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环境地处偏僻、且经济不够发达,环境也有所限制,学生们很少有外出游览的经历,他们被困束在农村中,视野变得狭窄,语文情境中囊括了世界百川、山河风貌让学生向往不已,同时也帮助学生拓展了想象空间,但毕竟缺少直观的理解,教师应积极的从农村环境中挖掘课程资源,借助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找寻一些反而城市缺失的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优化农村教学形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挖掘;开发
引言
农村自然环境中不乏教育的资源,可与语文的内容关联起来,只要教师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积极的去挖掘农村环境下的课程资源,从自然环境到遗迹遗址,从乡野植物到名贵花草,挖掘不同地域环境下显而易见的、隐藏的信息,与语文主题关联起来,充分的将农村地理优势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与探索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农村宣扬劳动美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发掘文化传统、文化名人等人文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一些名人事迹、抗日英雄等,我国大好河山,千年历史,每一处土地都有英雄烈士挥洒过的泪水与汗水。教师可先挖掘当地的遗迹遗址,让学生了解农村周围一些红色基地,再结合历史搜集当地的一些名人轶事,若是条件不允许,无法搜集历史名人、英雄事迹,还可以从老一辈人的口中,打听当地抗战的一些经历,环境遗留的历史信息等,如一些山区就有抗战时打通的防空洞,农村地名的由来、石碑的由来等,教师应充分的运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如背诵古诗《村居》时,学生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模仿《村居》中所述的场景,教学《画》的时候,学生更是对“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有着直观的观察体验,故事中很多的场景都描绘了乡村,教师可结合现有保留的习俗、环境,将古诗与农村各个地方衔接起来,促使学生充分的理解。
2.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虽然生活、受教育的条件较发达地区要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关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生活条件的艰苦,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学生往往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参加一些生产劳动,特别是农忙时期,劳动便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在劳动中,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能寓教于劳动之中。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中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其目的不是显而易见吗?除此以外,艰苦的劳动还有一定的砺志作用。一个有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学生,他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
3.充分发掘农村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的陶情冶性作用
农村优美、奇特、多样的自然风光具有陶情冶性的作用。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充分证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古人重视“择邻而居”,现代教学注重创设环境,语文教学尤其如此.通过一定的环境影响,引导学生移情达到物我同一。这种移情作用是把主观情感移到感知或想象中去,神与物游,物我同一。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眼前景物中了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的学子,天天经过,似曾相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村的学子,读来倍感亲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村孩子,读来别有一番城市孩子无法体会的独到情趣,因为他们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下玩耍…… 一方清水池塘引人遐想,一股清流涌泉沁人心脾,一缕春风给人以生机,一阵松涛使人情感激越,催人奋发。多少文入学士借物以神游。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都是由景物而情动,由物我合一而融发自己的感情,探求出生活、自然中的哲理。
4.结合乡村特色,开发课程资源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都是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回归自然,一边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一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农村小孩基本都不再进行农田耕作,很难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本人曾经在一个广泛种植草药的乡村里,带领学生们开展了“进入家乡山林,探索草药奥秘”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亲身接触青山绿水,带领学生穿梭在山林中,走过了很长的路程,观察了许多种草药,对中草药生长种植环境進行深入探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身处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学生间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合作,锻炼了每个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更加深刻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其次,还可以通过进行认识农村、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开展“绿色田园”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们到园地里,翻地、除草、播种、收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许多收获。有的学生学会了锄地,有些学生学会了插秧、有些学生学会了施肥、打药、还有些学生很好掌握了技术流程:在冬季时期修剪苗木枝丫,进行松土工作;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开始进行灌溉、施肥、梳果枝、授花粉;在夏季就要重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等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劳动技能,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此形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品格,因为这种实践活动内容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学生都很积极、认真,有很大的参与兴趣。
结束语
总之,农村地处偏僻,但环境较为清新,文化资源与隐含的文化信息也较多,当地的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探索,在农村的环境中依然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善忠.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师,2018,(4):107.
[2]潘光利,闫香岩,杨端国.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3]马夏云.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用价值及资源开发[J].内蒙古教育,2015,(27).
[4]刘娟.浅谈特色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14.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挖掘;开发
引言
农村自然环境中不乏教育的资源,可与语文的内容关联起来,只要教师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积极的去挖掘农村环境下的课程资源,从自然环境到遗迹遗址,从乡野植物到名贵花草,挖掘不同地域环境下显而易见的、隐藏的信息,与语文主题关联起来,充分的将农村地理优势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与探索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农村宣扬劳动美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发掘文化传统、文化名人等人文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一些名人事迹、抗日英雄等,我国大好河山,千年历史,每一处土地都有英雄烈士挥洒过的泪水与汗水。教师可先挖掘当地的遗迹遗址,让学生了解农村周围一些红色基地,再结合历史搜集当地的一些名人轶事,若是条件不允许,无法搜集历史名人、英雄事迹,还可以从老一辈人的口中,打听当地抗战的一些经历,环境遗留的历史信息等,如一些山区就有抗战时打通的防空洞,农村地名的由来、石碑的由来等,教师应充分的运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如背诵古诗《村居》时,学生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模仿《村居》中所述的场景,教学《画》的时候,学生更是对“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有着直观的观察体验,故事中很多的场景都描绘了乡村,教师可结合现有保留的习俗、环境,将古诗与农村各个地方衔接起来,促使学生充分的理解。
2.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虽然生活、受教育的条件较发达地区要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关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生活条件的艰苦,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学生往往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参加一些生产劳动,特别是农忙时期,劳动便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在劳动中,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能寓教于劳动之中。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中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其目的不是显而易见吗?除此以外,艰苦的劳动还有一定的砺志作用。一个有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学生,他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
3.充分发掘农村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的陶情冶性作用
农村优美、奇特、多样的自然风光具有陶情冶性的作用。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充分证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古人重视“择邻而居”,现代教学注重创设环境,语文教学尤其如此.通过一定的环境影响,引导学生移情达到物我同一。这种移情作用是把主观情感移到感知或想象中去,神与物游,物我同一。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眼前景物中了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的学子,天天经过,似曾相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村的学子,读来倍感亲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村孩子,读来别有一番城市孩子无法体会的独到情趣,因为他们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下玩耍…… 一方清水池塘引人遐想,一股清流涌泉沁人心脾,一缕春风给人以生机,一阵松涛使人情感激越,催人奋发。多少文入学士借物以神游。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都是由景物而情动,由物我合一而融发自己的感情,探求出生活、自然中的哲理。
4.结合乡村特色,开发课程资源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都是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回归自然,一边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一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农村小孩基本都不再进行农田耕作,很难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本人曾经在一个广泛种植草药的乡村里,带领学生们开展了“进入家乡山林,探索草药奥秘”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亲身接触青山绿水,带领学生穿梭在山林中,走过了很长的路程,观察了许多种草药,对中草药生长种植环境進行深入探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身处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学生间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合作,锻炼了每个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更加深刻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其次,还可以通过进行认识农村、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开展“绿色田园”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们到园地里,翻地、除草、播种、收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许多收获。有的学生学会了锄地,有些学生学会了插秧、有些学生学会了施肥、打药、还有些学生很好掌握了技术流程:在冬季时期修剪苗木枝丫,进行松土工作;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开始进行灌溉、施肥、梳果枝、授花粉;在夏季就要重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等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劳动技能,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此形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品格,因为这种实践活动内容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学生都很积极、认真,有很大的参与兴趣。
结束语
总之,农村地处偏僻,但环境较为清新,文化资源与隐含的文化信息也较多,当地的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探索,在农村的环境中依然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善忠.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师,2018,(4):107.
[2]潘光利,闫香岩,杨端国.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3]马夏云.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用价值及资源开发[J].内蒙古教育,2015,(27).
[4]刘娟.浅谈特色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