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002-01
【摘要】静脉穿刺无痛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利于患者接受治疗;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本文重点从选择穿刺部位、进针方式、固定方式、拔针方式、提高成功穿刺率、减少静脉输液的并发症、导管最佳留置时间等方面,综合介绍了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穿刺;无痛技术;
1 静脉穿刺疼痛的原因
1.1患者的心理因素
穿刺疼痛既受主观因素影响,又受注意力、情绪、精神状态等影响[1]。何卫英认为紧张多见于初次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或痛觉敏感、静脉显现不明显的患者[2]。
1.2穿刺的方法
吕美玲等通过对手背远端逆向穿刺研究后提出[3]:当患者握拳后,手背的远端静脉因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使其处于两骨缝间的皮下深处,不容易看清血管,可降低穿刺成功率。
1.3部位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四肢远端浅静脉,以上肢远端浅静脉如手背为主要穿刺部位。张萍报道由于前臂掌侧面“中下段”手背近掌侧面及足背处的皮肤神经末梢分布较多,故痛阈较低,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高[4]。陈嘉妍也认为皮肤疼痛神经纤维及触觉感受器分布于表皮层[5],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有100~200个,所以表皮疼痛特别敏感,而穿刺部位的血管在皮下组织或真皮层,针头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血管。
1.4静脉穿刺的角度和速度
有学者指出当静脉穿刺时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30°时,针头与皮肤表面的触点面积变大,进针压力减小,痛觉就明显[6]。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大,表皮受损范围大,痛觉也明显。林会英认为穿刺疼痛与穿刺速度有关[7],因真皮层内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进针速度减慢,穿刺针在皮下潜行找血管,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觉增加。
2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研究
2.1心理支持
盖秀芹认为护士良好的工作态度及行为语言[8],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能消除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静脉穿刺,进而减轻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疼痛。在周围静脉穿刺的同时,让患者看电视、听音乐,与患者交谈,进行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感受程度。
2.2穿刺方法
2.2.1备齐物品,选择血管,用手轻轻摩擦皮肤约1min,常规消毒皮肤[9],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采取非握拳穿刺法[10]: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可有效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防碍进针的缺点,使静脉充分显露、放松,经万余例实践,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减轻疼痛。
2.2.2陈英等总结出[11]对长期输液且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在输液前可局部涂1%的硝酸甘油或2%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同时辅以热敷,以迅速扩张小血管,使其充盈,以提高成功穿刺率,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疼痛。
2.2.3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疼痛。合理选择静脉穿刺工具,进行程序化操作,不仅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使患者得到安全医疗。
2.3穿刺部位的选择
避免神经密集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手背静脉穿刺中,部位不同,疼痛程度也不同。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该区域皮肤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属于 “乏神经区”痛阈高且血管较粗大、固定,是静脉穿刺时疼痛较少的部位。
2.4进针角度和拔针
2.4.1进针角度 宋晓波等[12]的研究表明,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快、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研究显示:增大进针角度,可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陈翠华[13]对430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进行了观察,得出了60°角进针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面积小,无痛、微痛者占94.5%。穿刺后逆时针翻转针头180°至对侧固定,不但解决了输入刺激性药物所致疼痛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的问题。
2.4.2拔针 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14]即右手持针柄将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待针头拔出后再用棉签按压穿刺点,棉签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此法可以减少针头与血管和皮肤间切割力或摩擦力,减少拔针后血管穿刺点未有效按压导致皮下淤血,减轻患者疼痛。按压时间为2~5分钟,告知患者勿边按压边揉搓。
2.5局部表面麻醉
药物止痛目前仍然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局部麻醉是一种让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失效,使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恩纳乳膏(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膏剂)、阿美索卡因凝胶等。李月英主张用恩纳乳膏剂涂于静脉穿刺部位后行静脉穿刺[15],因其主要成分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各占25 mg/g,对皮肤、黏膜穿透力较强,能迅速达到浅表皮肤局部麻醉效果,仅需要2 min左右。
2.6其它因素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疗程、药物性质等合理选择静脉穿刺工具,以达到保护血管和避免反复穿刺的目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冲封管和导管维护,作好相关健康指导,以确保各种导管的最佳留置时间和减少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小结 目前,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是应用最多的一项实践活动。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静疗护士在执行静脉输液时如果能够充分的评估患者,实施静脉输液无痛穿刺技术,达到成功静脉穿刺,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提升临床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沈丽萍,边竞杰.护理干预减轻住院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04.
[2]何卫英.浅谈输液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磁学,2005,5(3):76.
[3]吕美玲.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6(7):1941.
[4]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0,7(3):18.
[5]陈嘉妍.减轻静脉穿刺进针疼痛方法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86.
[6]梁镝敏,卜淑娟.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1930.
[7]林会英,闰丽娟.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4):56.
[8]盖秀芹,王佳荣.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98.
[9]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54.
[10]万淑芝,王英娴.手部静脉穿刺不宜握拳.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
[11]陈英,于晓锦.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
[12]宁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临床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13]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14]邓双凤,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943-944.
[15]李月英,张锈梅,王玲凤.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34.
【摘要】静脉穿刺无痛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利于患者接受治疗;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本文重点从选择穿刺部位、进针方式、固定方式、拔针方式、提高成功穿刺率、减少静脉输液的并发症、导管最佳留置时间等方面,综合介绍了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穿刺;无痛技术;
1 静脉穿刺疼痛的原因
1.1患者的心理因素
穿刺疼痛既受主观因素影响,又受注意力、情绪、精神状态等影响[1]。何卫英认为紧张多见于初次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或痛觉敏感、静脉显现不明显的患者[2]。
1.2穿刺的方法
吕美玲等通过对手背远端逆向穿刺研究后提出[3]:当患者握拳后,手背的远端静脉因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使其处于两骨缝间的皮下深处,不容易看清血管,可降低穿刺成功率。
1.3部位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四肢远端浅静脉,以上肢远端浅静脉如手背为主要穿刺部位。张萍报道由于前臂掌侧面“中下段”手背近掌侧面及足背处的皮肤神经末梢分布较多,故痛阈较低,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高[4]。陈嘉妍也认为皮肤疼痛神经纤维及触觉感受器分布于表皮层[5],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有100~200个,所以表皮疼痛特别敏感,而穿刺部位的血管在皮下组织或真皮层,针头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血管。
1.4静脉穿刺的角度和速度
有学者指出当静脉穿刺时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30°时,针头与皮肤表面的触点面积变大,进针压力减小,痛觉就明显[6]。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大,表皮受损范围大,痛觉也明显。林会英认为穿刺疼痛与穿刺速度有关[7],因真皮层内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进针速度减慢,穿刺针在皮下潜行找血管,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觉增加。
2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研究
2.1心理支持
盖秀芹认为护士良好的工作态度及行为语言[8],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能消除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静脉穿刺,进而减轻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疼痛。在周围静脉穿刺的同时,让患者看电视、听音乐,与患者交谈,进行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感受程度。
2.2穿刺方法
2.2.1备齐物品,选择血管,用手轻轻摩擦皮肤约1min,常规消毒皮肤[9],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采取非握拳穿刺法[10]: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可有效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防碍进针的缺点,使静脉充分显露、放松,经万余例实践,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减轻疼痛。
2.2.2陈英等总结出[11]对长期输液且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在输液前可局部涂1%的硝酸甘油或2%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同时辅以热敷,以迅速扩张小血管,使其充盈,以提高成功穿刺率,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疼痛。
2.2.3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疼痛。合理选择静脉穿刺工具,进行程序化操作,不仅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使患者得到安全医疗。
2.3穿刺部位的选择
避免神经密集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手背静脉穿刺中,部位不同,疼痛程度也不同。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该区域皮肤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属于 “乏神经区”痛阈高且血管较粗大、固定,是静脉穿刺时疼痛较少的部位。
2.4进针角度和拔针
2.4.1进针角度 宋晓波等[12]的研究表明,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快、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研究显示:增大进针角度,可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陈翠华[13]对430例静脉穿刺进针角度进行了观察,得出了60°角进针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面积小,无痛、微痛者占94.5%。穿刺后逆时针翻转针头180°至对侧固定,不但解决了输入刺激性药物所致疼痛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的问题。
2.4.2拔针 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14]即右手持针柄将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待针头拔出后再用棉签按压穿刺点,棉签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此法可以减少针头与血管和皮肤间切割力或摩擦力,减少拔针后血管穿刺点未有效按压导致皮下淤血,减轻患者疼痛。按压时间为2~5分钟,告知患者勿边按压边揉搓。
2.5局部表面麻醉
药物止痛目前仍然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局部麻醉是一种让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失效,使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恩纳乳膏(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膏剂)、阿美索卡因凝胶等。李月英主张用恩纳乳膏剂涂于静脉穿刺部位后行静脉穿刺[15],因其主要成分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各占25 mg/g,对皮肤、黏膜穿透力较强,能迅速达到浅表皮肤局部麻醉效果,仅需要2 min左右。
2.6其它因素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疗程、药物性质等合理选择静脉穿刺工具,以达到保护血管和避免反复穿刺的目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冲封管和导管维护,作好相关健康指导,以确保各种导管的最佳留置时间和减少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小结 目前,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是应用最多的一项实践活动。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静疗护士在执行静脉输液时如果能够充分的评估患者,实施静脉输液无痛穿刺技术,达到成功静脉穿刺,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提升临床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沈丽萍,边竞杰.护理干预减轻住院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04.
[2]何卫英.浅谈输液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磁学,2005,5(3):76.
[3]吕美玲.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6(7):1941.
[4]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0,7(3):18.
[5]陈嘉妍.减轻静脉穿刺进针疼痛方法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86.
[6]梁镝敏,卜淑娟.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1930.
[7]林会英,闰丽娟.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4):56.
[8]盖秀芹,王佳荣.手背浅静脉穿刺疼痛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98.
[9]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54.
[10]万淑芝,王英娴.手部静脉穿刺不宜握拳.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
[11]陈英,于晓锦.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53.
[12]宁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临床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13]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14]邓双凤,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943-944.
[15]李月英,张锈梅,王玲凤.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