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阐述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塑造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 新型农民 跟踪指导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48-01
在卡西尔的哲学名著《人论》中,他说“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认为人创造了各种符号,而这些符号经过人类思维的系统化整理形成文化,同样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也同时塑造了人。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在近代的工业时代与当今的信息时代当中,科学技术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新世纪,在党和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塑造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来引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由科学和技术两部分构成的,科学是“知识”的综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技能”的综合,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技能,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来在探索世界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为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也就是说人既是探索科学技术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用科学技术的主力,人类自身可以凭借科学技术促进人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2 科学技术塑造新型农民的措施
新型农民“拥有真正的主体性,即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它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这也是与传统农民的本质区别,其根本的要求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塑造新型农民,其本质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进而才能够切实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对新农村的再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育。
2.1 建立健全培育新型农民的资金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及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向新型农民转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国家与地方共同负担的培养投入机制,并从正常的事业性财政中列出专项支出,与其财政收入进行挂钩,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培养投入增长机制,从根本上来确保该培养体制的运行。
2.2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对于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民,应结合其自身特长,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得培训人员的选择、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后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有相关人员专职负责,提高服务水平。各培训机构还应加强与当地的用工单位和工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其学员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并进行全面的跟踪式管理,实现从培训到帮助就业的一条龙式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使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工能够“走出去、走得好”。
2.3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健全农业科普制度
对于自愿在家务农的农民,首先,应结合当地人文条件建立起若干套文化设施,例如图书馆、读书室、网络信息室等,结合其特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实行有特色的文化普及与科技服务;其次,结合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系统的科普机构与科普制度,定期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普及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从科技培训、实习指导和全程服务三个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科普制度,加强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留守于土地的农民能够“留得住、留得好”。
3 科学技术塑造新型农民中的问题
在利用科学技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重注意以下问题的解决:
3.1 不应只注重技术的传递,更应注重农民对技术的掌握
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时,应分清主次,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应站在与农民实际的接受水平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地结合当地农民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更多地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来确定科技培训的内容,进而使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真正地为民所用、使民受益,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
3.2 不应只注重技术培养过程,更应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在开展塑造新型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建立起一个连贯性的培训与指导机制。除了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农民易学、易就业的培训科目之外,还应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学以致用才能彰显培训的意义。因此应加大力度进行就业介绍与指导服务,在农民群众与用工单位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并对农民的就业过程进行全称跟踪指导与服务,这样才能够保障其学成能就业、就好业。同时,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也应避免形似学校教学“一言堂”的形式,结合生产实际来指导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着眼于未来,大力倡导农民自主创业
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在注重科技知识和就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民群众的投资意识,以现代化的就业理念武装农民群众的大脑,让农民群众从自身寻求农村经济的出路,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适当扶持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农民科技示范项目,以良好的示范效应带领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步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本文就利用科学技术来塑造新型农民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探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三农”问题异常突出,而农民问题更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新型农民的塑造,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2][3] 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225.
[4] 张诗亚.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序)[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 史可富,王晓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成人教育的应对.继续教育研究,[J],2007:4.
关键词:科学技术 新型农民 跟踪指导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48-01
在卡西尔的哲学名著《人论》中,他说“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认为人创造了各种符号,而这些符号经过人类思维的系统化整理形成文化,同样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也同时塑造了人。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在近代的工业时代与当今的信息时代当中,科学技术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新世纪,在党和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塑造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来引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由科学和技术两部分构成的,科学是“知识”的综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技能”的综合,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技能,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来在探索世界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为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也就是说人既是探索科学技术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用科学技术的主力,人类自身可以凭借科学技术促进人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2 科学技术塑造新型农民的措施
新型农民“拥有真正的主体性,即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它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这也是与传统农民的本质区别,其根本的要求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塑造新型农民,其本质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进而才能够切实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对新农村的再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育。
2.1 建立健全培育新型农民的资金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及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向新型农民转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国家与地方共同负担的培养投入机制,并从正常的事业性财政中列出专项支出,与其财政收入进行挂钩,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培养投入增长机制,从根本上来确保该培养体制的运行。
2.2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对于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民,应结合其自身特长,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得培训人员的选择、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后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有相关人员专职负责,提高服务水平。各培训机构还应加强与当地的用工单位和工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其学员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并进行全面的跟踪式管理,实现从培训到帮助就业的一条龙式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使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工能够“走出去、走得好”。
2.3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健全农业科普制度
对于自愿在家务农的农民,首先,应结合当地人文条件建立起若干套文化设施,例如图书馆、读书室、网络信息室等,结合其特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实行有特色的文化普及与科技服务;其次,结合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系统的科普机构与科普制度,定期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普及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从科技培训、实习指导和全程服务三个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科普制度,加强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留守于土地的农民能够“留得住、留得好”。
3 科学技术塑造新型农民中的问题
在利用科学技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重注意以下问题的解决:
3.1 不应只注重技术的传递,更应注重农民对技术的掌握
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时,应分清主次,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应站在与农民实际的接受水平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地结合当地农民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更多地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来确定科技培训的内容,进而使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真正地为民所用、使民受益,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
3.2 不应只注重技术培养过程,更应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在开展塑造新型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建立起一个连贯性的培训与指导机制。除了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农民易学、易就业的培训科目之外,还应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学以致用才能彰显培训的意义。因此应加大力度进行就业介绍与指导服务,在农民群众与用工单位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并对农民的就业过程进行全称跟踪指导与服务,这样才能够保障其学成能就业、就好业。同时,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也应避免形似学校教学“一言堂”的形式,结合生产实际来指导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着眼于未来,大力倡导农民自主创业
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在注重科技知识和就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民群众的投资意识,以现代化的就业理念武装农民群众的大脑,让农民群众从自身寻求农村经济的出路,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适当扶持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农民科技示范项目,以良好的示范效应带领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步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本文就利用科学技术来塑造新型农民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探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三农”问题异常突出,而农民问题更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新型农民的塑造,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2][3] 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6,225.
[4] 张诗亚.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序)[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 史可富,王晓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成人教育的应对.继续教育研究,[J],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