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大有益处。本文就从激发、培养、激活、调动、强化学习历史兴趣多层面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努力营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一、具体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比如我在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教育学生。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则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更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文采斐然的诗词名言,激活兴趣
用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使历史生动感人,课堂充满情趣,诗词言简意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如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向我们展示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的画面。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绘了东汉末年黄河流域长期战乱后的凄凉场面;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和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则描绘的是统治者荒淫享乐的场面。以唐史为例,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破坏,历史课文用了三句话概括:首先,影响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最后,边防空虚。虽有叙述,但很简单。在讲边防空虚这一点时,我让学生回忆杜甫的《石壕史》与《新婚别》,这两篇诗文写于公元759年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先后收复,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他们在战略上犯了错误,只知死死地包围邺城,不知兵分几路直捣叛军的巢穴,最严重的是没有设立一个能够统率九军的将领,反被史思明的援军打得溃不成军。这一败非同小可,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带,实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管男女,都被拉去服兵役。但由于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当时的百姓没有起来造反,也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走上前线。这时的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回华州,他亲眼看到这些可歌可泣又可恨可痛的种种事情,于是就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正是这种生动的诗句,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直观可感的影音资料,提高兴趣
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渡江战役有关内容前,我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谁能阻挡/谁能阻挡那黄河的万里奔流/谁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百万大军向前进攻/那万恶的蒋匪帮、封建和独裁一起灭亡。同时配以一组解放战争胜利的投影片渲染课堂气氛,令学生在这雄壮的歌声中,精神振奋、思绪激昂。在激扬人心的歌声中,看到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的浩然正气,看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伟岸英姿,看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看到五星红旗飘上总统府的胜利凯旋。由此可见,将直观的影音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导入新课等,就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用途,很多初中学生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做“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紧密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贞观之治。近代历史上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努力营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一、具体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比如我在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教育学生。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则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更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文采斐然的诗词名言,激活兴趣
用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使历史生动感人,课堂充满情趣,诗词言简意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如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向我们展示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的画面。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绘了东汉末年黄河流域长期战乱后的凄凉场面;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和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则描绘的是统治者荒淫享乐的场面。以唐史为例,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破坏,历史课文用了三句话概括:首先,影响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最后,边防空虚。虽有叙述,但很简单。在讲边防空虚这一点时,我让学生回忆杜甫的《石壕史》与《新婚别》,这两篇诗文写于公元759年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先后收复,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庸,他们在战略上犯了错误,只知死死地包围邺城,不知兵分几路直捣叛军的巢穴,最严重的是没有设立一个能够统率九军的将领,反被史思明的援军打得溃不成军。这一败非同小可,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带,实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管男女,都被拉去服兵役。但由于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当时的百姓没有起来造反,也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走上前线。这时的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回华州,他亲眼看到这些可歌可泣又可恨可痛的种种事情,于是就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正是这种生动的诗句,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直观可感的影音资料,提高兴趣
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中国现代史渡江战役有关内容前,我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谁能阻挡/谁能阻挡那黄河的万里奔流/谁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百万大军向前进攻/那万恶的蒋匪帮、封建和独裁一起灭亡。同时配以一组解放战争胜利的投影片渲染课堂气氛,令学生在这雄壮的歌声中,精神振奋、思绪激昂。在激扬人心的歌声中,看到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的浩然正气,看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伟岸英姿,看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看到五星红旗飘上总统府的胜利凯旋。由此可见,将直观的影音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导入新课等,就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用途,很多初中学生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做“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紧密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贞观之治。近代历史上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