用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弥补朴太太在情感上对女儿缺乏的关怀和对儿子的无能为力。司机这一角色平日负责为朴氏夫妇开车,在朴家举办的活动中更是身兼数职。管家是豪宅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朴社长在前任管家离开后说:“一个礼拜后,家里就会变成垃圾场,我的衣服会发出臭味。”各类雇佣者形成一个有机体,支撑着豪宅的正常运转,给朴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养分”。一旦某个雇佣者对朴家没有可利用的价值或威胁到其健康发展,哪怕事实并非如此,都会被无情解雇,因为表面和善的朴氏夫妇在本质上却是如“寄生虫”一样的绝对利己主义者。
  影片采取“荒诞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用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以上两层“寄生”现象,其目的在于批判这种异常而荒诞的社会现实,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良好人际关系的设想。要克服与改变畸形的“寄生”关系,还应追溯其在历史中产生的原因。
  二、“寄生”关系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类的理性尚未开发,呈现出无分别性的自然人性,老子将其描述为“昏昏”“闷闷”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以“怜悯心”为桥梁,这是一种“纯粹的大自然的感动”b。人类历史发展与个体成长具有同构性,个体在幼年阶段保持自然人性的特征。哲学中的幼童与婴儿象征着自然的善与美,人类的起点与希望。《老子》中的“赤子”“婴儿”体现了最高的“德”,即由“道”所赋予的自然人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尼采认为“小孩”体现着没有被既定价值左右和人为分判所约束的纯洁:“小孩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c基于此,韩国电影中“儿童”的形象也是自然人性的象征,例如《流感》中的美日和《釜山行》中的秀安,体现了自然人性中的“怜悯心”。《寄生虫》中,多慧和多颂体现了自然人性的无分别性。多慧爱上贫穷的基宇,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缺失的关怀,另一方面说明在她的观念中没有形成贫富差等,在这点上她与父母不同。“气味”在《寄生虫》中是下层人的象征,朴社长通过“气味”判定人的阶层,朴太太也因为司机金基泽的“气味”而面露不悦。多颂的观念中没有与“气味”相连的社会分层概念,当发现司机、管家和 “杰西卡”有着同一种气味时,只是天真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理性逐渐被开发,继而产生分别心,意识到好坏、贫富、善恶的差别。理性是人类独有的“潜能”,只有人类能用理性思考自身的存在和叩问人生的意义。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将思考延伸至意识的边界,奠定了人性中的尊严、道德等崇高价值观。20世纪始,科学界实证主义和工具理性兴起,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导致人生的意义被剥离,古典人性中崇高的价值被消解,自然人性中的善与美被遮蔽。“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d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物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整个社会崇尚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的原则。存在意义的剥离导致“单向度的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导致与他人的对立和“寄生”现象的产生。   影片中富裕的朴氏夫妇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人道主义关怀,他们囿于自我的家庭和阶层,缺少对他人的同理心。他们的“善良”流于表面,掩盖着虚伪与利己。朴氏夫妇做事的出发点在于“对己有利”,他们会精准地衡量所聘用的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并没有把身边的人当成与自身平等的个体,而是将其视为“不能越界”的雇佣者。“美国货”在剧中象征着上流与高端,朴太太喜欢给儿子买美国货,不论印第安装备还是帐篷,就连基婷伪装的芝加哥艺术理疗系留学生“杰西卡”也为其争取到高昂的钟点费。金基宇一家人正是抓住朴氏夫妇的这一弱点来步步逼近,从而实现他们的“寄生”计划。贫穷的金家为了物质而丧失道德底线,他们不断扩充自身多余的欲求,视朴家为金钱的化身,获利的源泉。基宇最先通过伪造名牌大学文凭进入朴家,随后基婷扮演的“杰西卡”获得朴太太的信任,接着用计除掉前任司机,并通过“信任链条”引荐金基泽。最后,忠淑靠一张“高端”家政明信片成功上位。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冷漠不仅体现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而且体现在穷人与穷人之间。金基宇一家人与雯光夫妇形成利益冲突,为了获得在豪宅中的“寄生权”,两个家庭无法共存,在相互的争斗中雯光被误杀,这一事件导致雯光丈夫内在人性的彻底丧失。
  除了多慧和多颂,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异化为卢梭所谓“堕落的动物”,在当下生存的境遇中遗忘了内心的道德律,丢失了生而为人的尊严,就连原始存在的“怜悯心”也遭到现代化工具理性的克制与挤压。如此便加剧了社会环境的恶化:富人伪善,穷人狡诈,弱者卑贱,强者贪婪。这样的环境反过来又会塑造人性,可以预测未来的多慧就是现在的朴太太,朴社长就是长大后的多颂。这种恶性循环使人与人之间原本温情的连接被异化为相互的“寄生”,为了各自的利益损害他者,导致仇恨与冲突的产生。为了解决这种现代性的人类生存困境,应该寻求人际间从“寄生”到“共生”关系的范式转变。
  三、“共生”关系的理想
  “共生”最早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将“共生”这一概念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就指人与人之间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一种相处模式。在“共生”关系中,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并将他人视为与自身平等的存在。“共生”理想是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范式转变,是以人的理性自觉选择向“道”回归。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人类从合于“道”的“昏昏”“闷闷”状态中走出,这一过程的发生就像无法使一个孩子永远停驻在童年阶段。人类的理性必然被开发,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将被社会化,人性注定从“一”走向“多”。然而当历史发展到以技术为核心的消费社会时,理性遭到滥用,导致人的现代性危机。要实现人与人“共生”的理想,首先应保持并发展自然人性中的善,即卢梭所谓自然人性中的“怜悯心”,孟子所谓的“善端”。“端”指端倪、苗头,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存在,如果不在此基础上培养、扩充,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那么人性就被实证主义和工具理性思维的发展所裹挟,失去精神性根基,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重建人性中的崇高价值,以此克服人的异化,实现对自然人性的回归于超越。在从“寄生”到“共生”的过程中,人类应正确运用理性进行自我反思并用意志做出道德选择,选择生而为人的尊严与道德。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人性的善良与是否富有无关,而是一种自我内心的道德选择。虽然处于贫困的状态,但不能不注重道德修养。作假与蒙骗的手段看似是通往富有与幸福的“阶梯”,实则深埋着巨大的祸患。影片的剧情在“雨夜冲突”之后便一泻千里,基宇一家从“天堂”走向“阴沟”,这场黄粱梦最终以朴社长和基婷的死亡结束。基宇和基婷人性中的善并没有完全泯灭,当雨夜一家人在豪宅中提及前任司机,基婷因为良心的自责而动怒。人性中自然的善不会消失,只是在当下的境遇中被遮蔽,哪怕这微弱的善被謊言和欺骗掩埋,也会在某一时刻叩问自我的良知,让人性产生负罪感。基宇在影片开头,对家人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校,这表明在其内心中仍保持着向上的人性,只不过后来因为金钱迷失了自我。在影片最后,经历了生死的基宇在人性上实现了自我的回归,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幸福,挽救尚在“寄生”状态中的父亲。至于能否成功,导演并没说明,但基宇的这种选择便是人性的关辉所在。他的选择是真诚的,而真诚是与人“共生”的基础,从这一刻起他真正摆脱了人性中的“寄生虫”,走向与人“共生”与自我救赎之路。
  真正的善良发于内心,源自对他人处境的感同身受。现代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在本体论上相分离的存在”e。在“共生”关系中人类应打破自我中心主义,将他人视为与自身平等的存在,并学会与他人共在。朴社长一再强调的“界限感”源自对自我身份的拔高和对他者的冷漠,他人的苦难与幸福在其心中无关于己,这样的观念只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无法逾越的隔阂。朴社长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其自我的价值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在与他人共在的场域中,自我与他人息息相关,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与他人息息相关。在“共生”的人际关系中,内含的是人性中古朴的脉脉温情和纯真的自然感动。
  a 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b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邓冰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页。
  c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14年版,第23页。
  d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e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作 者: 王佳哲,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运城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道家哲学方向)。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尝试立足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及《地狱变》,通过联系芥川龙之介的生平以及作品主题思想,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于“自我”的探寻和接纳,指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之恶的描写与刻画并不仅仅为了揭露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批判社会现状,同时也暗含着他对人性的辩解和对接纳自我的尝试。芥川龙之介的短暂一生,也是他不断为人性辩解、不断尝试接纳自我的一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自我接纳 《罗生门》 《地狱变》  
期刊
摘 要: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两个核心概念:颠覆与抑制,而本文旨在借助格氏“颠覆”与“抑制”概念,探讨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著名作品《姜饼人》中的玛莉安形象。玛莉安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给女性的束缚,却始终无法逃离当时女性的顺从与从属地位;但她仍旧能够做到争取独立、进行浅层反抗,实现自我意识的塑造。  关键词:《姜饼人》 玛莉安 新历史主义 颠覆 抑制  一、引言  《姜
期刊
摘 要:约瑟夫·康拉德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打破了时间桎梏,更多地关注了人生存的空间。在小说中,他描绘了具体历史条件下复杂的殖民空间的出现、殖民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并融汇了其个人移民者的强烈的空间意识和真切的空间体验,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黑暗的心》 约瑟夫·康拉德 空间书写  一、引言  在小说研究中,时间特性更加显而易见,但是,正如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所说:“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南京63名农民工的口述内容和后期的整合数据分析得出农民工阅读行为存在着三重矛盾性:“读书有用”和“阅读少”的矛盾、“重视子女的阅读”和“将责任托付于他人”的矛盾、“书有好坏之分”和“不看‘好书’”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寻矛盾产生的原因:阅读的观念一直漂浮在农民工心灵的表层,他们从未践行过,在表面的认可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惰性,是他们在“个体现实”和“大现实”之间挣扎的无奈
期刊
摘 要:《金苹果》是尤多拉·韦尔蒂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集中的七个故事环环相扣,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广阔画卷。通过解析南方传统家庭物理空间的建构﹑女性心理空间的伸缩和新女性的塑造,质疑了南方社会传统观念,并由此完成了对南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表达重拾南方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美国南方  一、引言  尤多拉·韦尔蒂(1909—2001)出生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是土生土长的
期刊
摘 要:高乔文学是阿根廷文学史上的瑰宝,主要以高乔牧民为主要叙写对象。其中,由何塞·埃尔南德斯所著的《马丁·菲耶罗》被誉为“阿根廷民族史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政界将欧洲“文明”不遗余力地嫁接到本国。为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阿根廷文学家、社会政治家等精英人士致力于叙写文学作品来唤醒阿根廷的民族传统身份。高乔文学“民族性”的重塑,对阿根廷的民族性格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留存至今。
期刊
摘 要:手游《阴阳师》共出了四部剧情动画,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个个美丽动人,并有着各自的信仰和个性,折射出传统理念和当下社会的文化碰撞。  关键词:《阴阳师》 剧情动画 女性形象  《阴阳师》总共有四部完整的剧情动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妖怪,他们的身世、性格、信仰各不相同,但为动画及游戏带来别样的魅力,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碰撞。  四部剧情动画都是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她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
期刊
摘 要:洪灵菲和拜伦创作艺术手法的相似性证明了洪灵菲对拜伦的继承关系。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社会的黑暗腐朽;自传性写作和浪漫主义手法满足了作者自我表达的需要,通过人物再现了他们在旧社会中的经历和体验,抒发了切肤之痛的感受;而自然书写则寄寓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洪灵菲 拜伦 艺术手法  左联作家洪灵菲反对封建落后,追求進步自由。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促进了他先锋精神的形成,他尤其喜欢英国
期刊
摘 要: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将家国情怀融入整部作品之中,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本文分别从“家庭”“家国”“家园”的角度探讨影片中家国情怀的呈现,感受家国情怀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流浪地球》 家国情怀 意义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引发了海内外的观影热潮。这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大众知识水平和学习渴求日渐提升,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书读懂”系列丛书(包括中国和西方文学、哲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以普及性特色面向广大读者。其中,由司冰琳博士撰写的《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以55个专题阐述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内容生动而不失学术深度,在标题新颖、图文并茂、旁引注释等方面,均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是近年来音乐史学著作中的精品之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