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我国要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直停留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上,创新创业技能和能力明显不足,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是目前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群体,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校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信息化,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推动力,创新在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类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孵化器”便是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观,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知识培养与能力训练并重,把具有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1]只有确立新的教育思想,高校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过硬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在情感、智力、生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高校应该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存在教学计划、教材、管理统一的特点,所以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创新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等必需的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践类课程中融入创新内容,强化社会实践锻炼,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就是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知识的综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和系统阐述,而是要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创新创业教育可由专业知识课、创新创业理论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三类课程模块组成,其中,中心环节是实践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进行组织和开展。[2]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施让学生边学边实践的相对开放式弹性教学,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掌握创业知识和基本创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能力。
四、注重实践锻炼,组织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开拓视野,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涉猎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通过开设培训班或公选课等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建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场所、进行创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支持,促进学生学用结合,这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合作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沟通联系,引进企业与学校合作,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业产业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3]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不但要有合作意愿和共同的目标,还需要有制度与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形成合作行为机制,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使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合作意愿等方面有具体的合作基础和管理的落脚点。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因此企业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校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企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与实践的场所,进而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质量,使学生的创业成果真正适用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2-75.
[2]蒋小莺,王文琴.浅议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与方式[J].2012(06)上旬刊:197-198
[3]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群体,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校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信息化,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推动力,创新在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类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孵化器”便是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观,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知识培养与能力训练并重,把具有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1]只有确立新的教育思想,高校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过硬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在情感、智力、生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高校应该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存在教学计划、教材、管理统一的特点,所以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创新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等必需的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践类课程中融入创新内容,强化社会实践锻炼,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体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就是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知识的综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和系统阐述,而是要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创新创业教育可由专业知识课、创新创业理论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三类课程模块组成,其中,中心环节是实践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进行组织和开展。[2]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施让学生边学边实践的相对开放式弹性教学,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掌握创业知识和基本创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能力。
四、注重实践锻炼,组织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开拓视野,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涉猎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通过开设培训班或公选课等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建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场所、进行创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支持,促进学生学用结合,这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合作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沟通联系,引进企业与学校合作,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业产业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3]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不但要有合作意愿和共同的目标,还需要有制度与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形成合作行为机制,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使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合作意愿等方面有具体的合作基础和管理的落脚点。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因此企业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校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企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与实践的场所,进而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质量,使学生的创业成果真正适用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2-75.
[2]蒋小莺,王文琴.浅议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与方式[J].2012(06)上旬刊:197-198
[3]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