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了愈发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广大设计学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中推广开来,在产学相融、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前广大地方本科院校设计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结合国内设计学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问题,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当前规模最大的一种办学形式,约占我国高等教育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方面隶属于省或市地方政府,并主要服务于区域内企业的经济发展。设计学专业隶属于艺术学学科下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共计八个专业。设计学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在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有开设。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设计学专业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当地相关企业合作非常密切,广泛实行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办学质量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提高非常显著。尽管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依然存在或多或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政府、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在共赢的前提下,推出切实可行的具有长效合作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然成为当代亟待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课题。
一、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及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2013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计学类与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以及美术学类并列为艺术类门下五个学科。设计学类下设八个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近年来,设计学专业逐渐得到热捧,目前而言国内大约700所地方本科院校都设置该专业。设计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进展迅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及校企合作存在较大问题,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理念存在显著差异。
(一) 校方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不足
作为实践教學的主体单位,校方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明显不足,尤其体现在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并不能适应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对实践教学环节非常倚重的学科,当前设计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理论课压缩占据了实践课的课时等,导致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很多设计学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偏弱,容易给企业方“纸上谈兵”的印象。
(二) 企业方对校企合作态度消极
部分合作企业认为自身的任务是盈利,而对人才的培养是校方,在学生指导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甚至有的设计单位会顾虑校企合作时的资本投入会拖累企业发展。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校方派学生至设计单位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然而,这种合作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设计单位与地方本科院校编制上不同,二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必然不同。二者之间的利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
(三) 校企合作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
如何建立确保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四者间的合理保障及适当约束,是当前实行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发挥其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确保保障机制,平衡校方与企业的行为,推动校企合作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等四方达成的规范且能确保多方利益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较大,如何能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也将决定了校企合作长久机制发展的必然。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决定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的必然性。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成功经验,例如曾助力德国战后崛起的双元制非常重视企业的实践操作与校方的理论教学。近几年来,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基本落实地方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大方针。校企合作已获得初步的成绩,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三、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践,需要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等四方共同努力。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近年来地方类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律,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通过“政策引导”确立制度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以及企业多方的合作,也是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间的合作。政府立法保障校企合作的正规合法化,将是从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驾护航。立法内容应该涵盖学校、企业合作双方的权责,确立奖罚及保障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将双方合作纳入政府法律保障体系内,将更好地确保双方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二) 重视企业利益,建立共赢利益驱动机制
要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持久发展,市场规律以及教育规律需要严格遵循,从而调动合作主体双方各自的内在动力。在双方形成根本利益互惠的基础上的利益相关方,双方能具有更强的合作意愿,参与到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就业以及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中。校企合作双方需要保证互惠共赢,重视企业利益。首先,企业方可以加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所谓的“订单”培养模式,从地方院校获得更多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端人才。其次,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地方院校在智力支持、科技水平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重点进行创新技术、创新工艺以及创新产品的研发。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地方院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挖掘校方能为企业服务的潜能。比如可以利用校方进行企业员工继续深造或者短期培训等。第四,企业应该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的知名度及社会形象进行推广。将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提炼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三) 重视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建立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对合作的各类项目做到细致分类、密切追踪以及形成亮点等。例如细化专项项目,例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毕业生就业项目或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对项目的完成,重点不是单一项目的完成,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将责任和利益融化,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提高企业参与热情。
(四) 重视诚信约束机制建立
没有约束便没有规范,校企合作也無从谈起。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绝不可能是校方对企业或者企业对校方的一味帮助。双方必须共同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在法律制度和诚信道德层面进行双重约束。一方面,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规范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应该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诚信道德方面进行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通过法律确定双方硬性的权责及违约代价后,还是需要相对人性的约定。双方按照合作共赢的大前提,强化诚信道德在双方的约束力,使得校企双方合作更为融洽。校方应该将企业视为利益共同体及友好的合作伙伴,配合企业形象建立,并对外派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如果置身事外,导致去企业实习的学生没有企业文化认同感,对工作不负责任导致企业损失,便是校方道德约束不强的表现。同样的,企业也应该按照诚信道德,正确看待实习生与正式员工。
(五) 实行专款专用的投入机制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实现,需要对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进行合理化管理。校企合作的资金来源包括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地方院校经费或者企业研发费用等。无论资金来源如何,建立专款专用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时,需要将经费设置为专项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不当。第二,专项投入导致资金的用途非常透明化,也是鼓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投入的必要条件。第三,校方在校企合作时,也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能认为校企合作时的经费来源是企业和政府。这将严重打击企业投入热情。学校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要占到当年经费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为人才培养指标进行核算。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而是需要多方不断协调、修正的长期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重视自身学科实力提升,不断调整自身架构。企业方也需要积极调整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为区域人才培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现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23.
[2]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4):8-13.
[3]吴建新,欧阳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7(10):18-28.
作者简介:
蒋卫平,副教授,湖南省长沙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学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当前规模最大的一种办学形式,约占我国高等教育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方面隶属于省或市地方政府,并主要服务于区域内企业的经济发展。设计学专业隶属于艺术学学科下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共计八个专业。设计学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在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有开设。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设计学专业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当地相关企业合作非常密切,广泛实行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办学质量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提高非常显著。尽管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依然存在或多或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何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政府、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在共赢的前提下,推出切实可行的具有长效合作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然成为当代亟待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课题。
一、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及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2013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计学类与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以及美术学类并列为艺术类门下五个学科。设计学类下设八个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近年来,设计学专业逐渐得到热捧,目前而言国内大约700所地方本科院校都设置该专业。设计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进展迅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及校企合作存在较大问题,学校与企业间的教育理念存在显著差异。
(一) 校方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不足
作为实践教學的主体单位,校方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明显不足,尤其体现在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并不能适应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对实践教学环节非常倚重的学科,当前设计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理论课压缩占据了实践课的课时等,导致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很多设计学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偏弱,容易给企业方“纸上谈兵”的印象。
(二) 企业方对校企合作态度消极
部分合作企业认为自身的任务是盈利,而对人才的培养是校方,在学生指导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甚至有的设计单位会顾虑校企合作时的资本投入会拖累企业发展。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校方派学生至设计单位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然而,这种合作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设计单位与地方本科院校编制上不同,二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必然不同。二者之间的利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
(三) 校企合作缺乏合理的保障机制
如何建立确保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四者间的合理保障及适当约束,是当前实行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发挥其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确保保障机制,平衡校方与企业的行为,推动校企合作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等四方达成的规范且能确保多方利益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地方本科院校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较大,如何能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也将决定了校企合作长久机制发展的必然。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决定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的必然性。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成功经验,例如曾助力德国战后崛起的双元制非常重视企业的实践操作与校方的理论教学。近几年来,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基本落实地方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大方针。校企合作已获得初步的成绩,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三、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践,需要学生、校方、企业以及社会等四方共同努力。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近年来地方类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律,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通过“政策引导”确立制度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以及企业多方的合作,也是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间的合作。政府立法保障校企合作的正规合法化,将是从政策层面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驾护航。立法内容应该涵盖学校、企业合作双方的权责,确立奖罚及保障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将双方合作纳入政府法律保障体系内,将更好地确保双方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二) 重视企业利益,建立共赢利益驱动机制
要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持久发展,市场规律以及教育规律需要严格遵循,从而调动合作主体双方各自的内在动力。在双方形成根本利益互惠的基础上的利益相关方,双方能具有更强的合作意愿,参与到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就业以及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中。校企合作双方需要保证互惠共赢,重视企业利益。首先,企业方可以加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所谓的“订单”培养模式,从地方院校获得更多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端人才。其次,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地方院校在智力支持、科技水平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重点进行创新技术、创新工艺以及创新产品的研发。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地方院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挖掘校方能为企业服务的潜能。比如可以利用校方进行企业员工继续深造或者短期培训等。第四,企业应该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的知名度及社会形象进行推广。将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提炼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三) 重视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建立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对合作的各类项目做到细致分类、密切追踪以及形成亮点等。例如细化专项项目,例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毕业生就业项目或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对项目的完成,重点不是单一项目的完成,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将责任和利益融化,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提高企业参与热情。
(四) 重视诚信约束机制建立
没有约束便没有规范,校企合作也無从谈起。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绝不可能是校方对企业或者企业对校方的一味帮助。双方必须共同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在法律制度和诚信道德层面进行双重约束。一方面,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规范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应该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诚信道德方面进行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通过法律确定双方硬性的权责及违约代价后,还是需要相对人性的约定。双方按照合作共赢的大前提,强化诚信道德在双方的约束力,使得校企双方合作更为融洽。校方应该将企业视为利益共同体及友好的合作伙伴,配合企业形象建立,并对外派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如果置身事外,导致去企业实习的学生没有企业文化认同感,对工作不负责任导致企业损失,便是校方道德约束不强的表现。同样的,企业也应该按照诚信道德,正确看待实习生与正式员工。
(五) 实行专款专用的投入机制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实现,需要对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进行合理化管理。校企合作的资金来源包括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地方院校经费或者企业研发费用等。无论资金来源如何,建立专款专用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时,需要将经费设置为专项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不当。第二,专项投入导致资金的用途非常透明化,也是鼓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投入的必要条件。第三,校方在校企合作时,也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能认为校企合作时的经费来源是企业和政府。这将严重打击企业投入热情。学校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要占到当年经费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为人才培养指标进行核算。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而是需要多方不断协调、修正的长期过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重视自身学科实力提升,不断调整自身架构。企业方也需要积极调整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为区域人才培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现人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23.
[2]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4):8-13.
[3]吴建新,欧阳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7(10):18-28.
作者简介:
蒋卫平,副教授,湖南省长沙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