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是一篇经典美文,也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教材历经多次修订,仍然保留在课本当中,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反复细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抛开精巧匀称的结构不提,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美,就像一串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你细心检视,每一颗都闪烁着熠熠光华,让你不忍舍弃。
如何将这些美好的珍珠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又不至于零散琐碎,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进行语言揣摩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画出你认为文中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体会精彩在何处,做好批注。”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去研读,去发现,去深入品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接下来的班级交流,学生发言很积极:“我发现这句话写得很好,它……”初一年级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教师必须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赏析语言的方式。因此,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醒、纠正,传递给他们赏析语言的三个要点——修辞手法、表现内容、抒发情感。引导学生规范地赏析语言之余,关注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评价与点拨,让学生跟随我一同去发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让教学过程处处闪现火花。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小节我把重点放在内容把握上。这一段围绕“一切”二字,从山、水、太阳入手,拟人化的描写,描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全景,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为下文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进行了铺垫和蓄势。
“春草图”一节,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之余,我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偷偷”和“钻”写出了小草怎样的情态?(悄然萌发和破土而出以及小草嫩芽出土的形状)“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要放在句子末尾?(采用倒装句式,重点突出小草的特点,流露喜爱之情)这一句和后面对漫山遍野的草的描写其实是一个从近到远的顺序,从人们在草地上的各种活动你发现了什么?(人们很快乐)草呢?跟草有关系吗?这可是“春草图”啊!冬天稀稀疏疏的草地你会打滚吗?沾了一身泥会被骂的。原来,这里写人们的活动其实是在侧面烘托出草的茂盛与生命力蓬勃。
“春花图”一节气氛热烈欢快,学生都能找出几个重点句子的修辞手法,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处容易忽略的地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花怎么跑出蜜蜂蝴蝶来?因为蜜蜂蝴蝶闻香采蜜来,所以这里又是在侧面烘托花的芳香。“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怎么会眨眼睛呢?春天野花散落草丛,草长得茂密,野花隐藏其中,风一吹,草摇晃野花就露出来了。这就叫“风吹草低花闪烁”啊!这一假借古诗的说法,让孩子们乐不可支。此外这一节写景的顺序也很值得我们注意,从高到低,由虚到实,动静结合,都为我们写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春风图”除了品味“卖弄”一词的贬词褒用之外,重在梳理作者写景调动各个感觉器官来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朗读的时候,学生把“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读成了“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这个细节我没有放过,而是顺势而问:“能不能就换成大家都熟悉常用的‘湿润’呢?”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湿润”仅仅突出“湿”,而后者突出了“润”,(让你想到哪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强调春天到来空气清新潮湿滋润万物的特点,用得十分精准。而“酝酿”则是强调春风气味芬芳,让人沉醉。为什么要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怎么抚摸你的?做一个动作,孩子们明白了,这里是想突出春风轻柔的特点。
“春雨图”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个排比比喻句,但是我深入发问:“想一想,这三个比喻体现出春雨怎样的特点呢?”学生有点慌乱,没有细想过。于是,我用“多如牛毛”引导他们知道了雨的细密,“细丝”则突出雨的绵长,那么“花针”呢?有学生说“尖锐”,其实应该是突出雨的闪亮。春天的雨是不是这样的呢?还不能放过“密密地斜织着”一句,它是不是和前文这三个比喻相呼应的呢?“密密”呼应“牛毛”,“斜织”则呼应了“花针”和“细丝”,朱自清的语言多么精致啊!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得好,因为它通过写树叶和小草来侧面烘托出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仅如此,我提出“逼”字用得很奇怪,“逼”,逼迫,紧逼,似乎有一种压迫感啊,作者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不美的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是刻画出草青葱耀眼富有生机,你想不看都不行!其实还有“薄烟”的比喻和“笼”字的精巧没有来得及品味。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语言的揣摩。通过主问题一线贯穿,我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美和精彩与学生分享,学生的回答又处处给我以启迪和欢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一定要深入研究文本。如果每节课让学生有一两个全新的发现,天长日久学生势必会有提升,也会由衷地爱上语文。
如何将这些美好的珍珠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又不至于零散琐碎,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进行语言揣摩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画出你认为文中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体会精彩在何处,做好批注。”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去研读,去发现,去深入品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接下来的班级交流,学生发言很积极:“我发现这句话写得很好,它……”初一年级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教师必须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赏析语言的方式。因此,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醒、纠正,传递给他们赏析语言的三个要点——修辞手法、表现内容、抒发情感。引导学生规范地赏析语言之余,关注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评价与点拨,让学生跟随我一同去发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让教学过程处处闪现火花。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小节我把重点放在内容把握上。这一段围绕“一切”二字,从山、水、太阳入手,拟人化的描写,描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全景,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为下文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进行了铺垫和蓄势。
“春草图”一节,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之余,我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偷偷”和“钻”写出了小草怎样的情态?(悄然萌发和破土而出以及小草嫩芽出土的形状)“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要放在句子末尾?(采用倒装句式,重点突出小草的特点,流露喜爱之情)这一句和后面对漫山遍野的草的描写其实是一个从近到远的顺序,从人们在草地上的各种活动你发现了什么?(人们很快乐)草呢?跟草有关系吗?这可是“春草图”啊!冬天稀稀疏疏的草地你会打滚吗?沾了一身泥会被骂的。原来,这里写人们的活动其实是在侧面烘托出草的茂盛与生命力蓬勃。
“春花图”一节气氛热烈欢快,学生都能找出几个重点句子的修辞手法,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处容易忽略的地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花怎么跑出蜜蜂蝴蝶来?因为蜜蜂蝴蝶闻香采蜜来,所以这里又是在侧面烘托花的芳香。“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怎么会眨眼睛呢?春天野花散落草丛,草长得茂密,野花隐藏其中,风一吹,草摇晃野花就露出来了。这就叫“风吹草低花闪烁”啊!这一假借古诗的说法,让孩子们乐不可支。此外这一节写景的顺序也很值得我们注意,从高到低,由虚到实,动静结合,都为我们写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春风图”除了品味“卖弄”一词的贬词褒用之外,重在梳理作者写景调动各个感觉器官来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朗读的时候,学生把“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读成了“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这个细节我没有放过,而是顺势而问:“能不能就换成大家都熟悉常用的‘湿润’呢?”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湿润”仅仅突出“湿”,而后者突出了“润”,(让你想到哪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强调春天到来空气清新潮湿滋润万物的特点,用得十分精准。而“酝酿”则是强调春风气味芬芳,让人沉醉。为什么要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怎么抚摸你的?做一个动作,孩子们明白了,这里是想突出春风轻柔的特点。
“春雨图”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个排比比喻句,但是我深入发问:“想一想,这三个比喻体现出春雨怎样的特点呢?”学生有点慌乱,没有细想过。于是,我用“多如牛毛”引导他们知道了雨的细密,“细丝”则突出雨的绵长,那么“花针”呢?有学生说“尖锐”,其实应该是突出雨的闪亮。春天的雨是不是这样的呢?还不能放过“密密地斜织着”一句,它是不是和前文这三个比喻相呼应的呢?“密密”呼应“牛毛”,“斜织”则呼应了“花针”和“细丝”,朱自清的语言多么精致啊!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得好,因为它通过写树叶和小草来侧面烘托出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仅如此,我提出“逼”字用得很奇怪,“逼”,逼迫,紧逼,似乎有一种压迫感啊,作者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不美的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是刻画出草青葱耀眼富有生机,你想不看都不行!其实还有“薄烟”的比喻和“笼”字的精巧没有来得及品味。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语言的揣摩。通过主问题一线贯穿,我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美和精彩与学生分享,学生的回答又处处给我以启迪和欢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一定要深入研究文本。如果每节课让学生有一两个全新的发现,天长日久学生势必会有提升,也会由衷地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