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的十七大,我刚入社,是“一读”。五年后的十八大,我第一次参加党代会前方报道,诚惶诚恐。淬炼五载,对外传播意念逐渐沁入骨髓。如何从海外关切视角解读十八大,需要我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在此番“战役”中努力探寻和学习。以下有几点体会。
直面国际关切
处于改革攻坚关键时期和转型十字路口的中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在报道好党和政府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如何平衡报道,用鲜活的内容和视角,回应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吸引海外受众的眼球,这是对外报道的一个武器。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贫富差距、人权问题、民主法治等话题,海内外高度关切。如何保持敏感,直面话题,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正面能量,不仅是十八大报道,也应为日常对外报道所努力求解。
不回避困难。我的稿件《中国执政党清醒认识发展路上的多重困难》中,通过采访官员及不同业界代表,坦诚剖析中共未来发展路上面临的多重困难和存在问题,触及干群关系、执政作风、贫富差距、组织建设、经济转型、创新能力等诸多敏感点,通过忧患意识呈现中共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求真务实形象。
不回避争议。将中国的发展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比较中西国家崛起之路的差别,客观表明“中国探索”的全球意义。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60多年来,中共孜孜不倦探求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大国的持续发展战略,在十八大期间为众多外媒所注意和报道。未来如何走?胡锦涛以“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来回应。我采写的《中国将继续探索世界历史上不同的崛起之路》,较为灵活、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未来中国如何继续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继续走“自觉、自主、自强的现代化、和平崛起之路”。
注重细节。《没有“两党激辩”的大会——十八大上的中共会风》的稿件,从美国总统竞选写起,将太平洋两岸几乎同时进行的领导人换届进行生动比较,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读者感受到没有“两党激辩”的中共十八大怎样吹起清新的民主、开放、透明之风,更深入地透视了执政60多年的中共,如何循序渐进地主动褪去“神秘色彩”。这篇稿件以细节回应外媒关切,以内部逐渐增强的多元开放因素表明,中共并非生存在“真空中”的执政党。
力戒“假大空”。稿件《中国网媒业者首次进入全国党代会 中共积极应对新媒体变革》,从第一位新媒体党代表写起,融入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网络问政”等丰富背景元素,深入展示了中共因应新技术革命,将网络“破坏力”转化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建设力”的积极转变;《短、实、新——十八大话语新风折射中共“改革创新精神”》则从报告文风、代表话风中,嗅到严肃党代会中的清新之风。从“假大空”走向“短实新”,读者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共在新时期不断训练自己、完善作风建设的自我革新。
亲切表达权威声音
党代会报道一向严肃、严谨、严格。不过,对外报道始终强调三个字:“讲故事”。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讲好有深意的故事,透视十八大背后传递的讯息?
我的第一个十八大采访对象是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代表。二月河的专访,如果扣不上“十八大”的主题,就容易平淡流俗。请教了新华社韩松老师之后,我进行了一次“穿越式”采访,让创作了“康雍乾”帝王系列小说的二月河,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政治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思考,由古至今,不变的“吏治”“民主”“文化”课题、融会贯通的治国理政方略,不仅切合了十八大议题,也启迪了当下。稿件在众多代表访谈稿中独树一帜。
河南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代表,在被无数光环照耀的代表群体中看起来极不显眼,甚至卑微。但我因为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而选择了他,也花了最多时间与他交流。这是一次很艰难的采访,76岁的他只会方言,甚至需要翻译;而我对育种领域的专业术语也并不通。在克服了种种采访障碍之后,我被老人家五十年如一日致力中国粮食安全与育种研究的故事感动。亦得知这位看起来平凡朴素的老农民,一年半间被温总理接见5次,为民族“口粮”福祉付出毕生心力。稿件《十年之后,谁来种田?——中国农业专家全力求解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从老人的故事写起,结合了十八大报告、中外粮食生产安全现状、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农业生产危机问题、最新农业育种研究成果等,纵深感强、有针对性、可读性,也隐含了较大的科研价值。
在“美丽中国”被无数媒体进行解读之后,我通过四个生态故事串联起来的《那些正在中国上演的“美丽、永续”故事——来自十八大代表的讲述》,被《新华每日电讯》用近半个版面展示。生动、清新的故事,最直接地诠释了共产党如何尝试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态理念来调理国家和民族生态肌理,指出这是当代后世万民之福,更是福泽后世子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切口、大主题”是这些稿件的共同特点,它们做到了“权威声音”的“亲切表达”,以事实说话,有人文色彩,无宣传味道;讲好故事,兼具新闻性,符合海外关注视角。这些都是对外报道的题中之义。
独家发声 增强落地率
“钓鱼岛争端”、“空间安全”等“敏感话题”,一旦有所突破,落地必好,而落地率对于通讯社来说十分重要。如何在严谨的十八大报告中,在“硬新闻”方面有所突破?
采访在重要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代表,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当下热点话题结合。我选择的是中国雷达专家吴曼青。引导他谈“魂芯一号”的最新应用,如何在雷达技术方面实现重大跨越,打破西方垄断,有效守护中国的“太空安全”。而中国雷达如何应对“非传统领域”威胁,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将发挥怎样的角色作用等内容,也引起众多海外媒体关注。
采访军队重量级代表,表领土争端这一热点问题的“坚定决心”,一语中的,信息含量极高。由于十八大军队代表大多三缄其口,最后我只得定位了几位上将,他们反而没有顾虑,愿意表态。针对中日钓鱼岛争端,采访武警司令员王建平上将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坚定发出“寸土不丢”的声音。针对胡锦涛提出的“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样化军事任务”,空军司令员马晓天指出“未来中国军队将更加注重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模式”。这篇不长的稿件也是被海外华文媒体转载较多的一篇。
采访权威人士,发出独家声音。“海洋强国”首次现身十八大报告,引发热议。我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独家解读报告首提“海洋强国”的战略意义,并对海洋局未来战略作出部署。《国家海洋局局长: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仅对内就被130余家媒体采用。而采访泉州市委书记谈泉州将建成第三个国家级金改区的小消息稿,因为权威准确,回应关切,也被两百余家网络媒体采用。
直面国际关切
处于改革攻坚关键时期和转型十字路口的中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在报道好党和政府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如何平衡报道,用鲜活的内容和视角,回应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吸引海外受众的眼球,这是对外报道的一个武器。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贫富差距、人权问题、民主法治等话题,海内外高度关切。如何保持敏感,直面话题,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正面能量,不仅是十八大报道,也应为日常对外报道所努力求解。
不回避困难。我的稿件《中国执政党清醒认识发展路上的多重困难》中,通过采访官员及不同业界代表,坦诚剖析中共未来发展路上面临的多重困难和存在问题,触及干群关系、执政作风、贫富差距、组织建设、经济转型、创新能力等诸多敏感点,通过忧患意识呈现中共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求真务实形象。
不回避争议。将中国的发展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比较中西国家崛起之路的差别,客观表明“中国探索”的全球意义。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60多年来,中共孜孜不倦探求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大国的持续发展战略,在十八大期间为众多外媒所注意和报道。未来如何走?胡锦涛以“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来回应。我采写的《中国将继续探索世界历史上不同的崛起之路》,较为灵活、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未来中国如何继续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继续走“自觉、自主、自强的现代化、和平崛起之路”。
注重细节。《没有“两党激辩”的大会——十八大上的中共会风》的稿件,从美国总统竞选写起,将太平洋两岸几乎同时进行的领导人换届进行生动比较,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读者感受到没有“两党激辩”的中共十八大怎样吹起清新的民主、开放、透明之风,更深入地透视了执政60多年的中共,如何循序渐进地主动褪去“神秘色彩”。这篇稿件以细节回应外媒关切,以内部逐渐增强的多元开放因素表明,中共并非生存在“真空中”的执政党。
力戒“假大空”。稿件《中国网媒业者首次进入全国党代会 中共积极应对新媒体变革》,从第一位新媒体党代表写起,融入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网络问政”等丰富背景元素,深入展示了中共因应新技术革命,将网络“破坏力”转化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建设力”的积极转变;《短、实、新——十八大话语新风折射中共“改革创新精神”》则从报告文风、代表话风中,嗅到严肃党代会中的清新之风。从“假大空”走向“短实新”,读者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共在新时期不断训练自己、完善作风建设的自我革新。
亲切表达权威声音
党代会报道一向严肃、严谨、严格。不过,对外报道始终强调三个字:“讲故事”。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讲好有深意的故事,透视十八大背后传递的讯息?
我的第一个十八大采访对象是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代表。二月河的专访,如果扣不上“十八大”的主题,就容易平淡流俗。请教了新华社韩松老师之后,我进行了一次“穿越式”采访,让创作了“康雍乾”帝王系列小说的二月河,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政治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思考,由古至今,不变的“吏治”“民主”“文化”课题、融会贯通的治国理政方略,不仅切合了十八大议题,也启迪了当下。稿件在众多代表访谈稿中独树一帜。
河南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代表,在被无数光环照耀的代表群体中看起来极不显眼,甚至卑微。但我因为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而选择了他,也花了最多时间与他交流。这是一次很艰难的采访,76岁的他只会方言,甚至需要翻译;而我对育种领域的专业术语也并不通。在克服了种种采访障碍之后,我被老人家五十年如一日致力中国粮食安全与育种研究的故事感动。亦得知这位看起来平凡朴素的老农民,一年半间被温总理接见5次,为民族“口粮”福祉付出毕生心力。稿件《十年之后,谁来种田?——中国农业专家全力求解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从老人的故事写起,结合了十八大报告、中外粮食生产安全现状、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农业生产危机问题、最新农业育种研究成果等,纵深感强、有针对性、可读性,也隐含了较大的科研价值。
在“美丽中国”被无数媒体进行解读之后,我通过四个生态故事串联起来的《那些正在中国上演的“美丽、永续”故事——来自十八大代表的讲述》,被《新华每日电讯》用近半个版面展示。生动、清新的故事,最直接地诠释了共产党如何尝试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态理念来调理国家和民族生态肌理,指出这是当代后世万民之福,更是福泽后世子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切口、大主题”是这些稿件的共同特点,它们做到了“权威声音”的“亲切表达”,以事实说话,有人文色彩,无宣传味道;讲好故事,兼具新闻性,符合海外关注视角。这些都是对外报道的题中之义。
独家发声 增强落地率
“钓鱼岛争端”、“空间安全”等“敏感话题”,一旦有所突破,落地必好,而落地率对于通讯社来说十分重要。如何在严谨的十八大报告中,在“硬新闻”方面有所突破?
采访在重要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代表,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当下热点话题结合。我选择的是中国雷达专家吴曼青。引导他谈“魂芯一号”的最新应用,如何在雷达技术方面实现重大跨越,打破西方垄断,有效守护中国的“太空安全”。而中国雷达如何应对“非传统领域”威胁,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将发挥怎样的角色作用等内容,也引起众多海外媒体关注。
采访军队重量级代表,表领土争端这一热点问题的“坚定决心”,一语中的,信息含量极高。由于十八大军队代表大多三缄其口,最后我只得定位了几位上将,他们反而没有顾虑,愿意表态。针对中日钓鱼岛争端,采访武警司令员王建平上将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坚定发出“寸土不丢”的声音。针对胡锦涛提出的“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样化军事任务”,空军司令员马晓天指出“未来中国军队将更加注重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模式”。这篇不长的稿件也是被海外华文媒体转载较多的一篇。
采访权威人士,发出独家声音。“海洋强国”首次现身十八大报告,引发热议。我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独家解读报告首提“海洋强国”的战略意义,并对海洋局未来战略作出部署。《国家海洋局局长: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仅对内就被130余家媒体采用。而采访泉州市委书记谈泉州将建成第三个国家级金改区的小消息稿,因为权威准确,回应关切,也被两百余家网络媒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