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和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科达伊学院主办的“科达伊周·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隆重召开。会上来自匈牙利、美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希腊、芬兰、日本、韩国等国的音乐教育专家和来自国内各地近300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配合会议有论文集的印发,以国外学者的发言稿为主,收集论文16篇,会议中的正式发言总计25篇。
和一般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是,本次会议除学术上的研讨之外,还举行了系列音乐会、课程展示以及科达伊生平与创作图片展。其中11月1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开幕式合唱音乐会可谓一大亮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在匈牙利女教师Borbala Sziranyi的指挥下演唱了大量科达伊、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以及从中世纪的圣咏直到现代派作曲家的新作,音色纯净、风格把握准确,带给听众高品质的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充分展示了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席间就坐的前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更是在音乐会结束前上台即兴发言,肯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探索国民音乐教育改革道路上做出的努力,号召音乐家们投身到普通音乐教育改革之中。11月2日的科达伊教学公开课更是将整个研讨会推向了高潮,匈牙利专家展示的科达伊视唱课程完全变成包罗万象的综合音乐体验活动,和声、复调、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合理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最天然的乐器——人声,引领学生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所赋予的感动。
一、对科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的思考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功绝不是天才的偶遇,而是源自对最朴实的信念的坚持不懈的执着。
1.为民歌编织美丽的外衣
早在20世纪初,科达伊就认识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真谛蕴藏在古老的农民歌曲之中,并以此为振兴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探索起点,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民歌的收集和整编工作。
然而,仅仅将民间音乐的第一手资料教给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学生,是无法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共鸣,于是还需要重为民歌做嫁衣。Borbala Sziranyi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中,特别指出科达伊收集民歌之后的系统化和艺术化的工作创立了科学的标准。让人不禁联想起在《巴托克书信回忆录》中如何对收集到的民歌进行改编的建议:从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之上配置最简单的和声,到编写无伴奏的合唱和旋律再加工,再到比较大的改变(变成完整带表演性的歌曲),直到交响化的大型作品。
2.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好品味
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Peter Erdei在《多变世界里科达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中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课时作为保证。每天10分钟比每周1小时更有效,每天15分钟比每周2小时更值得。”
国际科达伊协会主席Gilbert Greeve[比]在回答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提出的有关音乐课程在其他国家的设置情况的提问时,出示了下列信息:在芬兰和比利时,小学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音乐活动,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22年,而通过这一课程模式成长的学生数量超过6000万人,无论他们将来是不是走职业的音乐道路,相信完美的音乐体验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以歌唱(包括大量重唱、合唱)为主的教学
廖乃雄[加拿大]在《学习科达伊,进行三维的歌唱教学》中洋洋洒洒近一万三千字的篇幅详尽地论述了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终极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既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学会正确地歌唱,又要通过歌唱去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要素。同时提出了将视唱—重唱—合唱作为科达伊体系歌唱教学的三个维度:广、深、远。只有歌唱在音响的构件上建立起了立体性的结构,才能“锦上添花,烘云托月”。文中特别提及无伴奏合唱的经典所在,因为无伴奏合唱最讲究声音的绝对准确、纯净、和谐,以及各个声部的高度控制与配合,这些对于训练合唱都极其重要,对于合唱艺术的形成也具有决定作用。科达伊体系的音乐教学就根据这一理念,强调不用或少用钢琴去进行合唱训练,并以轻声练唱为主要手段去促进人声的纯、美,增进合唱训练的成效,并提高合唱的艺术质量。”
4.科达伊音乐教育哲学
科达伊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其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理解。
米夏利斯[希腊]在《中国和希腊需要一个匈牙利的范典》中论证了科达伊教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正是在艺术价值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双赢的背景下,科达伊教学法当之无愧地可以作为全世界的财富。
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一文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科达伊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科达伊的教育观念进行哲学角度的思考归纳:1.音乐教育尽早开始;2.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3.主动的音乐创造活动才能引导人们对音乐的真正欣赏和理解,单一的聆听是不够的;4.歌唱是任何音乐教育的基础;5.音乐解读能力是各种音乐创造的基础。
James Cuskelly[澳]的《用科达伊教学法提升音乐素质:当代研究和课程实践》的论文从对科达伊教学法的内心听觉的概念出发,指出深刻地聆听的方式才是和音乐的结合。并比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登的音乐哲学思想,认为“歌唱基础上的连续并深入地发展内在、精确的音乐听觉意识是科达伊哲学的基石”。
(二)教者教圣贤之道,育者育天下英才
Judith Johnson[澳]在《让我们一起歌唱——将儿童引入多声部音乐》一文中对“好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解读:“这应该是一个能够理解成功来自于尽早开始于孩子的老师;一个受过训练知道如何选择材料的老师;一个知道研究动作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儿童文化中的歌唱游戏应用于年幼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的老师;一个理解了无伴奏歌唱是好/成功的咏唱的秘诀之一的老师。”
如果说Judith Johnson的要求是从音乐本体出发,那么在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中则对“好教师”作了全方位的定义。首先,将音乐教师执教的出发点给予正确的定位——“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以一种不是折磨而是使学生快乐的方式在学校教音乐和歌唱,将对美好音乐的渴望注入给他,这种渴望将会持续终生。”其次在文中借用科达伊在李斯特音乐学院1953年学年结束仪式上的讲话:“一位好的音乐家/音乐教师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训练有素的耳朵;2.训练有素的智力;3.训练有素的心灵;4.训练有素的双手。所有的四项都必须一起发展,不断均衡。”这样的提法获得了所有参会者的一致认可。反思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缔造的神话,正是多年来师资的高水准所形成的良性教学循环所带来的成果,在匈牙利每两年要在音乐学院内部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区或全国进行专门的视唱比赛,据说最难的题目总是留到最后由担任评审的委员们完成,这种做法太值得我们深思!
二、实践中对科达伊教育体系的运用
(一)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参会的中外音乐教育前辈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因此,每天的会议都不断有实践和思想火花的撞击,带给与会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课程展示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Sandra Mathias[美]的《我会唱》的报告中记录了各种适合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声音匹配游戏。如:1.卡片游戏:分别用狮子,猫,布谷鸟表示低、中、高音。有效地利用视觉激励听觉的发展;2.罐子游戏:分别用装有硬币、玉米粒和大米的罐子分别音色和音高,培养幼儿的静心听辨能力。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发展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Mathias在实践中反复实验,获得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样本,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鉴定,从而更科学地指导教学。
Franz Riemer[德]在《移动的Do在德国》的发言中翔实地介绍了首调唱名法理论在德国的发展线索,一路走来,坎坷跌宕,喜忧参半,给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可行的举措。
Joy Nelson[美]在《一个高校课程模式:以科达伊研究为课题的博士学位课程》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博士课程科达伊研究方向的教学计划。基于科达伊教学体系概念和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之上的音乐理论与历史的研究以及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都发展得相当完备,文献和历史资料的准备已经完全做到了本土化,并在课堂实践中反映并应用当代的教学理论,为各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关教学法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范例。
赵洪基[韩]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朝鲜民歌改编》的报告中结合本人的创编实践,总结了对民歌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改编民歌的九点技巧,其中,提出的“低声部音域尽量不要低于中央C”是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并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因此在改编的前提就是做到合理地定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开幕式上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的发言中所述:“如何才能使占世界人口1/5的13亿中国国民成为有素质的人力资源,音乐的任务艰巨而重要。知识世界悄然兴起,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除了合理地开采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之外,提高国民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正是其中的有力砝码。”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副院长的发言更是将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最棘手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区别何在?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师范音乐学院一直在走专业化的道路?专业音乐学院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毕业从教教什么?怎么教?”
其实上述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获得一次次新生的洗礼,虽然短时间内不会见到丰硕的成果,但是只要我们执着地追求信念,若干年后,历史一定能回馈给我们最丰厚的成果。目前对我们而言,好高骛远,或者知难而退都是不可取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了解本民族的精髓开始,饱含热情、脚踏实地地投身到第一线的教学之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全国的音乐教育同仁做了身体力行的教学实验汇报。系主任高建进的《科达伊音乐教学的引进、推广和运用》的报告结合引进科达伊音乐教学法作为其课程组成的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成效,证明“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是可行而有效的”。
2005年11月3日下午,“科达伊周·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仅在此引用奥尔夫基金会主席Hartmann的比喻作为整个会议的结语与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勉:“音乐教育好比是一个橱,各种音乐理念都装在形形色色的瓶中,先不要混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味道,那么,请尽可能全面地理解每一个体系,然后选择或建立最适用于自己的一套方法。”
潘琳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和一般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是,本次会议除学术上的研讨之外,还举行了系列音乐会、课程展示以及科达伊生平与创作图片展。其中11月1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开幕式合唱音乐会可谓一大亮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在匈牙利女教师Borbala Sziranyi的指挥下演唱了大量科达伊、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以及从中世纪的圣咏直到现代派作曲家的新作,音色纯净、风格把握准确,带给听众高品质的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充分展示了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席间就坐的前国家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更是在音乐会结束前上台即兴发言,肯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探索国民音乐教育改革道路上做出的努力,号召音乐家们投身到普通音乐教育改革之中。11月2日的科达伊教学公开课更是将整个研讨会推向了高潮,匈牙利专家展示的科达伊视唱课程完全变成包罗万象的综合音乐体验活动,和声、复调、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合理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最天然的乐器——人声,引领学生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所赋予的感动。
一、对科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的思考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功绝不是天才的偶遇,而是源自对最朴实的信念的坚持不懈的执着。
1.为民歌编织美丽的外衣
早在20世纪初,科达伊就认识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真谛蕴藏在古老的农民歌曲之中,并以此为振兴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探索起点,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民歌的收集和整编工作。
然而,仅仅将民间音乐的第一手资料教给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学生,是无法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共鸣,于是还需要重为民歌做嫁衣。Borbala Sziranyi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中,特别指出科达伊收集民歌之后的系统化和艺术化的工作创立了科学的标准。让人不禁联想起在《巴托克书信回忆录》中如何对收集到的民歌进行改编的建议:从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之上配置最简单的和声,到编写无伴奏的合唱和旋律再加工,再到比较大的改变(变成完整带表演性的歌曲),直到交响化的大型作品。
2.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好品味
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Peter Erdei在《多变世界里科达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中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课时作为保证。每天10分钟比每周1小时更有效,每天15分钟比每周2小时更值得。”
国际科达伊协会主席Gilbert Greeve[比]在回答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提出的有关音乐课程在其他国家的设置情况的提问时,出示了下列信息:在芬兰和比利时,小学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音乐活动,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22年,而通过这一课程模式成长的学生数量超过6000万人,无论他们将来是不是走职业的音乐道路,相信完美的音乐体验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以歌唱(包括大量重唱、合唱)为主的教学
廖乃雄[加拿大]在《学习科达伊,进行三维的歌唱教学》中洋洋洒洒近一万三千字的篇幅详尽地论述了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终极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既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学会正确地歌唱,又要通过歌唱去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要素。同时提出了将视唱—重唱—合唱作为科达伊体系歌唱教学的三个维度:广、深、远。只有歌唱在音响的构件上建立起了立体性的结构,才能“锦上添花,烘云托月”。文中特别提及无伴奏合唱的经典所在,因为无伴奏合唱最讲究声音的绝对准确、纯净、和谐,以及各个声部的高度控制与配合,这些对于训练合唱都极其重要,对于合唱艺术的形成也具有决定作用。科达伊体系的音乐教学就根据这一理念,强调不用或少用钢琴去进行合唱训练,并以轻声练唱为主要手段去促进人声的纯、美,增进合唱训练的成效,并提高合唱的艺术质量。”
4.科达伊音乐教育哲学
科达伊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其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理解。
米夏利斯[希腊]在《中国和希腊需要一个匈牙利的范典》中论证了科达伊教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正是在艺术价值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双赢的背景下,科达伊教学法当之无愧地可以作为全世界的财富。
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一文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科达伊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科达伊的教育观念进行哲学角度的思考归纳:1.音乐教育尽早开始;2.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3.主动的音乐创造活动才能引导人们对音乐的真正欣赏和理解,单一的聆听是不够的;4.歌唱是任何音乐教育的基础;5.音乐解读能力是各种音乐创造的基础。
James Cuskelly[澳]的《用科达伊教学法提升音乐素质:当代研究和课程实践》的论文从对科达伊教学法的内心听觉的概念出发,指出深刻地聆听的方式才是和音乐的结合。并比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登的音乐哲学思想,认为“歌唱基础上的连续并深入地发展内在、精确的音乐听觉意识是科达伊哲学的基石”。
(二)教者教圣贤之道,育者育天下英才
Judith Johnson[澳]在《让我们一起歌唱——将儿童引入多声部音乐》一文中对“好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解读:“这应该是一个能够理解成功来自于尽早开始于孩子的老师;一个受过训练知道如何选择材料的老师;一个知道研究动作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儿童文化中的歌唱游戏应用于年幼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的老师;一个理解了无伴奏歌唱是好/成功的咏唱的秘诀之一的老师。”
如果说Judith Johnson的要求是从音乐本体出发,那么在Borbala Sziranyi[匈]在《科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中则对“好教师”作了全方位的定义。首先,将音乐教师执教的出发点给予正确的定位——“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以一种不是折磨而是使学生快乐的方式在学校教音乐和歌唱,将对美好音乐的渴望注入给他,这种渴望将会持续终生。”其次在文中借用科达伊在李斯特音乐学院1953年学年结束仪式上的讲话:“一位好的音乐家/音乐教师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训练有素的耳朵;2.训练有素的智力;3.训练有素的心灵;4.训练有素的双手。所有的四项都必须一起发展,不断均衡。”这样的提法获得了所有参会者的一致认可。反思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缔造的神话,正是多年来师资的高水准所形成的良性教学循环所带来的成果,在匈牙利每两年要在音乐学院内部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区或全国进行专门的视唱比赛,据说最难的题目总是留到最后由担任评审的委员们完成,这种做法太值得我们深思!
二、实践中对科达伊教育体系的运用
(一)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参会的中外音乐教育前辈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因此,每天的会议都不断有实践和思想火花的撞击,带给与会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课程展示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Sandra Mathias[美]的《我会唱》的报告中记录了各种适合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声音匹配游戏。如:1.卡片游戏:分别用狮子,猫,布谷鸟表示低、中、高音。有效地利用视觉激励听觉的发展;2.罐子游戏:分别用装有硬币、玉米粒和大米的罐子分别音色和音高,培养幼儿的静心听辨能力。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发展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Mathias在实践中反复实验,获得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样本,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鉴定,从而更科学地指导教学。
Franz Riemer[德]在《移动的Do在德国》的发言中翔实地介绍了首调唱名法理论在德国的发展线索,一路走来,坎坷跌宕,喜忧参半,给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可行的举措。
Joy Nelson[美]在《一个高校课程模式:以科达伊研究为课题的博士学位课程》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博士课程科达伊研究方向的教学计划。基于科达伊教学体系概念和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之上的音乐理论与历史的研究以及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都发展得相当完备,文献和历史资料的准备已经完全做到了本土化,并在课堂实践中反映并应用当代的教学理论,为各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关教学法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范例。
赵洪基[韩]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朝鲜民歌改编》的报告中结合本人的创编实践,总结了对民歌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改编民歌的九点技巧,其中,提出的“低声部音域尽量不要低于中央C”是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并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因此在改编的前提就是做到合理地定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开幕式上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的发言中所述:“如何才能使占世界人口1/5的13亿中国国民成为有素质的人力资源,音乐的任务艰巨而重要。知识世界悄然兴起,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除了合理地开采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之外,提高国民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正是其中的有力砝码。”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副院长的发言更是将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最棘手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区别何在?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师范音乐学院一直在走专业化的道路?专业音乐学院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毕业从教教什么?怎么教?”
其实上述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获得一次次新生的洗礼,虽然短时间内不会见到丰硕的成果,但是只要我们执着地追求信念,若干年后,历史一定能回馈给我们最丰厚的成果。目前对我们而言,好高骛远,或者知难而退都是不可取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从了解本民族的精髓开始,饱含热情、脚踏实地地投身到第一线的教学之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全国的音乐教育同仁做了身体力行的教学实验汇报。系主任高建进的《科达伊音乐教学的引进、推广和运用》的报告结合引进科达伊音乐教学法作为其课程组成的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成效,证明“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是可行而有效的”。
2005年11月3日下午,“科达伊周·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仅在此引用奥尔夫基金会主席Hartmann的比喻作为整个会议的结语与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勉:“音乐教育好比是一个橱,各种音乐理念都装在形形色色的瓶中,先不要混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味道,那么,请尽可能全面地理解每一个体系,然后选择或建立最适用于自己的一套方法。”
潘琳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