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视、听、说等基本的训练,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辞藻、自主阅读、绘声绘色表达的能力。在新时期,初中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可否认,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初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课改形式下笔者教学意见。
关键词:教学;初中语文;新课改;特色
语文课程是一项灵活度高看,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课程,语文课程不同于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递。作为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我深深的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交给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正如俗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形式下,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而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于教与学的高效融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特色所在。
1 教学观念的改进
纵观初中语文课改的总趋势,根本改变在于教学目标的改变。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语文课程经过了从“文本”向“体验”的蜕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据既定的课程进行学习。经过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专制”走向“民主”,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学习的阶段,想着“体验课程”转变。在这种课程模式下,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接受者,实现了教育学的高度渗透和融合。再者,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更准确的应该是“导学”,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交换意见者,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在新课改形式下的语文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作者文章创作思路的把握,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主题,因此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例如,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文《乡愁》的学习中,首先老师提供一个整体学习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发挥创造力进行一定的创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语言言简意赅,但是透过这些细腻的语言,背后的情感却如同一坛老酒,愈品愈香。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余光中的处境,当时由于战乱移居台湾,但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远在台湾心在大陆,所以日夜思念着祖国母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寥寥几笔,作者却将自己的思国、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感的体现是要求学生感同身受的去体会的,若由老师全盘托出,便显得韵味全无,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导者,充分融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蜕变。
3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体现的就是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老师的教学不可缺少,如果知识是一片大草原,学生是羊群的话,老师的作用便是牧羊者。老师将“羊儿”带到这篇广袤的草原上,但是不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草应该怎么吃,而是将学生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要求告诉学生“吃什么草。”至于“怎么吃”则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启蒙学生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例如开发式教学策略的运用、情景教學的运用以及问题型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等,通过多是多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师生互动,教与学额高度交融
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是教学的参与者和讨论者,老师也不仅仅是教学者,而是学生的朋友、讨论者,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达到优秀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对于八年级下册的课文《喂――出来》的学习时,在预习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城市的郊区,一个村庄离海边那么远,为什么会收到台风的侵袭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加入了同学们的分组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黑洞,有的同学说因为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我点点头,对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适当提出反驳“为什么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呢?”随之而来的是同学们对于课文更深层次的挖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求知若渴,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是我国教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光彩夺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师更要注重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迸发出更美妙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孙晓敏.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张海平. 初中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J]. 文学教育(中). 2012(08)
[3]周明生. 初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2)
关键词:教学;初中语文;新课改;特色
语文课程是一项灵活度高看,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课程,语文课程不同于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递。作为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我深深的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交给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正如俗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形式下,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而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于教与学的高效融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特色所在。
1 教学观念的改进
纵观初中语文课改的总趋势,根本改变在于教学目标的改变。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语文课程经过了从“文本”向“体验”的蜕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据既定的课程进行学习。经过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专制”走向“民主”,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学习的阶段,想着“体验课程”转变。在这种课程模式下,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接受者,实现了教育学的高度渗透和融合。再者,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更准确的应该是“导学”,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交换意见者,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在新课改形式下的语文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作者文章创作思路的把握,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主题,因此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例如,在初中七年级的课文《乡愁》的学习中,首先老师提供一个整体学习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发挥创造力进行一定的创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语言言简意赅,但是透过这些细腻的语言,背后的情感却如同一坛老酒,愈品愈香。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余光中的处境,当时由于战乱移居台湾,但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远在台湾心在大陆,所以日夜思念着祖国母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寥寥几笔,作者却将自己的思国、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情感的体现是要求学生感同身受的去体会的,若由老师全盘托出,便显得韵味全无,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导者,充分融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蜕变。
3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体现的就是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老师的教学不可缺少,如果知识是一片大草原,学生是羊群的话,老师的作用便是牧羊者。老师将“羊儿”带到这篇广袤的草原上,但是不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草应该怎么吃,而是将学生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要求告诉学生“吃什么草。”至于“怎么吃”则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启蒙学生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例如开发式教学策略的运用、情景教學的运用以及问题型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等,通过多是多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师生互动,教与学额高度交融
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是教学的参与者和讨论者,老师也不仅仅是教学者,而是学生的朋友、讨论者,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达到优秀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对于八年级下册的课文《喂――出来》的学习时,在预习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城市的郊区,一个村庄离海边那么远,为什么会收到台风的侵袭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加入了同学们的分组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黑洞,有的同学说因为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我点点头,对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适当提出反驳“为什么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呢?”随之而来的是同学们对于课文更深层次的挖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求知若渴,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是我国教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光彩夺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师更要注重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迸发出更美妙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孙晓敏.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张海平. 初中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J]. 文学教育(中). 2012(08)
[3]周明生. 初中语文情景教学问题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