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资助:百色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休闲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JG3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体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课题编号:2019JGA299。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耙梳,建议从特色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操实习内容重置、教学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重构等几方面架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1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部分高校现有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及方法落后于社会体育发展的脚步,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操实践环节,且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加之课后缺乏校内实操及校外实践机会,这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考量[1]。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设置千篇一律,缺乏自身专业特点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安排基本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一致[2] 。课程设置通常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等已有课程基础上进行重构组合而成,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是此类专业现有课程的一个“拼盘”。没有结合当前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的实际需求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操课程。
2.2 实验实训课程环境受限,实践方式单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多涉及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保健康复/推拿、运动损伤、户外拓展、健身健美、团操等,此类课程均设置有不同学时的实验实训内容,但受限于实验条件,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实训内容简单,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专业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内容外,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总体来说,方式单一,且时间较短,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前的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选择。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实操-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课程模塊的强化与完善,突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根据社会体育行业需求标准和规范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培养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通过运用“课堂理论教学、讲座、分享会、专业见习、实习、定岗、假期健身俱乐部兼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同时避免纯理论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合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列得当,并适时增加选修课时,重点围绕户外和健身两个方向来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校本教材编撰、实务性课程等内容都要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3.2实验实训教学的优化与改革
实验实训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和验证,属于与理论配套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设计相对较为简单,实验实训条件受限,实验实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综合性与创造性。针对以上问题,应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类实验和综合类实操训练。通过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训来强化理论,使教学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3]。在实验实训中还应穿插创新创业项目、实训竞赛、体育市场案例分析等真实情景。
3.3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出发,合理建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从学生求职谋生的角度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到每个学期,每学期,侧重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逐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从“课程单项实践教学—健身教练职业实训培训—外出观摩学习优秀健身教练职业技能展示—健身教练职业技能考核比赛—商业健身房/健身俱乐部见习—社区俱乐部兼职专业实习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依据,以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需求为核心而构建的体育“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4]。
4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休闲化发展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社会体育领域健身指导、户外运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群众性赛事活动的组织、咨询、康复保健等能力,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应用型这一终极目标,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教学在内容、时间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必须具备实效,避免实践实训环节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轨,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蔡存军,王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1(22):134-136
[2]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45-47.
[3]冯振伟.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2014,8:123-124.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耙梳,建议从特色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操实习内容重置、教学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重构等几方面架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1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部分高校现有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及方法落后于社会体育发展的脚步,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并无实质性差异,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操实践环节,且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加之课后缺乏校内实操及校外实践机会,这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考量[1]。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设置千篇一律,缺乏自身专业特点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安排基本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一致[2] 。课程设置通常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等已有课程基础上进行重构组合而成,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是此类专业现有课程的一个“拼盘”。没有结合当前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的实际需求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操课程。
2.2 实验实训课程环境受限,实践方式单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多涉及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保健康复/推拿、运动损伤、户外拓展、健身健美、团操等,此类课程均设置有不同学时的实验实训内容,但受限于实验条件,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实训内容简单,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专业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内容外,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总体来说,方式单一,且时间较短,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前的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选择。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理论-实操-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课程模塊的强化与完善,突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根据社会体育行业需求标准和规范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培养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通过运用“课堂理论教学、讲座、分享会、专业见习、实习、定岗、假期健身俱乐部兼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同时避免纯理论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合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列得当,并适时增加选修课时,重点围绕户外和健身两个方向来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校本教材编撰、实务性课程等内容都要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3.2实验实训教学的优化与改革
实验实训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和验证,属于与理论配套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设计相对较为简单,实验实训条件受限,实验实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综合性与创造性。针对以上问题,应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类实验和综合类实操训练。通过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训来强化理论,使教学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3]。在实验实训中还应穿插创新创业项目、实训竞赛、体育市场案例分析等真实情景。
3.3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出发,合理建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从学生求职谋生的角度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到每个学期,每学期,侧重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逐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从“课程单项实践教学—健身教练职业实训培训—外出观摩学习优秀健身教练职业技能展示—健身教练职业技能考核比赛—商业健身房/健身俱乐部见习—社区俱乐部兼职专业实习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依据,以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需求为核心而构建的体育“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4]。
4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休闲化发展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社会体育领域健身指导、户外运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群众性赛事活动的组织、咨询、康复保健等能力,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应用型这一终极目标,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教学在内容、时间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必须具备实效,避免实践实训环节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轨,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蔡存军,王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1(22):134-136
[2]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45-47.
[3]冯振伟.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2014,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