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为何上学难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竟有十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而这些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学生。诚然,成才之路万千条,没有必要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未战先弃,害怕竞争,毕竟也非社会提倡的行为。考生为何放弃高考?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其间有何隐情?
  大学高昂的学费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弃考。学生中小学教育的花费使许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高额大学学费更是学子求学无法翻越的山。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免费上大学,到此后的每年200元的象征性收费,再到现在的6000元标准,15年问我国高校学费上涨了30倍。在“教育产业化”大棒挥舞下,高等院校“疯狂”收费,大学学费逐年上涨,中同十年教育乱收费已达二千亿元人民币。
  教育就是帮助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然而现在他们改变家族命运的路快被堵死了。基尼系数是反映贫富差距的数据指标,我国社会发展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说明我们的贫富悬殊已经到了必须利用国家机器调整,而不是仅靠市场手段才能改变的危险阶段。贫困农民子女在父母无法负担学习费用的情况下,只能望学兴叹了。
  “教育是根本!”国家开办了助学救济和助学贷款的同时,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活动,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曙光,但不要说助学贷款和助学救济门栏之高,就是“希望工程”的捐助款能不能派到所需学生的手里还是个问题。因此,当今首要的是修改现行的收费体系,虽然不能上大学免费,但我们的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让教育收费更贴近民众,不要再让农村子女为交不起学费而弃学。
  就业难导致更多农村学生放弃高考。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对于农民而言,培养子女读书大都出于两点,一是希望孩子不再重复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屈辱历史,二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使自己的家族在农村扬眉吐气。然而当农民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完大学后,却找不到工作时,他们还相信大学梦吗?即使找到工作,那可怜的薪水要多少年才能还上父母的血汗债务啊!北大的毕业生还有卖猪肉,卖糖葫芦,修鞋的。很多青年学子会在心里问自己,是否还要上大学,大学真的是高考作文中所谓人生瑰丽的梦吗?高考成了许多农村孩子飘零在生命天空中破碎的梦,于是大学梦慢慢远离农村孩子而去。不知道这是农民明智的选择,还是现代大学的悲哀!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呢?
  1 加大投资力度,培养高质量人才。在高等教育投入中,除了政府投入、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学费,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经费。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解释说,其他经费来自高校自己的创收和银行的借贷。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而教师数只增长了1.7倍。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中国大学中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和培养的学生数增长了一倍,用了更少的钱培养了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学生。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但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所以我们要加大投资力度,才能培养出过多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 政府鼓励、奖励社会扩大就业。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社区服务组织、技术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型社会。事业单位机构与人事改革服务于社会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创办社会服务性组织和企业。积极吸纳当地更多大学生、劳动力的外资企业享受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各项优惠政策。
  3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个人创业,鼓励到民营、私人企业就业。完善激励到西部或农村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就业时从“通才多能”的角度和视野出发做出选择,看一个单位或企业不是先看工作性质和专业是否对口,而是根据固定资本、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做出决定,先就业或创业。在基层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可以拳打脚踢锻炼人,不受专业局限,对个人发展来说还更快、更坚实。
  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对广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承担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上学的费用,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放弃高考的这一令人痛惜的局面。
其他文献
语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界为此引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果敢地提出,语文的种差既非工具性,也非人文性,而是言语性。何为言语?它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又是什么?它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唯有言语性,方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满地和谐融入其中。简
让孩子从小背负成才压力,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精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 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 白领阶层=成功人生。前不久,笔者在班级进行了一次主题为“长大了,干什么?”的民意调查,结果有想当歌星、影视明星的,有想当老板、经理的,有想当科学家、学者的,有想当市长、部长的……极少数学生表示想当工人、农民、教师、护士等普通劳动者。在这种模式下,孩子
在备受关注的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中,有一个始终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小学青年男教师。在众人眼里,他们似乎处在绝对的“强势地位”:一群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子,风华正茂,血性方刚。在近乎“女儿国”的小学教师群体里,他们勇挑大梁,一马当先,极尽男性之优势,常被同事们戏称为“万花丛中一点绿”。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冠以“最有发展前途的”一族,因为“物以稀为贵”,他们只要勤奋上进,脱颖而出的机会较
这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宣言,那就是:认真胜于能力!  这还是一碗鸡汤,滋润了职场人的心田;更是一种指引,为职场迷途中的人们点化迷津。  读完《认真胜于能力》这本书,颇受启发。书中讲述了职场中一些小故事,透过故事,我体会到的却是精深的职场道理,我深深为其中的思想折服。诚然,在职场上,认真二字的分量确实不可小觑。  书中讲了能力和认真的辩证关系。指出能力不代表成功,认真才是出路。再有能力的人也要认真,认
高考“另类”作文面面观    1 “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竟是一篇仿古诗文  武汉汉南二中学生周海洋写了一篇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仿古诗文。该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写了170多字的半文半白的序;长诗共51行102句,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的重大事件——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讨袁等,长诗化用杜甫、李商隐、李煜、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诗文,显示出他对历史知识的熟知程
捧读凝聚着专家心血、牵动着近60万考生心弦的2009年高考安徽省新课标语文卷,笔者感触良多,现谈三点拙见。    出新    与过去几年安徽省自主命题的“教学大纲卷”相比,“新课标卷”主要有如下几个较明显的变化。  试卷的整体结构、形式、题型和分值变了。前两年的试卷第Ⅰ卷全部是“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是“非选择题”共120分;而今年的试卷第Ⅰ卷是“阅读题”共66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4分。“
问题提出——独立人格之悖论    现象一:在一次班级国庆晚会活动中,一位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关键因素后就离开了。中途,班主任放心不下,悄悄地回到教室看看实际运作情况,发现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跳拉手舞,不仅本班男女同学在跳,还吸引了部分外班男女同学。事后,班主任心有余悸的说:“以后再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了,太容易失控。”  现象二:经常听到家长对班主任诉苦:现在的孩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或学生的回答让教师吃惊,或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当与这些意外不期而遇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它们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从而让课堂精彩纷呈。    策略一:变错为宝    [案例]《化简比》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7/8:7/11 2:5/6 2/5:0.625 
Yehua Owens是一个美国孩子的妈妈,她向笔者讲述了参加孩子的自然科学课的过程和感受。笔者深有感触,笔者和自己班的孩子们分享了这位妈妈的经历和感受,学生除了艳羡之外,还有很多感叹。    看护别人孩子的家长    2009年10月20日,五年级共六十个学生到山里上自然科学课。班主任(兼自然老师)和八位家长陪同。孩子们在山里的三个晚上都住在小木屋。每个小木屋里住5-7名学生,一名家长陪住。接下
现在的学生难教,不爱绘画的“问题”男生尤其不好教。在男女参半的班级,要维持好班级秩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把“驯服”工作重点落在男生上,特别是“制服”了“问题”男生,那么教育就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何雕琢这些“朽木”?我做了以下的教育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优秀范画起作用    “问题”男生大多不爱绘画,他们在课堂上或高声讲话,或故意把椅子弄得“吱吱”响,或对老师的指导不轻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