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精神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由数学知识反映、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数感”,更好地应用于学生一生的生活、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数感;培养;体会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的主线。所谓“数感”,实际上就是我们推崇和经常提到的数学素养。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于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等。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某种意义上就是指有较强的“数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
一、 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思维过程就是科学家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璞归真,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产生很好的“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贴近生活,构设背景,发展已知,探求矛盾恰恰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去感觉数学的能力的根本所在。
二、 体现数学的应用天地,展示数学的靓丽风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哪里有‘形’,哪里有‘数’,哪里就有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一幅画、一幕舞台的设计,都有它的中心,这个中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使学生对数学“有所感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而我国应用意识失落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让学生在符号的海洋里做波浪运动。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仍然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维体操”的功能,不管实际应用,恐怕要落后时代,误人子弟。
三、 寻求概念的生活原型,还数学的本来面目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中学数学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千锤百炼的精华和基础,其中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数学概念源于实践,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可以说,任何一个概念,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有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不易从实例中归纳抽象出来,但在给出概念之后,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样就能使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的“人人有份”和“问题解决”,正是基于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概念的原型,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亲切、有趣,更重要的是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理解怎样去数学地认识生活、认识事物,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飞跃,从而对数学的感觉越来越亲切。
四、 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由数学知识反映、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从而产生对“数的感觉”,更好地应用于一生的生活、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
在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渗透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之中的,根植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渗透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思路探索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具合理性、条理性、敏捷性,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的感觉”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归根结底,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人数极少的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而是为了使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能用数学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乐清市虹桥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数感;培养;体会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教学的主线。所谓“数感”,实际上就是我们推崇和经常提到的数学素养。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于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等。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某种意义上就是指有较强的“数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
一、 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思维过程就是科学家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璞归真,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产生很好的“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贴近生活,构设背景,发展已知,探求矛盾恰恰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去感觉数学的能力的根本所在。
二、 体现数学的应用天地,展示数学的靓丽风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哪里有‘形’,哪里有‘数’,哪里就有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一幅画、一幕舞台的设计,都有它的中心,这个中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使学生对数学“有所感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而我国应用意识失落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让学生在符号的海洋里做波浪运动。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仍然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维体操”的功能,不管实际应用,恐怕要落后时代,误人子弟。
三、 寻求概念的生活原型,还数学的本来面目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中学数学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千锤百炼的精华和基础,其中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数学概念源于实践,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可以说,任何一个概念,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有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不易从实例中归纳抽象出来,但在给出概念之后,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样就能使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的“人人有份”和“问题解决”,正是基于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概念的原型,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亲切、有趣,更重要的是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理解怎样去数学地认识生活、认识事物,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飞跃,从而对数学的感觉越来越亲切。
四、 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由数学知识反映、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从而产生对“数的感觉”,更好地应用于一生的生活、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
在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渗透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之中的,根植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渗透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思路探索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具合理性、条理性、敏捷性,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的感觉”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归根结底,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人数极少的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而是为了使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能用数学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乐清市虹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