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令学生发挥自己的较高水平,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改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此次,在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讨”活动中,我采用的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备课与试讲中,我发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明确的目标,所以“每个学生要研究什么”“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怎样合作”“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没有袖手旁观的学生,大家共同协作、互相研究,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到底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呢?通过这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讨”活动探究,我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应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光靠学生的自读自悟,往往体会不深,领悟不透。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一课时,在质疑问难中,学生认为“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这句话较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此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先,教师可安排多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例如要求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以加深和巩固对《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的理解等。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精心设计,有时还可以适时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习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要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明确分工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教师要引导组长明确分工。例如,可根据小组中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工,当研究有层次性的问题时,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尝试“提出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补充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在搜集资料创作诗歌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引导组长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不同分工。就这样,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任务而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于是,为了做到更好,每个学生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合作得较好,不仅达到研究的目标,更创造性地开展合作,进行深刻、透彻的理解。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出色表现。最终,学生不仅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更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悉心引导
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疑问或困惑,以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进行下去或效果一般。此时,教师的悉心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能弥补预设的不足,甚至会让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有效生成。例如在“诗歌创编”这一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四小节诗歌(每个小组创作一小节诗歌)正好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于是,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毕之后,临时决定将四小节诗歌串联起来。就这样,一首完整的诗歌诞生了。此时,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听课教师的喝彩。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要客观评价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结合三方面具体问题(每个学生是否充分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合作愉快?“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将所有学生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了?)给予客观的评价。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好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偏差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并适时激励;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不理想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点评。这样,才能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提高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日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在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讨”活动中,我采用的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备课与试讲中,我发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明确的目标,所以“每个学生要研究什么”“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怎样合作”“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没有袖手旁观的学生,大家共同协作、互相研究,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到底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呢?通过这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讨”活动探究,我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应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光靠学生的自读自悟,往往体会不深,领悟不透。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一课时,在质疑问难中,学生认为“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这句话较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此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先,教师可安排多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例如要求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以加深和巩固对《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的理解等。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精心设计,有时还可以适时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习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要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明确分工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教师要引导组长明确分工。例如,可根据小组中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工,当研究有层次性的问题时,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尝试“提出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补充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在搜集资料创作诗歌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引导组长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不同分工。就这样,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任务而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于是,为了做到更好,每个学生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合作得较好,不仅达到研究的目标,更创造性地开展合作,进行深刻、透彻的理解。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出色表现。最终,学生不仅完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更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悉心引导
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疑问或困惑,以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进行下去或效果一般。此时,教师的悉心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能弥补预设的不足,甚至会让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有效生成。例如在“诗歌创编”这一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四小节诗歌(每个小组创作一小节诗歌)正好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于是,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毕之后,临时决定将四小节诗歌串联起来。就这样,一首完整的诗歌诞生了。此时,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听课教师的喝彩。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要客观评价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结合三方面具体问题(每个学生是否充分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合作愉快?“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将所有学生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了?)给予客观的评价。当“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好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偏差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并适时激励;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不理想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点评。这样,才能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提高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日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