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策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素质教育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任务,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衍生出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学习机会最大化;最小化感知适配;提高学生自主性;激活直觉思维;提升文化意识。尤其是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机会 学生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6
一、学习机会最大化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的高中生来讲,教师教授的内容对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内容,有的同学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已经烂熟于心,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过,那么讲课内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已经学习过的学生会因为兴趣的降低,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获取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所有学生都提供最大化的学习机会。首先,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提供适当数量的学习目标,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数量少了会造成课堂拖沓、效率低下,数量太多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众多思想相互融合、碰撞,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现学习机会的最大化。
例如:《雨巷》的教学设计。教师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通过预习,相信你们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谁能介绍一下戴望舒吗?(2)《雨巷》是一首现代诗,与古代诗歌相比,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3)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4)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经过小组讨论后,前两个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接下来教师主要把重点放在第(3)(4)问题上,这也是全诗的关键。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以引导为主,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直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每一环节都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机会。
二、最小化感知适配
最小化感知适配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随便批评学生的观点、看法,使学生在感知方面与老师、同学融为一体。这一教学策略经常在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环节运用。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评价和教学评价,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的角色。有时,老师的看法,学生不一定认同,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应采取参与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都应参与其中。
三、提高学生自主性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素质教育下,主张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发言。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应具有“现实性”,即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中心点,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最后,通过设置游戏或活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课堂活动要符合高中语文的习得规律,教师做好辅助性作用,使学生自主发展自己。
四、激活直觉思维
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定于直觉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活直觉思维呢?首先,要积累直觉材料,创设思维空间。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要开始就直接把中心思想告诉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己搜集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我爱这片土地》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写作时间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课上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与同学、老师分享,在学生讲到写作时间1931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与当时国土沦陷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推迟结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的内部规律,通过直觉联想,进行判断,这些都是激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五、提升文化意识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道德观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展程度对国家甚至整个民族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贯穿课堂教学中。
首先,重视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讲解。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必定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加强阅读训练,拓宽阅读量。在阅读时形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把有文化意蕴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加深对句子或文章的理解,培养文化素质,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阅读格言、名句可以修炼道德品格,阅读散文可以积累文化感情。这样,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再者,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写作不是文字的简单罗列,而是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作文,教师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格和文化修养。写作时,还应提倡创新精神,与社会热点密切联系起来,提升文化意识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如: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进行分角色扮演;有关四大名著的内容,可以应用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学习古典诗词时,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更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掘课文中潜含的文化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高。
上面讲到的教学方法或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课上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机会 学生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6
一、学习机会最大化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的高中生来讲,教师教授的内容对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内容,有的同学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已经烂熟于心,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过,那么讲课内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已经学习过的学生会因为兴趣的降低,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获取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所有学生都提供最大化的学习机会。首先,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提供适当数量的学习目标,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数量少了会造成课堂拖沓、效率低下,数量太多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众多思想相互融合、碰撞,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现学习机会的最大化。
例如:《雨巷》的教学设计。教师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通过预习,相信你们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谁能介绍一下戴望舒吗?(2)《雨巷》是一首现代诗,与古代诗歌相比,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3)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4)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经过小组讨论后,前两个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接下来教师主要把重点放在第(3)(4)问题上,这也是全诗的关键。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以引导为主,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直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每一环节都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机会。
二、最小化感知适配
最小化感知适配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随便批评学生的观点、看法,使学生在感知方面与老师、同学融为一体。这一教学策略经常在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环节运用。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评价和教学评价,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的角色。有时,老师的看法,学生不一定认同,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应采取参与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都应参与其中。
三、提高学生自主性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素质教育下,主张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发言。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应具有“现实性”,即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中心点,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最后,通过设置游戏或活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课堂活动要符合高中语文的习得规律,教师做好辅助性作用,使学生自主发展自己。
四、激活直觉思维
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决定于直觉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活直觉思维呢?首先,要积累直觉材料,创设思维空间。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要开始就直接把中心思想告诉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己搜集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我爱这片土地》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写作时间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课上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与同学、老师分享,在学生讲到写作时间1931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与当时国土沦陷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推迟结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的内部规律,通过直觉联想,进行判断,这些都是激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
五、提升文化意识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道德观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展程度对国家甚至整个民族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贯穿课堂教学中。
首先,重视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讲解。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必定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加强阅读训练,拓宽阅读量。在阅读时形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把有文化意蕴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加深对句子或文章的理解,培养文化素质,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阅读格言、名句可以修炼道德品格,阅读散文可以积累文化感情。这样,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再者,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写作不是文字的简单罗列,而是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作文,教师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格和文化修养。写作时,还应提倡创新精神,与社会热点密切联系起来,提升文化意识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如: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进行分角色扮演;有关四大名著的内容,可以应用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学习古典诗词时,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更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掘课文中潜含的文化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提高。
上面讲到的教学方法或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课上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