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以来,核心素养逐渐取代了原本的三维目标,成为新的教学依据和目的。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而历史学科提出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作为五大素养在道德层面的体现,正是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2017年版的部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据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以引申出体现“家国情怀”的一系列内容,包括了勇于担当的个人观念、热爱家乡的乡土观念、自信自强的民族观念、舍家报国的家国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多元观念等等。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在历史可课堂上,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检测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性标准之一。作为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家国情怀”理念,应该首先从做好教学设计开始。成功的课堂源于设计,成功的教师,也都是从认真做好一个个教学设计开始的。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家国情怀”?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辛亥革命》為例,谈谈几点做法。
1 选取人物案例,从人格魅力中感受“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任何一段历史,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人物进行形象分析,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历史信息,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从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家国情怀,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舍身为国的革命壮举,也可以隐姓埋名献身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哪怕是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人民提供衣食住行的些许小事,都是他们爱国的体现。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家国情怀”人物非常多,我选取了在语文教材上出现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事迹作为切入点。“1911年春,林觉民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从日本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给已怀孕的妻子写下了《与妻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殉国时年仅24岁。”林觉民的故事讲完之后,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林觉民的高贵品质?同学们总结出了“为国牺牲”“视死如归”“侠骨柔情”等词语,其实,这些词语,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 展示历史文献,从文献描述中体会“家国情怀”
历史文献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要探寻历史,就必须接触反映当时情境的各种历史资料。在历史教材中穿插文字材料、图像材料、统计材料、实物材料等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学生学习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大有裨益。 文献资料的选用,不仅是对教材中需要讲述内容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与思考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及拓展思维,对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文献资料,设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文献资料,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进行《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参考了较多的史料,其中在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思想基础”时,特地选用了邹容《革命军》中的一段话:“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在用PPT展示文献史料时,我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大声地把它读出来,在大声的朗读中,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对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
3 模拟历史情境,从课堂活动中中提升“家国情怀”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并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创设出即符合历史背景、又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时,我构建了一个活动情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有一群老百姓聚在南京的茶馆里,边喝茶边讨论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方面的变化。让几位同学饰演这一群老百姓,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各自的想法。在这个讨论中,大部分同学说的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比如没有皇帝啦,老百姓见官员不用磕头啦,辫子剪了生活方便啦,不用缠足女孩子不用遭罪啦。但是也有同学以独特的视野从某一部分人的角度提出,女孩子不缠足会不会嫁不出去啊?虽然是民国了,但是对乡下的农民来说,还是一样辛苦劳作一样交税,交完税以后一样所剩无几,而且见到地主还是点头哈腰,见到政府官员还是“老爷老爷”地叫。这位同学的表演,引起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然后,我请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会有刚才的言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些认识?请作为观众的同学来说说,你觉得这些同学的表演的当时人的言论,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当两组同学的发言结束后,我们再以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 在这个情境模拟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有思考有发言有辩论,得出的结论有契合教材内容的,也有超出教材范围的。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辨中,更好地体会革命先辈为挽救民族危亡、为推进民主进程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过程。
4 结合乡土教材,从家乡历史中升华“家国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蔡汀,王义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乡土教材,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会起到锦上添花、畫龙点睛的作用。乡土教材的充分利用,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将乡土教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情感得到深化,由热爱家乡进一步升华为热爱祖国。这也是一种培养“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在准备《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我在网上搜索“辛亥革命时期的常熟”,发现资料很少,但是正因为资料少,所以同学们接触到的肯定更少,甚至对这方面的了解几乎为空白。那我找到的比较少的资料,也能引起同学们极高的兴趣。我给大家展示了《辛亥革命在常熟》中的一段文字:
“(1911年)11月6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就任江苏都督,宣告独立,并通告下属各县自治。原县令翁有成暂时管理民政。在乡绅丁祖荫就任民政长后,召集各乡董事开行政会议。可笑的是竟有人还说:我们是清朝臣子,不应当背弃翁公祖。随后,出现了剪辫子的运动。综观常熟县的不流血革命,是由知识界发起的,是从民众会议开始的,就象北美洲的大陆会议,乱哄哄但富有生气。12 月 2 日南京光复,消息传到常熟,阖邑人民,都欢呼雀跃。于 12 月 5 日召开提灯大会庆祝这个胜利,会场设在老城隍庙内,门口扎有牌楼,上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光明灿烂,如是作观,欢、欢、欢,仗皇汉声灵,扣却索虏,腥风膻雨;下联是:平等自由,享无量福,祝、祝、祝,奠新邦基址,请看吾军,铁骑金戈。真乃是威武雄壮,气度不凡,震撼人心!”针对这段材料,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一、面对革命形势,常熟的群众是否积极响应?”“问题二、根据材料说明,光复初期的常熟,革命的影响是否深刻?”“问题三、从老城隍庙门口的对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同学们的讨论异常的激烈,仿佛已经穿越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常熟,仿佛自身就已经置身于老城隍庙,在参加当时的庆祝。由此可见,乡土教材进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教育。
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五大素养的道德核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从多角度进行渗透,以期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以引申出体现“家国情怀”的一系列内容,包括了勇于担当的个人观念、热爱家乡的乡土观念、自信自强的民族观念、舍家报国的家国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多元观念等等。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在历史可课堂上,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检测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性标准之一。作为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家国情怀”理念,应该首先从做好教学设计开始。成功的课堂源于设计,成功的教师,也都是从认真做好一个个教学设计开始的。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家国情怀”?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辛亥革命》為例,谈谈几点做法。
1 选取人物案例,从人格魅力中感受“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贯穿整个历史时期,任何一段历史,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人物进行形象分析,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历史信息,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从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家国情怀,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舍身为国的革命壮举,也可以隐姓埋名献身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哪怕是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人民提供衣食住行的些许小事,都是他们爱国的体现。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家国情怀”人物非常多,我选取了在语文教材上出现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事迹作为切入点。“1911年春,林觉民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从日本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给已怀孕的妻子写下了《与妻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殉国时年仅24岁。”林觉民的故事讲完之后,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林觉民的高贵品质?同学们总结出了“为国牺牲”“视死如归”“侠骨柔情”等词语,其实,这些词语,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 展示历史文献,从文献描述中体会“家国情怀”
历史文献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要探寻历史,就必须接触反映当时情境的各种历史资料。在历史教材中穿插文字材料、图像材料、统计材料、实物材料等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学生学习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大有裨益。 文献资料的选用,不仅是对教材中需要讲述内容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与思考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及拓展思维,对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文献资料,设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文献资料,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进行《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参考了较多的史料,其中在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思想基础”时,特地选用了邹容《革命军》中的一段话:“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在用PPT展示文献史料时,我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大声地把它读出来,在大声的朗读中,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对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
3 模拟历史情境,从课堂活动中中提升“家国情怀”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并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创设出即符合历史背景、又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时,我构建了一个活动情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有一群老百姓聚在南京的茶馆里,边喝茶边讨论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方面的变化。让几位同学饰演这一群老百姓,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各自的想法。在这个讨论中,大部分同学说的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比如没有皇帝啦,老百姓见官员不用磕头啦,辫子剪了生活方便啦,不用缠足女孩子不用遭罪啦。但是也有同学以独特的视野从某一部分人的角度提出,女孩子不缠足会不会嫁不出去啊?虽然是民国了,但是对乡下的农民来说,还是一样辛苦劳作一样交税,交完税以后一样所剩无几,而且见到地主还是点头哈腰,见到政府官员还是“老爷老爷”地叫。这位同学的表演,引起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然后,我请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会有刚才的言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些认识?请作为观众的同学来说说,你觉得这些同学的表演的当时人的言论,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当两组同学的发言结束后,我们再以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 在这个情境模拟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有思考有发言有辩论,得出的结论有契合教材内容的,也有超出教材范围的。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辨中,更好地体会革命先辈为挽救民族危亡、为推进民主进程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过程。
4 结合乡土教材,从家乡历史中升华“家国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蔡汀,王义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乡土教材,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会起到锦上添花、畫龙点睛的作用。乡土教材的充分利用,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将乡土教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情感得到深化,由热爱家乡进一步升华为热爱祖国。这也是一种培养“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在准备《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我在网上搜索“辛亥革命时期的常熟”,发现资料很少,但是正因为资料少,所以同学们接触到的肯定更少,甚至对这方面的了解几乎为空白。那我找到的比较少的资料,也能引起同学们极高的兴趣。我给大家展示了《辛亥革命在常熟》中的一段文字:
“(1911年)11月6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就任江苏都督,宣告独立,并通告下属各县自治。原县令翁有成暂时管理民政。在乡绅丁祖荫就任民政长后,召集各乡董事开行政会议。可笑的是竟有人还说:我们是清朝臣子,不应当背弃翁公祖。随后,出现了剪辫子的运动。综观常熟县的不流血革命,是由知识界发起的,是从民众会议开始的,就象北美洲的大陆会议,乱哄哄但富有生气。12 月 2 日南京光复,消息传到常熟,阖邑人民,都欢呼雀跃。于 12 月 5 日召开提灯大会庆祝这个胜利,会场设在老城隍庙内,门口扎有牌楼,上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光明灿烂,如是作观,欢、欢、欢,仗皇汉声灵,扣却索虏,腥风膻雨;下联是:平等自由,享无量福,祝、祝、祝,奠新邦基址,请看吾军,铁骑金戈。真乃是威武雄壮,气度不凡,震撼人心!”针对这段材料,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一、面对革命形势,常熟的群众是否积极响应?”“问题二、根据材料说明,光复初期的常熟,革命的影响是否深刻?”“问题三、从老城隍庙门口的对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同学们的讨论异常的激烈,仿佛已经穿越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常熟,仿佛自身就已经置身于老城隍庙,在参加当时的庆祝。由此可见,乡土教材进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教育。
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五大素养的道德核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从多角度进行渗透,以期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