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花妙笔写“茄鲞”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自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 000年历史。隋唐时,它还是帝王才能吃到的仙品,而至今已成为家常小菜。茄子有多种多样吃法,煎、蒸、炸、煮、酿、拌……不胜枚举。纵观古今史籍菜谱,最精巧的茄子吃法,要数清代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介绍的“茄鲞”。
  “鲞”,原指干鱼、腊鱼,如黄鱼鲞、乌狼鲞(河豚鱼干),茄子做成“茄鲞”,广义地说,是将茄子做成腌腊品。“茄鲞”是怎样做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1回贾母带了刘姥姥游大观园进餐时,作了详细介绍。在书中,是借凤姐之口说的:“你把才下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指鸡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长圆如瓜形,故称。一说即鸡丁)一拌就是。”刘姥姥初尝时,吃不出来茄子味,说“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后来再细嚼,才品出味,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便问凤姐“是个什么法子弄的”?凤姐才讲出上述茄鲞的制法。
  曹公生花妙笔写的茄鲞,在红学界与饮食文化界中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专家说“茄鲞”是曹公杜撰的,世间并无此菜;有的专家认为,曹公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贾府,其实就是曹家未衰败时的写照,在钟鸣鼎食之家的曹府,有这样精巧的茄子菜,并不奇怪。山东饮食文化研究专家张廉明曾在一书中说,他查到一书中,曾有“茄鲞”的记载。只不过做法没有《红楼梦》记载的那样奇巧;郁达夫夫人、善于做菜的王映霞女士曾在一文中介绍她知道的做法是,将茄子刀工处理后与咸鲞(黄鱼鲞)同蒸,其味亦甚可口。20世纪80、90年代,南京有关饮食部门曾推出“红楼宴”,有的红学家在吃了所上的茄鲞后说,这茄鲞菜油汪汪的,像鸡丁炒茄子,不像书中记载的茄鲞。
  茄鲞到底是曹雪芹生花妙笔的艺术夸张,还是实有其菜?至今红学界与饮食文化界都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它能如此引起人们的兴趣,可见茄鲞的不同凡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茄鲞是中国第一奇菜。奇就奇在此菜看来按书照文做出,而实际是做不出来的。它只存在于天才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记载中,它能给我们美感,却永远难使我们尝到它的真味!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找出两三个典型的细节,再加上开头结尾。一篇小说就出来了。”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瞪眼”细节。同样是“瞪眼”。在不同的场合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表现悲愤。如,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茹志鹃《百合花》)语段中的瞪眼细节表现出“新媳妇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任何学生都会为作文付出努力,尽管在努力的时候常常感叹:作文写成不易写好更难。目前来看,初中生作文依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克隆"、"仿制"或者"拼盘"作文
在农村语文教学中,一提到“科学教育”,有人不禁要问它跟语文教学有何关联?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与科学教育的联系日趋紧密。作为一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呢?    一、轻松了解科学知识    首先用好现有教材,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这些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科技类文章写得
思念如蜜蜂,振翅纷涌,  清香扑鼻。流水汩汩。远处  几点人影闪动。空旷的桃花林里。三月的风开始撩人心扉  柔和的春雨,扰梦的笑声和越来越轻扬的风筝被这暖人的春风齐刷刷地吹散  三月的质地是白玉,三月的桃花是爱情  花香跳跃,像炙热的火焰,即使在飘逸的喜雨中,也格外引人侧目  在大山的深处  桃花正为它的风情张开热情的怀抱  是的,这三月的桃花,火红而鲜艳的花瓣  一直也在我的心中疯狂的攀高  这
在口头语或书面语中,“漂亮”一词运用的频率都是很高的。大家同用“漂亮”一词创造出许多新意,感情色彩又不同。  1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法布尔《绿色蝈蝈》)  句中的“漂亮”一词概括说明蝈蝈的外表特征,介绍它的外形美,倾注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它是褒义词。  2 四嫂哼,你们这一对儿够多么漂亮啊!  (老舍《龙须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