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我国在电力建设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作为电力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配电线路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但配电线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其运行环境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其危险系数较高。如果在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出现问题,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目前输电线路防外破工作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该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外破;安全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国输电线路架设与各地基建工程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大,现存的输电线路被迫“进城”,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输电网等路网的新建,新增的道路网与输电网交织,导致线路保护区内存在大量的工程建设点。这类工程建设点往往施工时间长,属于作业点相对固定的外力破坏隐患,简称固定外破点。另外,随着农村经济活动频繁,存在如苗木移栽、农田水利改造等作业时间短、施工点移动的外力破坏隐患,简称移动外破点。无论是固定外破点,还是移动外破点,都可能对线路安全构成隐患,严重威胁输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及时消除输电线路存在的外破隐患,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手段。
2 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现状
2.1 不能及时发现外破施工点
目前,一个输电分部运维的输电设备多而散,运维人员少,工作方式传统。一个运维分部维护的超特高压交直流线路达30多条,线路全长超过2000km。按照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用工标准(平原4.4人每百公里,山区7.8人每百公里),每个分部都严重缺少运维人员。此外,员工主要以集中居住、集中办公方式为主。根据当日工作安排,早出晚归地往返于办公点与设备之间,维护半径远则需要4h、近则需要30min车程。因此,单纯依靠分部运维人员主动发现外破施工点是不切实际的。再者,输电线路设备分布于山野、丛林、市郊、村落,没有硬性保护设施,完全裸露在人们的生产劳作范围内,施工导致的外破隐患存在随机性。基于上述客观情况,固定外破点往往发现时间滞后,发现移动外破点基本靠运气。
2.2 没有足够的、有效的现场监护人员
靠人海战术不现实,靠仪器不保险。一个运维分部往往有几十处不同风险等级的外破施工点,且分散在不同线路的不同县市区。最有效的手段是员工现场监护,但由于其他生产任务繁重,消耗了仅有的运维人员,而单靠现有的视频监控仪器,不能实时干预,往往被动开展工作。在被动监视与主动干预间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防外破手段。综上所述,依靠现有的防外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时刻变化的输电线路外部环境。因此,必须采用一体化管控、实时更新、快速响应、有效监护的防外破管理模式,以确保线路通道内施工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
3 输电线路防外破安全管理
3.1 加强输电线路有效监测
输电线路运行管理中,想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还需要做好输电线路的监测工作。在新时期环境下,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且复杂性也是越来越高,想要实现对其有效的监测,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积极引进信息科技技术和设备。在输电线路设备的检测中,为了增加对设备监测感知的能力,可以引用计算机信息科技技术,如GIS和GPS技术等,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全天候的监测,还能够打破地形与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且还能够实现对多现象的监测,杆塔的损坏、覆冰和地质灾害等,从而便于及时对故障位置进行确定和维修。另外,还可以引用新型设备,如成像仪和红外测温仪等,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的有效监测,便于促进对线路故障的判断和及时处理,提高线路运行安全性。
3.2 做好覆冰处理和防雷措施
为了避免线路覆冰,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或者绝缘线路,对一些比较容易覆冰的部位,相关人员要涂抹一定防冻的材料,来减少由于热胀冷缩而对线路造成损坏,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另外,对较易遭受雷击地区,要对其地区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按照实际调查的数据情况进行合理防治措施的采取,如进行避雷线架设,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对线路产生损害。同时,还可以对杆塔的接地电阻进行降低,来降低雷击的几率,在接地电阻的施工中,相关人员要把地极实施深埋,后借助相关设备进行自然的衔接,来发挥对雷击的强电流泄流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较易遭受雷击杆塔进行避雷器的安装。
3.3 构建带电作业安全体系
在构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体系时,要认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因素中,其关系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且要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建立结构模型进行安全评估工作。在该模型中,主要结合了作业环境、工具和现场管理等,根据其具体属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组成相应层次,其准则为上一层次影响因素,可以支配下一层次的元素。对同一层次的影响因素,就上一层中对应准则进行重要性比较,使其组成一定判断矩阵,这一矩阵需具备相关性质,具体为A(αij)nxn(判断矩阵),其中αij>0,αij=1/αji,αij=1。根据判断矩阵,对被比较的影响因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其中矩阵A的重要特征就是λmax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其同一层次影响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影响因素,其重要性排序权值为AW=λmaxW。一致性实验的过程中,依据相关公式来计算,并寻找随机一致性指标,然后通过一致性比例计算,如果其在0.10以下,则可以接受该矩阵,如果不在这一范围,就需要继续调整矩阵。
3.4 动态管控外破点
输电分部针对所辖线路建立外破台账,并按施工阶段、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由安保专人管理。依据信息反馈网的反馈结果动态调整。结合分级情况决定监护方式,如有线下吊机作业,人员在场;阶段式通道内零散施工,视频监控;间歇式施工强调护线员、属地人员定期查看,及时反馈。所有反馈信息汇聚给安保台账管理人员。视频监控信息实时传输至安保部门。同时,根据现行监护反馈的信息,再及时调整外破点等级和监护方式。周期循环,从发现施工开始记入台账,到施工结束退出台账,牢牢掌握每条线、每处外破点的实时施工状态。
3.5 建立安全共识
信息反馈网获得新的外破施工點时,安保部门指导班组责任段班员联系施工单位、属地化单位,了解施工规划、通道内施工内容、作业方式,并交代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现场装设安全宣传牌,取得政府的支持、属地化单位的协助,让施工方明白施工危险程度和了解相关法律要求。在政府部门、运维单位、属地化单位、施工组织间建立安全共识,形成安全合力,避免盲目施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输电线路的运行中往往存在诸多的因素对其安全性造成影响,为了保证输电线路具备良好的运行性能,就需要电力企业全面掌握其安全运行影响的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对影响因素的防治,这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磊,平学良,周晓娜,韩刚.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器件,2018,41(06):1441-1446.
[2]冯凯.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方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8(12):46.
[3]张浩.输电线路外破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8(23):96.
[4]秦金飞,程登峰,杨道文,夏令志,李森林.多起输电线路外力破坏跳闸事故的试验研究[J].电气技术,2018,19(07):103-106.
[5]郭圣,曾懿辉,张纪宾,宁小亮.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8,31(04):139-143.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外破;安全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国输电线路架设与各地基建工程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大,现存的输电线路被迫“进城”,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输电网等路网的新建,新增的道路网与输电网交织,导致线路保护区内存在大量的工程建设点。这类工程建设点往往施工时间长,属于作业点相对固定的外力破坏隐患,简称固定外破点。另外,随着农村经济活动频繁,存在如苗木移栽、农田水利改造等作业时间短、施工点移动的外力破坏隐患,简称移动外破点。无论是固定外破点,还是移动外破点,都可能对线路安全构成隐患,严重威胁输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及时消除输电线路存在的外破隐患,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手段。
2 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现状
2.1 不能及时发现外破施工点
目前,一个输电分部运维的输电设备多而散,运维人员少,工作方式传统。一个运维分部维护的超特高压交直流线路达30多条,线路全长超过2000km。按照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用工标准(平原4.4人每百公里,山区7.8人每百公里),每个分部都严重缺少运维人员。此外,员工主要以集中居住、集中办公方式为主。根据当日工作安排,早出晚归地往返于办公点与设备之间,维护半径远则需要4h、近则需要30min车程。因此,单纯依靠分部运维人员主动发现外破施工点是不切实际的。再者,输电线路设备分布于山野、丛林、市郊、村落,没有硬性保护设施,完全裸露在人们的生产劳作范围内,施工导致的外破隐患存在随机性。基于上述客观情况,固定外破点往往发现时间滞后,发现移动外破点基本靠运气。
2.2 没有足够的、有效的现场监护人员
靠人海战术不现实,靠仪器不保险。一个运维分部往往有几十处不同风险等级的外破施工点,且分散在不同线路的不同县市区。最有效的手段是员工现场监护,但由于其他生产任务繁重,消耗了仅有的运维人员,而单靠现有的视频监控仪器,不能实时干预,往往被动开展工作。在被动监视与主动干预间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防外破手段。综上所述,依靠现有的防外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时刻变化的输电线路外部环境。因此,必须采用一体化管控、实时更新、快速响应、有效监护的防外破管理模式,以确保线路通道内施工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
3 输电线路防外破安全管理
3.1 加强输电线路有效监测
输电线路运行管理中,想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还需要做好输电线路的监测工作。在新时期环境下,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且复杂性也是越来越高,想要实现对其有效的监测,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积极引进信息科技技术和设备。在输电线路设备的检测中,为了增加对设备监测感知的能力,可以引用计算机信息科技技术,如GIS和GPS技术等,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全天候的监测,还能够打破地形与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且还能够实现对多现象的监测,杆塔的损坏、覆冰和地质灾害等,从而便于及时对故障位置进行确定和维修。另外,还可以引用新型设备,如成像仪和红外测温仪等,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的有效监测,便于促进对线路故障的判断和及时处理,提高线路运行安全性。
3.2 做好覆冰处理和防雷措施
为了避免线路覆冰,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或者绝缘线路,对一些比较容易覆冰的部位,相关人员要涂抹一定防冻的材料,来减少由于热胀冷缩而对线路造成损坏,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另外,对较易遭受雷击地区,要对其地区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按照实际调查的数据情况进行合理防治措施的采取,如进行避雷线架设,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对线路产生损害。同时,还可以对杆塔的接地电阻进行降低,来降低雷击的几率,在接地电阻的施工中,相关人员要把地极实施深埋,后借助相关设备进行自然的衔接,来发挥对雷击的强电流泄流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较易遭受雷击杆塔进行避雷器的安装。
3.3 构建带电作业安全体系
在构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体系时,要认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因素中,其关系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且要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建立结构模型进行安全评估工作。在该模型中,主要结合了作业环境、工具和现场管理等,根据其具体属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组成相应层次,其准则为上一层次影响因素,可以支配下一层次的元素。对同一层次的影响因素,就上一层中对应准则进行重要性比较,使其组成一定判断矩阵,这一矩阵需具备相关性质,具体为A(αij)nxn(判断矩阵),其中αij>0,αij=1/αji,αij=1。根据判断矩阵,对被比较的影响因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进行计算,其中矩阵A的重要特征就是λmax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其同一层次影响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影响因素,其重要性排序权值为AW=λmaxW。一致性实验的过程中,依据相关公式来计算,并寻找随机一致性指标,然后通过一致性比例计算,如果其在0.10以下,则可以接受该矩阵,如果不在这一范围,就需要继续调整矩阵。
3.4 动态管控外破点
输电分部针对所辖线路建立外破台账,并按施工阶段、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由安保专人管理。依据信息反馈网的反馈结果动态调整。结合分级情况决定监护方式,如有线下吊机作业,人员在场;阶段式通道内零散施工,视频监控;间歇式施工强调护线员、属地人员定期查看,及时反馈。所有反馈信息汇聚给安保台账管理人员。视频监控信息实时传输至安保部门。同时,根据现行监护反馈的信息,再及时调整外破点等级和监护方式。周期循环,从发现施工开始记入台账,到施工结束退出台账,牢牢掌握每条线、每处外破点的实时施工状态。
3.5 建立安全共识
信息反馈网获得新的外破施工點时,安保部门指导班组责任段班员联系施工单位、属地化单位,了解施工规划、通道内施工内容、作业方式,并交代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现场装设安全宣传牌,取得政府的支持、属地化单位的协助,让施工方明白施工危险程度和了解相关法律要求。在政府部门、运维单位、属地化单位、施工组织间建立安全共识,形成安全合力,避免盲目施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输电线路的运行中往往存在诸多的因素对其安全性造成影响,为了保证输电线路具备良好的运行性能,就需要电力企业全面掌握其安全运行影响的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对影响因素的防治,这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磊,平学良,周晓娜,韩刚.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器件,2018,41(06):1441-1446.
[2]冯凯.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方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8(12):46.
[3]张浩.输电线路外破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8(23):96.
[4]秦金飞,程登峰,杨道文,夏令志,李森林.多起输电线路外力破坏跳闸事故的试验研究[J].电气技术,2018,19(07):103-106.
[5]郭圣,曾懿辉,张纪宾,宁小亮.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8,31(04):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