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山的开采占用大量耕地;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引发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污染周围环境;破坏自然景观和地貌景观。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对风茂采石场矿山开采中的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问题的統计分析,摸清该矿山环境问题及危害,提出相关保护和防治措施,极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并建议性的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矿山开采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问题
【分类号】:P618.41
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1 自然地理
1.1.1 气象及水文
矿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量710mm,霜冻期150天,冻土深度1.2~1.4m;最大风速24m/s;地震烈度按Ⅵ度区防设,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内没有大的河流,地表水系不发育。
1.1.2 土壤植被
矿区植被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因长期人为干扰,区域的原始植被被破坏殆尽。现状植被主要是天然次生、半次生、人工林木,及其伴生的灌木和地被物,植被覆盖率较高,可达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较低,约为12.3%。
1.2 地质环境条件
1.2.1 地形地貌
矿区为丘陵地貌,山势总体较平缓,一般海拔标高为127~75m,相对高差52m,山坡坡度10~15°,地表植被不发育,基岩裸露处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
1.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 构造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台山褶带,辽西台陷、北镇凸起,朝阳穹褶断束的东南边缘地带。太古代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为构造基底,其北侧为次级构造单元阜新——义县盆地,南部与绥中凸起相邻。
(2) 地层岩性
区域内出露地层及其岩性如下,建平群大营子组、瓦子峪组岩性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混合片麻岩;长城系高于庄组、大红峪组岩性为: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
1.2.3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为丘陵地貌,冲沟不发育,矿区内无河流及其它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大多沿地表斜坡自然排泄。矿床冲水因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因其本身基岩裂隙不发育,且附近无与之联系的大型储水构造及地表水体,故含水量较少。
2、矿山地质环境
2.1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依据DZ/T223——2009附录C.2表,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确定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级别。
2.2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该矿山现状条件无地下地质灾害发生。露天采场局部存在不稳定边坡,掌子面坡角较大,容易出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矿区无地表水,无废石堆,没有形成滑坡、泥石流的物源。
2.3 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影响
该矿区岩石以混合花岗岩为主,节理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除基岩裂隙水外,只有地表水渗入。矿山生产活动不会对地下水及居民生活用水产生较大影响。开采对当地第四系孔隙潜水影响较小。
2.4 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对原生的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成度大。附近无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及重点公路。而现状条件下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严重。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3.1 露天采区边坡崩塌
该矿山开采范围地表为丘陵山坡荒草地,露天开采形成矿坑,易发生坍塌滑坡灾害。要严格按相关要求进行开采,严密监测及防范,对边坡及时清理放顶,降低放生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2 含水层破坏
该矿区水温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矿山开采设计标高最低为65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随着开采进行,矿山疏排不会造成地下水均衡的破坏,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3.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凌海市三台子镇风茂采石场为露天开采矿山,随着工程进行,对原生地形地貌破坏程度大,地质环境恢复难度也大。闭坑后,应遵照设计方案进行回镇客土、整地、植树,使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
4、 保护和治理的建议
4.1 加强环境治理項目的监管
在开采前,要进行充分评估,严格把关,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开采技术与手段,并对开采后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估。在开采前要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2 杜绝三废私排乱放
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矿山“三废”,开发合理再利用方式,逐步实现尾矿资源化利用。坚决杜绝“三废”无序和不加处理的私排乱放,造成二次污染;建立矿山地质与环境监测站网点,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构建预警预报网络,及时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预警预报,提出预防减灾具体措施。
4.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宣传,编制预防地质灾害规划;编制矿区年度地质防灾预案,对矿山开采人员加强规则化操作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在主观上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降低认为诱引灾害发生风险。
4.4 专项资金项目规范化管理
用于矿山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项目,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全程使用跟踪。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防护技术以及预算要严格标准,进而确保矿山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开采目标的实现。
4.5 加大环境治理工程科学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预防,是综合与系统的科学工程。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定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对矿区不同地质结构、不同的水文环境信息、不同岩土圈层构造、不同开采规模、不同开采技术手段、以及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都要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4.6 建立矿山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
对各种矿山企业环境地质问题,要建立结合GIS与GPS技术的空间数据库,用遥感卫星,综合各种评价方法与预测手段,实现灾害性问题预警预报机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矿山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监测。
4.7 制定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
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的制定。对于正在生产开发中的矿山和新批建矿山,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矿山复垦与环境恢复方案,并完善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保证金制度和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矿区生态环境复垦工作,开展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生态治理工程。
5、 结束语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频发,逐渐引起了大家重视,各种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于验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矿山的基础资料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对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作认真研究分析,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详细调查。提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总体布局要符合矿山环境实际情况,对可能引发、加剧的环境问题,采用加强监测、保护及工程等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提出的保护方案、治理方案、监测方案本着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合理有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对土地资源占用和植被的破坏,有效地预防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使矿山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防治,促进矿山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土資源部发布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
2.武强,薛东,连会青。矿山环境评价方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3期
3.姜建军,刘建伟 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析[J] 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8期。
4.陳国栋,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01)
5.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04)
关键词:矿山开采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问题
【分类号】:P618.41
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1 自然地理
1.1.1 气象及水文
矿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量710mm,霜冻期150天,冻土深度1.2~1.4m;最大风速24m/s;地震烈度按Ⅵ度区防设,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内没有大的河流,地表水系不发育。
1.1.2 土壤植被
矿区植被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因长期人为干扰,区域的原始植被被破坏殆尽。现状植被主要是天然次生、半次生、人工林木,及其伴生的灌木和地被物,植被覆盖率较高,可达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较低,约为12.3%。
1.2 地质环境条件
1.2.1 地形地貌
矿区为丘陵地貌,山势总体较平缓,一般海拔标高为127~75m,相对高差52m,山坡坡度10~15°,地表植被不发育,基岩裸露处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
1.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 构造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台山褶带,辽西台陷、北镇凸起,朝阳穹褶断束的东南边缘地带。太古代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为构造基底,其北侧为次级构造单元阜新——义县盆地,南部与绥中凸起相邻。
(2) 地层岩性
区域内出露地层及其岩性如下,建平群大营子组、瓦子峪组岩性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混合片麻岩;长城系高于庄组、大红峪组岩性为: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
1.2.3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为丘陵地貌,冲沟不发育,矿区内无河流及其它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大多沿地表斜坡自然排泄。矿床冲水因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因其本身基岩裂隙不发育,且附近无与之联系的大型储水构造及地表水体,故含水量较少。
2、矿山地质环境
2.1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依据DZ/T223——2009附录C.2表,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确定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级别。
2.2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该矿山现状条件无地下地质灾害发生。露天采场局部存在不稳定边坡,掌子面坡角较大,容易出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矿区无地表水,无废石堆,没有形成滑坡、泥石流的物源。
2.3 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影响
该矿区岩石以混合花岗岩为主,节理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除基岩裂隙水外,只有地表水渗入。矿山生产活动不会对地下水及居民生活用水产生较大影响。开采对当地第四系孔隙潜水影响较小。
2.4 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对原生的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成度大。附近无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及重点公路。而现状条件下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严重。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3.1 露天采区边坡崩塌
该矿山开采范围地表为丘陵山坡荒草地,露天开采形成矿坑,易发生坍塌滑坡灾害。要严格按相关要求进行开采,严密监测及防范,对边坡及时清理放顶,降低放生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2 含水层破坏
该矿区水温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矿山开采设计标高最低为65m,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随着开采进行,矿山疏排不会造成地下水均衡的破坏,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3.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凌海市三台子镇风茂采石场为露天开采矿山,随着工程进行,对原生地形地貌破坏程度大,地质环境恢复难度也大。闭坑后,应遵照设计方案进行回镇客土、整地、植树,使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改善。
4、 保护和治理的建议
4.1 加强环境治理項目的监管
在开采前,要进行充分评估,严格把关,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开采技术与手段,并对开采后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估。在开采前要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2 杜绝三废私排乱放
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矿山“三废”,开发合理再利用方式,逐步实现尾矿资源化利用。坚决杜绝“三废”无序和不加处理的私排乱放,造成二次污染;建立矿山地质与环境监测站网点,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构建预警预报网络,及时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预警预报,提出预防减灾具体措施。
4.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宣传,编制预防地质灾害规划;编制矿区年度地质防灾预案,对矿山开采人员加强规则化操作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在主观上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降低认为诱引灾害发生风险。
4.4 专项资金项目规范化管理
用于矿山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项目,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全程使用跟踪。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防护技术以及预算要严格标准,进而确保矿山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开采目标的实现。
4.5 加大环境治理工程科学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预防,是综合与系统的科学工程。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定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对矿区不同地质结构、不同的水文环境信息、不同岩土圈层构造、不同开采规模、不同开采技术手段、以及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都要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4.6 建立矿山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
对各种矿山企业环境地质问题,要建立结合GIS与GPS技术的空间数据库,用遥感卫星,综合各种评价方法与预测手段,实现灾害性问题预警预报机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矿山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监测。
4.7 制定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
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的制定。对于正在生产开发中的矿山和新批建矿山,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矿山复垦与环境恢复方案,并完善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保证金制度和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矿区生态环境复垦工作,开展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生态治理工程。
5、 结束语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频发,逐渐引起了大家重视,各种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于验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矿山的基础资料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对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作认真研究分析,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详细调查。提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总体布局要符合矿山环境实际情况,对可能引发、加剧的环境问题,采用加强监测、保护及工程等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提出的保护方案、治理方案、监测方案本着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合理有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对土地资源占用和植被的破坏,有效地预防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使矿山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防治,促进矿山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土資源部发布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
2.武强,薛东,连会青。矿山环境评价方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3期
3.姜建军,刘建伟 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析[J] 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8期。
4.陳国栋,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01)
5.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