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高血压,医生最容易犯哪些错?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尽管人们对高血压机制的认识以及药物、器械研发不断进展,但高血压防控仍是当代人类健康事业的“世纪之战”,这可能源于对新理念、新技术缺乏认识与推广,对靶器官保护重视不够以及基本血压测量手段存有误区等。基层作为高血压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师应尽量掌握血压测量方法,提高对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血压自测两大“武器”的重视。
  一、诊治高血压的理念与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近2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10%(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仅为6.1%),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高血压的控制率已逐步提高至30~50%。这不禁让人思索: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何以如此之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医生的角度考虑,诊治高血压的理念与方法是否仍存在不足呢?
  笔者对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层医院3125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医生在临床高血压诊治中的认知和方法情况,如对高血压的判断正确与否,是否深入关注血压曲线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整体心血管病风险等。结果显示:
  ①绝大部分医生(80%)仅依靠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只有少部分医生使用动态血压(ABPM)或家庭自测血压(HBPM)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诊断(20%)或疗效评价(9%);
  ②仅13% 的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全天候血压(上午、下午、夜间和清晨),以及血压曲线特征(勺型或非勺型);
  ③仅15%的医生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根据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危险分层。
  由此可见,目前许多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的认知度仍远远不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对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十分不得力,这也成为国人高血压控制率低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二、仅凭诊室血压判断血压水平
  临床医生在诊室中测量到的只是患者的即刻血压,但即刻血压往往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状态。因为对患者其他重要时间段(尤其是夜间和凌晨)的血压,医生并不了解,所以存在对血压认识上的“盲区”。据观察,不少患者在清晨服药的情况下,上午血压正常,但下午、晚上、夜间、凌晨血压仍显著高于正常,因此高血压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与稳定控制。显而易见,仅根据上午诊室血压对高血压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是极其武断、片面的。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发现白大衣高血压的有效手段。常有患者的诊室血压高于正常,而返家后的血压恢复正常,即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部分医生因此诊断为高血压,甚至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治疗,这是极其错误的,同时也给患者背上了沉重的精神与经济包袱。目前认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消除精神、情绪刺激因素后,血压一般可很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鉴别高血压与此种一过性血压升高,避免过度医疗。
  三、诊室测血压易漏诊隐匿性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又被称为“反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偶测血压正常,但24小时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高于正常的临床现象,这也是高血压诊治中常常漏诊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隐匿性高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相似。如果临床医生没有认识到这一临床情况的重要性,就可能出现漏诊、漏治现象,产生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医生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全天候血压情况与变化规律。目前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已成为高血压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能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特征,能有效地鉴别白大衣高血压,检出隐匿性高血压。以此为基础指导降压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天候血压达标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临床医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一“武器”,才能变“盲区”为“明区”,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及恰当的治疗。
  四、对夜间高血压和血压晨峰重视不够
  血压节律异常
  许多医生不关注血压“勺型”和“非勺型”曲线。正常血压呈勺型,夜间血压比白天降低10~20%;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10%)、深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20%)和反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增)等为异常血压节律模式。
  非勺型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与多种临床事件相关,如慢性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与勺型高血压相比,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肾脏和血管靶器官损害更重,预后更差。有研究证实,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压较其他类型血压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因此,高血压治疗不仅需关注日间血压下降,更应该重视平稳控制夜间血压,确保全天血压达标与正常节律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清晨危险”
  清晨6:00-10:00是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儿茶酚胺分泌活跃的关键时段。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浆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易发心脑血管事件,即所谓的“清晨危险”。ACAMPA研究(采用ABPM评价)和J-MORE研究(采用HBPM评价)均证实,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清晨时段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即清晨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清晨危险不仅发生在勺型高血压患者,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应对策略:临床医生必须重视患者的清晨血压情况,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发现清晨高血压,医生可依据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原理调整降压药物应用,将24小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恢复正常勺型模式,使患者安度清晨危险,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五、对整体心血管病风险关注不足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明确指出,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心血管综合征”。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也将血压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高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脂血症、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上述建议均提示临床医生,高血压的治疗不仅应针对血压本身,同时应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血管病风险。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仅有15%的临床医生做到了这一点。
  应对策略
  明确危险分层:高血压诊治前,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症情况对其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出高、中、低危。中低危患者(1级或2级高血压合并2 种以下危险因素)经数周生活方式改变,血压仍未正常者,应启动药物治疗;高危患者(1、2级高血压合并>2种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初始即予药物治疗。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推荐,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接受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130/80 mm Hg。
  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宜药物、配伍及剂量。通常推荐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实有效的长效降压药物,因为其不仅稳定降压,而且具有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保护作用。同时,临床医生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使血压控制逐步达标(至少4周),简单地说即病程长、血管硬者达标时间长;病程短、血管软者达标时间短。
  纠正其他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降压药物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获益基本相似,降压治疗的主要获益其实来自降低血压本身,即“血压达标才是硬指标”。但除降压以外,纠正其他危险因素也同样重要。因为高血压患者并存这些危险因素时,血压异常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常常互相促进,对心血管病风险产生叠加作用,即整体心血管病危险大于单个危险因素的总和。因此,只有综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严格实现血压达标,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终目标。
  专家结语
  笔者开展有关临床医生高血压认知度的调查结果提示,目前部分医生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一些误区,成为国人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要全面了解患者的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要充分掌握并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这两个重要“武器”。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两大最重要的目标是控制24小时血压和维持昼夜血压正常节律。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血压特点调整用药,同时根据其他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实现个体化综合治疗,以降低患者的整体心血管病风险,达到高质量降压的目的!
其他文献
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首先应该了解脑卒中的概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因,并清楚地认识到脑卒中对公众、家庭、社会的危害;其次要清楚脑卒中的诊疗流程;第三,要熟悉脑卒中的症状;第四,懂得如何鉴别突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并能对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的性质(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及病变部位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有了这些知识,早期识别脑卒中是可以做到的。  脑卒中的概念  脑血管病是血管源性病变导致脑部疾病的
期刊
案例1  患者男,公司经理,社区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社区医生建议服降压药治疗。由于患者自已在家用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血压一直不高,又听说高血压一旦服药就要终生,始终拒绝服药。为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的可能,社区医生又建议患者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仍提示患者血压升高。为进一步查找原因,社区医生带着血压计到患者家去测量血压,依然显示血压升高,再请患者用自己的电子血压计测量,才发现患者将血压计的袖带气囊绑在上
期刊
病例简介  陈阿姨60多岁,体态稍偏胖,退休在家,既往没有什么慢性病,也不太去医院看病。  1个月前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到我们中心就诊,医生询问病史、简单体检之后给她完善了血糖、血脂、腹部B超等项目。3天后拿到报告,血液报告提示“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mmol/L,甘油三酯6.7mmol/L”,B超提示“脂肪肝”。  陈阿姨当时就不太相信,说“我以前身体一直很好,也没家族史
期刊
高血压是心血管领域内最常出现的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年龄逐渐前移,高血压已不只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已严重波及到中青年“白领”群体,且“白领”高血压与老年高血压在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有差异。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白领”人群并不知晓患高血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有的“白领”虽然知道患病,但对医嘱依从性差,从而影响治疗达标。本文介
期刊
果粒酸奶:让人吃不够  减肥的时候,用含各种果粒及益生菌的酸奶来代替正餐,听起来似乎不错。这些酸奶的宣传上通常用不少营养名词来包装自己,例如“有机”、“益生菌”或是“纯天然”,让你觉得很健康,吃上几盒都不觉得过分。  其实,这种酸奶中含有大量的糖,以及各种算不上健康的调味剂。一盒200g的果粒酸奶,热量可达200千卡以上。  另外,现在市面上那些益生菌饮料,糖含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营养专家还是建
期刊
运动的益处  其实,我国是最早提出运动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早在1300多年之前的隋代,名医巢元方就在《诸病源侯论》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应“先行百步,多者千之,然后食之”,这就包含了运动疗法的意思。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不足是II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运动频率的增加与II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性下降呈剂量反应关系,运动可明显降低II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人群中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急性运动开始后,肌肉
期刊
几年前,赵本山与宋丹丹的小品“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道出了一条通往老人的心灵之路。通过聊天,你能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能知道他们的身体状况。  徐坤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名教授,2006年,她创立了一条“爱心传递热线”,就是专门陪老人免费唠嗑的。5年来,他们就是在与8600多名老年人聊天中,总结出了现在的老人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解决老人心理问题也许不需要太多
期刊
3秒、2秒、1秒!“交易成功!”看到页面上付款成功的字样,小张长吁一口气。为了“双十一”,小张提前一周就做好了功课,只等0点开抢。相信小张的感受能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淘宝“双十一”购物节是网购营销的巨大成功,让电子商务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2015年的购物节,淘宝网宣布“双十一”当天销售额为912.17亿,而2014年的“双十一”销售额还只有571亿元,第一个“双十一”购物节诞生于2009年,那
期刊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80岁。  这位战功赫赫的一代雄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变得消沉、悲观,沉湎于口舌之欢。他每天都要吃煮羊肉、烤全羊以及各种肥腻食物,还要喝大量马奶酒和一种用小米做成的啤酒。长期的暴饮暴食使忽必烈日益肥胖,并抱受痛风的折磨。  忽必烈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痛风发病的大致脉络。除了坐拥一个空前大帝国,晚年忽必烈拥有发生痛风的诸多高危因素:高龄、男性、肥胖、静坐的
期刊
平衡功能障碍是指在运动、旋转、甚至是站立或平躺时感觉到的一种不稳或眩晕,这可能是由于某种疾病、药物或内耳 / 大脑病变所致。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平衡障碍,其常见病因又有哪些呢?首先我们要从前庭系统和内耳迷路说起。  前庭系统  所有与平衡相关的内耳组成部分都是前庭系统,其控制我们的平衡感、位置觉、空间定位觉、运动及其他活动,而且保证身体移动时周围物体处于视觉焦点。前庭系统与身体内的其他感觉系统如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