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几千年来,中国的教师兢兢业业奉行这个教育观,认为把课讲透,让学生把知识点吃尽就是敬业,就是好老师,教师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信息化的今天,优秀老师应该是能够迅速调动全世界最优质资源来使用的导师,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创造,换言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中把知识升华。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与学生同学习共成长的教学观。
二、加强自身教学技能训练,具备学生引路人素质
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从头讲到尾?为什么有的老师害怕学生提出超出自己预设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自身本领不够硬,语文素养欠佳,教学技能不高,备课只会按教参的建议备,甚至偷懒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中下载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上课按部就班,把“下载”来的模板一一演示。 在“大语文观”下,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自来水,这自来水要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就必须静下心,沉住气,不断学习,不断汲取,不断提升。只有自身教学技能过硬,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成为引路人。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技能呢?
(一)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语文课的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有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同时自然进入课题。
2.讲解技能。教学中讲解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运用丰富的实例,联系已学过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以致用。
3.提问技能。问题的设置有梯度,能给予学生启发引导,提问是重点突出,时机把握得当,没有诸如“答得好不好?”等无效提问,分析评价到位。
4.反馈和提升技能。在教学中,及时反馈,当堂检测,讲听说读写贯穿始终,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避免课上得热热闹闹,课后一头雾水,考试东拉西扯。
5.结束技能。每一节课,要能简单回忆学习重点,提示知识要点,升华学生理解,同时留有余韵,让学生回味无穷。
(二)重视个性化技能训练
1.组织教学技能的个性化。教学中,要不断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把美育德育巧妙融入课堂中,既让学生收获知识,感受语文魅力,又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比如,在教学散文时,可以选择文质兼美的类文组织学生与课文美文共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交流探讨。
2.驾驭课堂的个性化。语文课堂永远不可能完全按我们预设的活动进行,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善于开动脑筋,把老课上新,上活。例如,《背影》,按部就班分析四次背影,体会父子情深,不如让学生替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回信,然后当堂朗读,这样推翻老套路,创设情境,效果一定更好。
三、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1.全方位备课,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把课堂细节预设清楚,对课堂有绝对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占点时间,言简意赅,目标明确让学生独立思考,有足够耐心倾听学生,在学习重难点时,如果学生说不上来,也不忙着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究思考,要循序渐进地引导点拨。
2.拓宽课堂的活动空间,教师活动不局限讲台上,多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不嫌麻烦,多变换学生课桌摆放方式,如品字形、圆形,便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敢于带走出教室,把课堂设在自然。如我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就学生到校园的鸿飞池边观察南方秋天植物、水面、天空的特点,然后师生坐在碧水粼粼的池边高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南北不同秋色。
四、课堂教学中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不能上得急,上得趕,语文老师也不能急功近利,总要将所谓的标准答案,标准的答题套路硬塞给学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它仍是静止的知识,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散发文化的光芒,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才会得到升华,学会创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中“自学”“讨论”“展示”等环节认认真真落实,不要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比别人少做了一张卷子,少做了一套题而去赶时间。在课堂上要注重多向交流。交流时要心平气和,和谐愉快,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明确小组活动的内容,分组要合理,要穿插在各小组中观察学生活动情况,一定要留够足够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诵读,一起讨论,一起合作表演课本剧,课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说说关于庄子、孔子、孟子的故事,写写相关小论文,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我们积极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当我们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时,我们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几千年来,中国的教师兢兢业业奉行这个教育观,认为把课讲透,让学生把知识点吃尽就是敬业,就是好老师,教师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信息化的今天,优秀老师应该是能够迅速调动全世界最优质资源来使用的导师,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创造,换言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中把知识升华。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与学生同学习共成长的教学观。
二、加强自身教学技能训练,具备学生引路人素质
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从头讲到尾?为什么有的老师害怕学生提出超出自己预设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自身本领不够硬,语文素养欠佳,教学技能不高,备课只会按教参的建议备,甚至偷懒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中下载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上课按部就班,把“下载”来的模板一一演示。 在“大语文观”下,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自来水,这自来水要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就必须静下心,沉住气,不断学习,不断汲取,不断提升。只有自身教学技能过硬,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成为引路人。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技能呢?
(一)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语文课的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有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同时自然进入课题。
2.讲解技能。教学中讲解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运用丰富的实例,联系已学过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以致用。
3.提问技能。问题的设置有梯度,能给予学生启发引导,提问是重点突出,时机把握得当,没有诸如“答得好不好?”等无效提问,分析评价到位。
4.反馈和提升技能。在教学中,及时反馈,当堂检测,讲听说读写贯穿始终,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避免课上得热热闹闹,课后一头雾水,考试东拉西扯。
5.结束技能。每一节课,要能简单回忆学习重点,提示知识要点,升华学生理解,同时留有余韵,让学生回味无穷。
(二)重视个性化技能训练
1.组织教学技能的个性化。教学中,要不断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把美育德育巧妙融入课堂中,既让学生收获知识,感受语文魅力,又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比如,在教学散文时,可以选择文质兼美的类文组织学生与课文美文共赏,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交流探讨。
2.驾驭课堂的个性化。语文课堂永远不可能完全按我们预设的活动进行,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善于开动脑筋,把老课上新,上活。例如,《背影》,按部就班分析四次背影,体会父子情深,不如让学生替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回信,然后当堂朗读,这样推翻老套路,创设情境,效果一定更好。
三、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1.全方位备课,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把课堂细节预设清楚,对课堂有绝对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占点时间,言简意赅,目标明确让学生独立思考,有足够耐心倾听学生,在学习重难点时,如果学生说不上来,也不忙着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究思考,要循序渐进地引导点拨。
2.拓宽课堂的活动空间,教师活动不局限讲台上,多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不嫌麻烦,多变换学生课桌摆放方式,如品字形、圆形,便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敢于带走出教室,把课堂设在自然。如我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就学生到校园的鸿飞池边观察南方秋天植物、水面、天空的特点,然后师生坐在碧水粼粼的池边高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南北不同秋色。
四、课堂教学中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不能上得急,上得趕,语文老师也不能急功近利,总要将所谓的标准答案,标准的答题套路硬塞给学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它仍是静止的知识,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散发文化的光芒,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才会得到升华,学会创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中“自学”“讨论”“展示”等环节认认真真落实,不要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比别人少做了一张卷子,少做了一套题而去赶时间。在课堂上要注重多向交流。交流时要心平气和,和谐愉快,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明确小组活动的内容,分组要合理,要穿插在各小组中观察学生活动情况,一定要留够足够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诵读,一起讨论,一起合作表演课本剧,课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说说关于庄子、孔子、孟子的故事,写写相关小论文,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我们积极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当我们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时,我们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