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始终把党的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付出艰苦的努力,作出卓越的贡献。现仅就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纪念这位伟人120周年诞辰。
一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这一特点不仅影响他的成长,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所领导的政党建设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把学习看作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途径。1939年,他在延安干部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那么,要提高本领,“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这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便是我们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他又向全党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那么,学什么呢?毛泽东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对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多次讲到,“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第二,学习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与本领。毛泽东认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因而,“共产党员还要虚心学习文化,学习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理论……”他还特别强调,理论学习应与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与本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又红又专。
为提高学习效果并使学习常态化,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制度建设。在谈到学习方法时,他提出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一贯倡导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他认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二是从实践中学习。毛泽东认为,实践出真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三是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经常教导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此外,毛泽东还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和创立了一套党内学习教育领导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通过有序的学习制度,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重温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学习的系列思想观点,对于当前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学习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环节;学习的内容必须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和群众学习;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二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一生信奉历史唯物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他及其领导下的共产党的唯物史观的最好诠释。
1939年2月,在给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再次提到这个概念。1944年,在悼念张思德的讲话中,他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对全党全军同志的普遍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同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作了题为《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随后,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全面地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使每个同志明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那么,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认为,首先的是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一切实际生活问题。为了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其次是密切联系群众。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总结党成立24年来的经验时说,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因而,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再次是树立向人民负责的精神。毛泽东经常告诫全党:“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他形象地比喻说,向人民负责,就要经常地检讨工作,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扫地一样。”此外,他还一贯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成为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
9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系列思想不仅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对于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向人民负责,作群众的表率,是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
从毛泽东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他矢志不渝奋斗的一生中,人们不难发现其中闪烁着一种强烈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全党树立起光辉典范。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没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没有固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而是从中国国情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套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譬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冲破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禁锢,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新道路。这一时期,他还创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和原则,从而有效地抵制了随着大批的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入党而带来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在夺取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基本政策与策略。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道路,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平稳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独创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构想,开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先河。可以说,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类似的创新可谓不胜枚举。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两条: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曾指出:“使党员们注重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只靠共产国际决议来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教条主义错误。他还再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不搞盲目崇拜、不照搬外国经验。毛泽东经常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具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在对待外国经验上,毛泽东主张采取科学的态度。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学。”但是,他反对盲目地学习和照搬外国的经验。
毛泽东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和真知灼见的创新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为党的日益壮大以及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重温这些思想和创新历程,深感其对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简单地说,这些启迪主要包括:理论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前提;创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防止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活动的源泉。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精神宝库。它不仅对于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而且对于党的一切工作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一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这一特点不仅影响他的成长,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所领导的政党建设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把学习看作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途径。1939年,他在延安干部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那么,要提高本领,“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这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便是我们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他又向全党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那么,学什么呢?毛泽东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对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多次讲到,“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第二,学习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与本领。毛泽东认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因而,“共产党员还要虚心学习文化,学习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理论……”他还特别强调,理论学习应与业务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知识与本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又红又专。
为提高学习效果并使学习常态化,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制度建设。在谈到学习方法时,他提出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一贯倡导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他认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二是从实践中学习。毛泽东认为,实践出真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三是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经常教导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此外,毛泽东还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和创立了一套党内学习教育领导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通过有序的学习制度,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重温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学习的系列思想观点,对于当前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学习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环节;学习的内容必须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和群众学习;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二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一生信奉历史唯物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他及其领导下的共产党的唯物史观的最好诠释。
1939年2月,在给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再次提到这个概念。1944年,在悼念张思德的讲话中,他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对全党全军同志的普遍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同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作了题为《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随后,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全面地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使每个同志明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那么,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认为,首先的是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一切实际生活问题。为了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其次是密切联系群众。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总结党成立24年来的经验时说,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因而,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再次是树立向人民负责的精神。毛泽东经常告诫全党:“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他形象地比喻说,向人民负责,就要经常地检讨工作,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扫地一样。”此外,他还一贯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成为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
9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系列思想不仅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对于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向人民负责,作群众的表率,是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
从毛泽东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他矢志不渝奋斗的一生中,人们不难发现其中闪烁着一种强烈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全党树立起光辉典范。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没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没有固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而是从中国国情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套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譬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冲破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禁锢,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新道路。这一时期,他还创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和原则,从而有效地抵制了随着大批的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入党而带来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在夺取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基本政策与策略。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道路,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平稳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独创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构想,开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先河。可以说,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类似的创新可谓不胜枚举。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两条: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曾指出:“使党员们注重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只靠共产国际决议来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教条主义错误。他还再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不搞盲目崇拜、不照搬外国经验。毛泽东经常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具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在对待外国经验上,毛泽东主张采取科学的态度。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学。”但是,他反对盲目地学习和照搬外国的经验。
毛泽东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和真知灼见的创新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为党的日益壮大以及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重温这些思想和创新历程,深感其对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简单地说,这些启迪主要包括:理论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前提;创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防止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活动的源泉。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精神宝库。它不仅对于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而且对于党的一切工作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