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诺族与布朗族同为人口较少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引起各方专家、学者关注。此次我们深入基诺山和布朗山对基诺族和布朗族教育、教育特色进行调查,是以通过教育、教育特色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特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座谈为辅的方法,获取田野材料基础上,经整理分析,正视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从不同层次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发挥特色教育为解决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危机的矛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 基诺族 布朗族 教育特色 调查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ethnic education——Survey JiNuoZu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Ma Xianglin
(Collage of Teacher Educ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Ynnan Kunming 650214,China)
【Abstract】JiNuoZu with the blang nationality to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their national culture has aroused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tion. The us deeply JiNuoShan and brown hill JiNuoZu and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is through education,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sis, research,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We adop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discussion is complementary,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material field.
【Key words】the national culture JiNuoZu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features survey
1.传统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1.1 基诺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基诺族是我国最后认定的少数民族,即第56个民族。人口为23143人,基诺族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勐养乡、勐旺乡、橄榄坝乡和勐腊县的勐仑乡、向明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基诺族人口聚居于景洪市的基诺乡。基诺"是民族自称,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他们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基诺族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还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等。他们习惯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瓜豆等为辅,喜好饮酒,也喜爱喝茶。基诺族民居为干栏式木结构房屋。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他们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恋爱自由,家庭稳定。他们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绣上精美的图案,显现出民族特色。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传统舞蹈有大鼓舞和儿童舞等。劳动生活教育要求男孩从跟随着父母手拿砍刀上山砍柴,下河摸鱼虾到手拿藤蔑弹弓、背着小筒帕,挎上砍刀,带上盐巴、火柴,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学习和实践在野外生存的实际能力。基诺族生活习俗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并不平坦,需要吃苦,这是传统的美德教育方式。
1.2 布朗族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布朗族称为,古之有变。如"朴子蛮""濮满""蒲人""苞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称为布朗族。人口为119639,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没有本族文字。布朗山是唯一的布朗族乡。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喜欢腌制酸味食品的腌菜等,十分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过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大部分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崇拜祖先。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婚姻实施氏族外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和婚姻都比较稳定。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助兴。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民歌也十分丰富。布朗族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广泛。长辈多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因时随事教育孩子,从小锻炼孩子经历风吹雨打。以劳动教育、生活教育、意志教育、团结互助教育为主要内容,男孩7-8岁就要进寺庙学习。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力地保持了布朗族的传统文化。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教育特色的调查是主题,基诺族、布朗族当然是调查的主要对象。基诺山以及布朗山都是这些民族聚居集中的区域,自然民族文化习俗较明显,民族特点突出,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活动、教育等自然显露,是我们进行调查的理想之地。
2.基诺族布朗族民族文化特色及教育特色之现状
此次对基诺山和布朗山的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及座谈为辅。不仅到学校进课堂,而且进寨子入家访。我们设计的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为指导语,目的是让被试真实填写调查内容而无需顾虑;第二为填写人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确认被试的民族、性别、村寨、年级等;第三为问题部分亦或说是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此部分分为两类:一是适合性选择题,设置了11小题,二是感受性选择题有19小题,第20小题是自主回答题。
2.1 基诺族文化特色及教育特色现状。
2.1.1 民族文化特色:孩子喜欢本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占到92.86%,家长占91.3%;家长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传说的比率,是73.9%,老师有77%,学生喜欢听的占84%;86%的学生喜欢跟父母做农活且做得好,82.6%的家长赞同,83.6%的教师认同;"喜欢自己家庭气氛吗"学生选择"喜欢"的占88.3%,家长达到100%,教师仅有52.3%;"村寨环境",基诺族学生喜欢率有87.3%,家长喜欢率为95.7%,教师为52.3%;学生们喜欢自己民族的语言,为87.2%,家长有100%,教师赞同率59%;91%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民族节日,家长喜欢孩子参加率95.7%,教师为78%;"你觉得你是民族生好吗?"做出肯定选择的基诺族学生有87.5%;91.3%的家长很在意自己民族文化风俗,95.4%的学生赞同,70.2%的教师在意;8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更担心民族文化的消失,88.3%的家长担心,67%的教师担忧。
基诺族学生喜欢家里人讲故事传说要多于老师,基诺族火把节、新米节、特懋克节,学生们唱歌跳舞,成人礼时接受郑重教育。基诺族、崇尚尊老,学生们受其传统教育,尊敬老师,他们爱护动物,喜欢跟长辈上山,感受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学生们为自己是基诺族、感到高兴。有两个小学生说:"过特懋克节,我们都要穿基诺族衣服,爸爸要跳舞,妈妈还要唱歌。我们很高兴"。学生们觉得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很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但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更担心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消失。一位基诺族老者说:"我的孙子基诺语不会讲便罢,连听都不会"。
2.1.2 民族教育特色:孩子们都喜欢到校上课,各年级平均化后达到93.53%,家长们的选择更是让人惊喜达到95.7%;教师喜欢为他们上课占82.5%;学生喜欢老师讲普通话的各年级学生平均率为87.4%,家长平均为87%,教师高达97.7%;"家中谁的教育最起作用?"学生们选择父母辈的比例为73.97%,家长赞同率87%,教师认同率72.3%;学生喜欢学校风气的比率分别为88.3%,家长喜欢的比率达100%;"你自己喜欢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吗?"学生表示喜欢的有83.5%,教师们认为孩子们喜欢的有77.3%,家长认同率最高有91.3%。
学龄期的孩子们都喜欢去学校上学。一方面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体育锻炼条件;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学生们愿意接受;家长们也非常支持。使用民族语是对低年级和不太懂普通话的学生作为理解和转换使用的。基诺族学生们感觉在家,主要是爸爸、妈妈对他们进行教育,家长们也坦言,主要就是父母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父母亲上山、下田、做家务的示范作用,火塘边的教育,重大节日参与因势利导的解释传说是两个民族共同的教育特色。
2.2 布朗族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现状。
2.2.1 民族文化特色:94%的学生喜欢本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家长为87.3%;家长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传说的占100%,教师有75%,学生喜欢听得有83%;"你对长辈尊重吗?"选择"是"学生为93.4%,家长们选择"是"的为100%,教师为77.3%;95%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民族节日,家长达92.2%,教师为56.8%。;喜欢自己家庭气氛的学生为92%,家长为100%,教师有50%;跟父母做农活做得好的有88%,父母肯定占85%,教师有81.8%;94%的学生喜欢自己民族的语言,家长为97%,教师56.8%;86.6%的学生认为父母在意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家长为92.1%,教师有68.2%;家长有87%担心自己民族文化风俗消失,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担心占79%,教师有61.4%。
种茶、割胶、砍树都是劳动技能,布朗族在劳动中教育,火塘边说教。几个四年级的学生跟我们说他们很愿意跟父母学习种茶、采茶、炒茶,做饭。学生们喜欢自己家庭的气氛,家长更为喜欢。喜欢学校的风气,他们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到孩子们由于知识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对老师尊敬有加。学生们觉得寨子里,说话最有威信的是村长,而不是寨子里的长老。多数家长也有如此看法,老师们却认为是宗教人士。
2.2.2 民族教育特色:学生喜欢去学校上课占94.2%,家长达100%,教师79.5%;教师喜欢用普通话讲课占97.7%,学生也高达90%;喜欢跟老师学习的学生占85%;79%的学生觉得父母的教育最起作用,家长赞同率为87%,70.5%的教师认同;87%的学生喜欢学校风气,90%的家长喜欢,教师为65.9% ;82%的学生喜欢自民族的文化风俗,87%的家长喜欢,77.3%的老师喜欢。 访谈中,有孩子的妈妈、爸爸,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把孩子上学当做一件大事。在布朗山勐昂寨几位家中建盖了和正在建盖新房的家长跟我们表露"我们就是没文化,我们民族落后,必须让孩子上学、学知识、学文化。"老师们也喜欢教这些尊长、诚实的孩子们。在使用普通话教学方面,孩子们喜欢,家长们赞同。一个布朗族中学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我们能讲汉语,能写汉字,上课老师用汉语讲课,我们非常喜欢。回到家里跟家里人讲民族语,说我们听到的事情,他们很高兴,还表扬我们学到了知识。现在,学校课间发营养餐,中餐、晚餐也是学校提供,每顿都有肉,我们很高兴。以后上高中还有优惠条件。"
2.3 两个民族的回答。
调查问卷最后问答题,学生、家长、老师都表示喜欢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并陈述各自的理由。我们归纳了两个民族的共同看法。
从学生角度来看:(1)一个民族是很特别的,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2)有自己的传说,有自己的节日;(3)我们的民族唱歌、跳舞很活泼;(4)我们的民族文化容易学;(5)我们不想56个民族变成55个。
从家长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1)我们的民族有自己的性格、气质;(2)我们的饮食天然、独特,我们的房子也很好住;(3)我们的民族语言非常重要;(4)我们有自己的节日、文化活动、敬老方式;(5)我们希望保持我们的文化,担心文化失传,但希望孩子们比我们强,比我们好,要让孩子去上学。
从教师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有:(1)孩子们喜欢自己民族文化习俗是家庭、村寨等生存环境的影响;(2)民族文化习俗贴近生活,影响孩子未来发展;(3)学校教育、各种现代媒体的普遍使用,加速了民族语言及文化的淡化,需要专门教;(4)宗教信仰使得家长们觉得有责任让孩子们入寺庙念经,相应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意识;(5)孩子们喜欢到学校上学,也喜欢本民族的文化。
3.传统教育特色与现代教育对民族文化特色呈现的危机
调查前我们查找了不少文献资料,讨论双语教学,论述民族教育,赞赏民族文化,褒扬教育特色。然而真正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学校教育凤毛麟角。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与他民族的界限亮点,民族教育特色则是区别于他民族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大民族由于自身的优势,其文化、特色不仅容易保留,而且还可以影响甚或同化他民族。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处在"大杂局、小聚居"的现实环境中,与相邻民族长期交往、生活、劳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发生变化,趋势是被同化。
3.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基诺族与布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小兄弟。由于气候、地域、山势等自然环境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习俗,成就了各自的特色。在调查中发现,基诺族、布朗族的家庭教育继续沿袭着民族传统方式。它直接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其教育是指向族内的。学校教育是国家文化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官方机构,其教育是指向族外的。因而学校教育与民族教育在内容上很少有交集,而且学校教育主流文化已经使受教育者远离民族的、社区的文化,是从更大的国家社会空间寻求认同与生存的作用。基诺族、布朗族的孩子喜欢本民族文化,但主要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内容。民族的传统的家庭的教育早已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内容式微。
民族文化并没有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因而就得不到制度化的资本,也就无法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当受教育者面临文化抉择时,多半会选择文化资本更高的强势文化。我们的调查证实了以上的分析。
3.2 家庭教育与信息时代。
社会发展不是匀速运动,信息化从全方位贯穿式地改变了整个社会。中信部2012年12月披露我国手机用户高达11亿,还不包括2.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人数5亿。"据慧聪家电网的统计:2011年中国家庭彩电的百万户拥有量为130.1万台。家家有电视,人人有电话,半数人能上网的真正的信息时代已经成为现实,对于人口较少的民族来说,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会发生较大变化。
基诺族、布朗族会讲汉语的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家长中除年纪较大的老太太,几乎都能听会讲。这一成果不能完全归功于学校教育,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体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前由于地域、交通、自然山脉、河流的阻隔,信息的沟通是十分有限的,造成了边远、相对隔绝的民族地域保持原有文化特征突出而完整;传播媒体有限,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有限,对民族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当然更加有限,改变民族文化并非易事。而今天的信息时代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面对面的交流,从被动不情愿的接纳到主动接受,无论是哪种方式信息的获得与交流打达到前所未有。我们深入村寨调查时注意到家家都有电视,男性家长基本都有手机,不少学生也带着手机,有些家庭还买了电脑安装了互联网。现代媒体的使用要求使用者主动学习操作方法,了解媒体语言。其结果,越来越多的外界信息进入他们熟悉的"世界",使他们的生活便捷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媒体,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村寨不可能保持一块净土。本民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都会相对弱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愈高,危机就愈严峻。尽管家长、教师、学生们都希望保留并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4.结果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结合基诺族与布朗族的比较我们从三个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建议:
4.1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评价选拔阶段,加大民族地区正规教育中民族教育的砝码,赋予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决策权利,从制度层面给予必要的认可,使学校教育成为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各民族相互尊重,发扬和传承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我们多民族特色不断传承下去。 4.2 从中观的地方政府来看:办好教育,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办出民族地区的教育特色。由于教育资源分享和利用的差异,各地区与大都市相比是难于夺得头筹的,要办出特色,就必须从民族特色入手。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学校、文化部门打民族品牌,树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以其独有和不可复制性"非我莫属",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舍我其谁",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当好改革的"二传手"。
4.3 从微观的学校、家庭着手:①学校教育根据所在民族地区及民族特色,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没有文字,造成一定困难。要上好民族文化课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并非易事,甚至比已经形成的教学科目难得多;②民族文化课也要有相应的考评机制,要区别与一般文化常识;③提倡基诺族建设"乡村文化宫"的创意做法,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外活动来学习民族文化技能、民族文化传统,成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育课;④组织孩子们参加民族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民族气氛,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信心,产生自豪感,热爱自己的民族,热心于民族文化的传承;⑤父母在家庭中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教育,就能够突出特色教育。
4.4 需要特别强调的几点:①基诺族推出建设"乡村民族文化宫",全校师生共同做民族广播体操都是非常好的创意。至少有四大功能:首先,能够学习和认识民族文化中一些代表性技能;其次,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操作过程中,体验民族劳动及民族体育歌舞的民族特色,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再次,孩子们在学习必须的学科课程同时,按要求学习本民族的技能,加强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掌握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担负起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优秀传统的历史重任;最后,因为它不是博物馆,也不是"请勿触摸"的展览厅而是能够让广大学生学习、实做的民族学校;是对未来的教育,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换言之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有了这样的教育特色我们的民族文化,优良的传统就能够传承及发展,不客气地说,能为解决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失传的矛盾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②呼吁家长们在担忧自己民族文化丢失的今天,不应只是被动等待,而应当担负起在家与孩子交流使用本族语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民族文化 基诺族 布朗族 教育特色 调查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ethnic education——Survey JiNuoZu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Ma Xianglin
(Collage of Teacher Educ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Ynnan Kunming 650214,China)
【Abstract】JiNuoZu with the blang nationality to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their national culture has aroused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tion. The us deeply JiNuoShan and brown hill JiNuoZu and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is through education,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sis, research,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We adop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discussion is complementary,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material field.
【Key words】the national culture JiNuoZu the blang nationality education features survey
1.传统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1.1 基诺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基诺族是我国最后认定的少数民族,即第56个民族。人口为23143人,基诺族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勐养乡、勐旺乡、橄榄坝乡和勐腊县的勐仑乡、向明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基诺族人口聚居于景洪市的基诺乡。基诺"是民族自称,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他们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基诺族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还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等。他们习惯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瓜豆等为辅,喜好饮酒,也喜爱喝茶。基诺族民居为干栏式木结构房屋。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他们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恋爱自由,家庭稳定。他们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绣上精美的图案,显现出民族特色。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传统舞蹈有大鼓舞和儿童舞等。劳动生活教育要求男孩从跟随着父母手拿砍刀上山砍柴,下河摸鱼虾到手拿藤蔑弹弓、背着小筒帕,挎上砍刀,带上盐巴、火柴,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学习和实践在野外生存的实际能力。基诺族生活习俗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并不平坦,需要吃苦,这是传统的美德教育方式。
1.2 布朗族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
布朗族称为,古之有变。如"朴子蛮""濮满""蒲人""苞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称为布朗族。人口为119639,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没有本族文字。布朗山是唯一的布朗族乡。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喜欢腌制酸味食品的腌菜等,十分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过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大部分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崇拜祖先。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婚姻实施氏族外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和婚姻都比较稳定。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助兴。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民歌也十分丰富。布朗族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广泛。长辈多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因时随事教育孩子,从小锻炼孩子经历风吹雨打。以劳动教育、生活教育、意志教育、团结互助教育为主要内容,男孩7-8岁就要进寺庙学习。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力地保持了布朗族的传统文化。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教育特色的调查是主题,基诺族、布朗族当然是调查的主要对象。基诺山以及布朗山都是这些民族聚居集中的区域,自然民族文化习俗较明显,民族特点突出,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活动、教育等自然显露,是我们进行调查的理想之地。
2.基诺族布朗族民族文化特色及教育特色之现状
此次对基诺山和布朗山的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及座谈为辅。不仅到学校进课堂,而且进寨子入家访。我们设计的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为指导语,目的是让被试真实填写调查内容而无需顾虑;第二为填写人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确认被试的民族、性别、村寨、年级等;第三为问题部分亦或说是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此部分分为两类:一是适合性选择题,设置了11小题,二是感受性选择题有19小题,第20小题是自主回答题。
2.1 基诺族文化特色及教育特色现状。
2.1.1 民族文化特色:孩子喜欢本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占到92.86%,家长占91.3%;家长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传说的比率,是73.9%,老师有77%,学生喜欢听的占84%;86%的学生喜欢跟父母做农活且做得好,82.6%的家长赞同,83.6%的教师认同;"喜欢自己家庭气氛吗"学生选择"喜欢"的占88.3%,家长达到100%,教师仅有52.3%;"村寨环境",基诺族学生喜欢率有87.3%,家长喜欢率为95.7%,教师为52.3%;学生们喜欢自己民族的语言,为87.2%,家长有100%,教师赞同率59%;91%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民族节日,家长喜欢孩子参加率95.7%,教师为78%;"你觉得你是民族生好吗?"做出肯定选择的基诺族学生有87.5%;91.3%的家长很在意自己民族文化风俗,95.4%的学生赞同,70.2%的教师在意;8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更担心民族文化的消失,88.3%的家长担心,67%的教师担忧。
基诺族学生喜欢家里人讲故事传说要多于老师,基诺族火把节、新米节、特懋克节,学生们唱歌跳舞,成人礼时接受郑重教育。基诺族、崇尚尊老,学生们受其传统教育,尊敬老师,他们爱护动物,喜欢跟长辈上山,感受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学生们为自己是基诺族、感到高兴。有两个小学生说:"过特懋克节,我们都要穿基诺族衣服,爸爸要跳舞,妈妈还要唱歌。我们很高兴"。学生们觉得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很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但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更担心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消失。一位基诺族老者说:"我的孙子基诺语不会讲便罢,连听都不会"。
2.1.2 民族教育特色:孩子们都喜欢到校上课,各年级平均化后达到93.53%,家长们的选择更是让人惊喜达到95.7%;教师喜欢为他们上课占82.5%;学生喜欢老师讲普通话的各年级学生平均率为87.4%,家长平均为87%,教师高达97.7%;"家中谁的教育最起作用?"学生们选择父母辈的比例为73.97%,家长赞同率87%,教师认同率72.3%;学生喜欢学校风气的比率分别为88.3%,家长喜欢的比率达100%;"你自己喜欢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吗?"学生表示喜欢的有83.5%,教师们认为孩子们喜欢的有77.3%,家长认同率最高有91.3%。
学龄期的孩子们都喜欢去学校上学。一方面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体育锻炼条件;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学生们愿意接受;家长们也非常支持。使用民族语是对低年级和不太懂普通话的学生作为理解和转换使用的。基诺族学生们感觉在家,主要是爸爸、妈妈对他们进行教育,家长们也坦言,主要就是父母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父母亲上山、下田、做家务的示范作用,火塘边的教育,重大节日参与因势利导的解释传说是两个民族共同的教育特色。
2.2 布朗族文化特色与教育特色现状。
2.2.1 民族文化特色:94%的学生喜欢本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家长为87.3%;家长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传说的占100%,教师有75%,学生喜欢听得有83%;"你对长辈尊重吗?"选择"是"学生为93.4%,家长们选择"是"的为100%,教师为77.3%;95%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民族节日,家长达92.2%,教师为56.8%。;喜欢自己家庭气氛的学生为92%,家长为100%,教师有50%;跟父母做农活做得好的有88%,父母肯定占85%,教师有81.8%;94%的学生喜欢自己民族的语言,家长为97%,教师56.8%;86.6%的学生认为父母在意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家长为92.1%,教师有68.2%;家长有87%担心自己民族文化风俗消失,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担心占79%,教师有61.4%。
种茶、割胶、砍树都是劳动技能,布朗族在劳动中教育,火塘边说教。几个四年级的学生跟我们说他们很愿意跟父母学习种茶、采茶、炒茶,做饭。学生们喜欢自己家庭的气氛,家长更为喜欢。喜欢学校的风气,他们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到孩子们由于知识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对老师尊敬有加。学生们觉得寨子里,说话最有威信的是村长,而不是寨子里的长老。多数家长也有如此看法,老师们却认为是宗教人士。
2.2.2 民族教育特色:学生喜欢去学校上课占94.2%,家长达100%,教师79.5%;教师喜欢用普通话讲课占97.7%,学生也高达90%;喜欢跟老师学习的学生占85%;79%的学生觉得父母的教育最起作用,家长赞同率为87%,70.5%的教师认同;87%的学生喜欢学校风气,90%的家长喜欢,教师为65.9% ;82%的学生喜欢自民族的文化风俗,87%的家长喜欢,77.3%的老师喜欢。 访谈中,有孩子的妈妈、爸爸,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把孩子上学当做一件大事。在布朗山勐昂寨几位家中建盖了和正在建盖新房的家长跟我们表露"我们就是没文化,我们民族落后,必须让孩子上学、学知识、学文化。"老师们也喜欢教这些尊长、诚实的孩子们。在使用普通话教学方面,孩子们喜欢,家长们赞同。一个布朗族中学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我们能讲汉语,能写汉字,上课老师用汉语讲课,我们非常喜欢。回到家里跟家里人讲民族语,说我们听到的事情,他们很高兴,还表扬我们学到了知识。现在,学校课间发营养餐,中餐、晚餐也是学校提供,每顿都有肉,我们很高兴。以后上高中还有优惠条件。"
2.3 两个民族的回答。
调查问卷最后问答题,学生、家长、老师都表示喜欢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并陈述各自的理由。我们归纳了两个民族的共同看法。
从学生角度来看:(1)一个民族是很特别的,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2)有自己的传说,有自己的节日;(3)我们的民族唱歌、跳舞很活泼;(4)我们的民族文化容易学;(5)我们不想56个民族变成55个。
从家长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1)我们的民族有自己的性格、气质;(2)我们的饮食天然、独特,我们的房子也很好住;(3)我们的民族语言非常重要;(4)我们有自己的节日、文化活动、敬老方式;(5)我们希望保持我们的文化,担心文化失传,但希望孩子们比我们强,比我们好,要让孩子去上学。
从教师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有:(1)孩子们喜欢自己民族文化习俗是家庭、村寨等生存环境的影响;(2)民族文化习俗贴近生活,影响孩子未来发展;(3)学校教育、各种现代媒体的普遍使用,加速了民族语言及文化的淡化,需要专门教;(4)宗教信仰使得家长们觉得有责任让孩子们入寺庙念经,相应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意识;(5)孩子们喜欢到学校上学,也喜欢本民族的文化。
3.传统教育特色与现代教育对民族文化特色呈现的危机
调查前我们查找了不少文献资料,讨论双语教学,论述民族教育,赞赏民族文化,褒扬教育特色。然而真正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学校教育凤毛麟角。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与他民族的界限亮点,民族教育特色则是区别于他民族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大民族由于自身的优势,其文化、特色不仅容易保留,而且还可以影响甚或同化他民族。而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处在"大杂局、小聚居"的现实环境中,与相邻民族长期交往、生活、劳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发生变化,趋势是被同化。
3.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基诺族与布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小兄弟。由于气候、地域、山势等自然环境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习俗,成就了各自的特色。在调查中发现,基诺族、布朗族的家庭教育继续沿袭着民族传统方式。它直接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其教育是指向族内的。学校教育是国家文化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官方机构,其教育是指向族外的。因而学校教育与民族教育在内容上很少有交集,而且学校教育主流文化已经使受教育者远离民族的、社区的文化,是从更大的国家社会空间寻求认同与生存的作用。基诺族、布朗族的孩子喜欢本民族文化,但主要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内容。民族的传统的家庭的教育早已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内容式微。
民族文化并没有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因而就得不到制度化的资本,也就无法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当受教育者面临文化抉择时,多半会选择文化资本更高的强势文化。我们的调查证实了以上的分析。
3.2 家庭教育与信息时代。
社会发展不是匀速运动,信息化从全方位贯穿式地改变了整个社会。中信部2012年12月披露我国手机用户高达11亿,还不包括2.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人数5亿。"据慧聪家电网的统计:2011年中国家庭彩电的百万户拥有量为130.1万台。家家有电视,人人有电话,半数人能上网的真正的信息时代已经成为现实,对于人口较少的民族来说,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会发生较大变化。
基诺族、布朗族会讲汉语的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家长中除年纪较大的老太太,几乎都能听会讲。这一成果不能完全归功于学校教育,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体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前由于地域、交通、自然山脉、河流的阻隔,信息的沟通是十分有限的,造成了边远、相对隔绝的民族地域保持原有文化特征突出而完整;传播媒体有限,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有限,对民族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当然更加有限,改变民族文化并非易事。而今天的信息时代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面对面的交流,从被动不情愿的接纳到主动接受,无论是哪种方式信息的获得与交流打达到前所未有。我们深入村寨调查时注意到家家都有电视,男性家长基本都有手机,不少学生也带着手机,有些家庭还买了电脑安装了互联网。现代媒体的使用要求使用者主动学习操作方法,了解媒体语言。其结果,越来越多的外界信息进入他们熟悉的"世界",使他们的生活便捷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媒体,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村寨不可能保持一块净土。本民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都会相对弱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愈高,危机就愈严峻。尽管家长、教师、学生们都希望保留并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4.结果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结合基诺族与布朗族的比较我们从三个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建议:
4.1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评价选拔阶段,加大民族地区正规教育中民族教育的砝码,赋予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决策权利,从制度层面给予必要的认可,使学校教育成为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各民族相互尊重,发扬和传承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我们多民族特色不断传承下去。 4.2 从中观的地方政府来看:办好教育,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办出民族地区的教育特色。由于教育资源分享和利用的差异,各地区与大都市相比是难于夺得头筹的,要办出特色,就必须从民族特色入手。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学校、文化部门打民族品牌,树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以其独有和不可复制性"非我莫属",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舍我其谁",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当好改革的"二传手"。
4.3 从微观的学校、家庭着手:①学校教育根据所在民族地区及民族特色,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没有文字,造成一定困难。要上好民族文化课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并非易事,甚至比已经形成的教学科目难得多;②民族文化课也要有相应的考评机制,要区别与一般文化常识;③提倡基诺族建设"乡村文化宫"的创意做法,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外活动来学习民族文化技能、民族文化传统,成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育课;④组织孩子们参加民族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民族气氛,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信心,产生自豪感,热爱自己的民族,热心于民族文化的传承;⑤父母在家庭中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教育,就能够突出特色教育。
4.4 需要特别强调的几点:①基诺族推出建设"乡村民族文化宫",全校师生共同做民族广播体操都是非常好的创意。至少有四大功能:首先,能够学习和认识民族文化中一些代表性技能;其次,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操作过程中,体验民族劳动及民族体育歌舞的民族特色,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再次,孩子们在学习必须的学科课程同时,按要求学习本民族的技能,加强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掌握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担负起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优秀传统的历史重任;最后,因为它不是博物馆,也不是"请勿触摸"的展览厅而是能够让广大学生学习、实做的民族学校;是对未来的教育,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换言之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有了这样的教育特色我们的民族文化,优良的传统就能够传承及发展,不客气地说,能为解决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失传的矛盾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②呼吁家长们在担忧自己民族文化丢失的今天,不应只是被动等待,而应当担负起在家与孩子交流使用本族语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