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若脱离生活,势必毫无生机与活力。部分教师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导致教学偏离数学的核心本质,对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走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教师必须辩证地看待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依托生活承载数学探究,跳出生活致力数学思考。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误区;匡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34-02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若脱离生活,势必毫无生机与活力。而数学教学若过度生活化,就会偏离数学的核心本质,对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数学教师习惯于生活化教学,这无可厚非,但部分教师在操作中存在一些误区,没能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导致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以“分类”教学为例,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举隅一二,并对其进行匡正。
一、误区举隅
1.生活味冲淡数学味
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过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生活味过浓,因而冲淡了数学味,未能彰显数学的本真特色。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分类”时的教案。
(1)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超市情境图,引导学生由远及近观察,初步感知分类;导入分类课题。
(2)模拟生活实践,操作体验分类
活动一: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将商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放入商品柜台。
活动二:创设房间活动情境,让学生把房间里的物品归类整理。
活动三:把学生分成每6人一小组,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玩具、图片、水果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
(3)回归生活实际,拓展应用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会的分类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行各种分类整理,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以上教学属于典型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物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亲身经历分类活动,一堂课基本上都是在动手操作,学生缺少数学思考,可以说数学味不足,生活味有余。
2.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数学思考应是数学教学的主旋律,然而,部分教师理解片面,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但是生活经验只能作为数学思考的基础,却不能完全替代数学思考。
例如,在“分类”教学的某个课堂上,学生在汇报交流如何将房间内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时,有学生将书和被子归为一类,理由是他喜欢躺在床上看书,看完就把书放在床头,被子也是放在床上的,所以把两者归成一类。还有学生把玩具和被子归为一类,理由是她总是抱着玩具睡觉。教师竟然表扬他们分类有个性,而且没有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化分类。其实,学生的这种分类属于生活化分类,他们的思考只是停留于生活经验层面,教师应当及时为学生纠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按照数学标准进行分类。数学思考不能等同于生活思考,数学化应高于生活化。
二、匡正策略
要走出數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教师必须辩证地看待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生活是具体感性的,而数学是抽象理性的,数学思考偏向于抽象化思维,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将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又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我们可分两个阶段来实施教学,以处理好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走出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实现数学教学质效的提升。
1.依托生活承载数学探究
生活是感性而直观的,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依托生活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可创设生活情境,并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生活情境如同一艘知识船,只是给数学知识提供一个背景,起到一个承载的作用;生活情境如同火把,只是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知识需要学生在不断探究与思考中建构;生活情境是学习的引擎,其作用相当于火箭的一级动力装置,对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对数学知识起到承载功效,我们不要将它的功能无限扩大化,只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即可。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们可结合学生逛超市的生活经历创设超市情境,学生在初步视觉感知后,发现超市物品摆放比较凌乱,产生了分类放置物品的欲望,由此将学生引入分类主题;接着,为学生安排一个给超市物品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实物分类,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分类,从而开启数学探究之门。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体现真实性,切忌虚构杜撰,生活化元素应适可而止,避免过度滥用,让数学课堂散发淡淡的生活芳香。
2.跳出生活致力数学思考
生活化实践操作是一种纯直观活动,属于初级层次的数学活动,而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高级层次,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经历数学思考过程,我们要将数学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设计如下两个层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归纳、想象等思考技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图中分,半抽象
数学思考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需要直观动作思维的支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不能一直停留于生活层面的纯直观思维,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要给他们一个“断奶期”,即以“半抽象”作为过渡期,而不要直接跳升到纯抽象阶段,以免学生不能适应与跟进。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当学生开展了实物操作体验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图片分类活动,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把同一类的图片放到一起;再让他们观察图形,把同一类图形圈出来进行分类。图片中的图像较之真实的物体抽象,但又比文字、符号等要形象一些。“图中分”这种半抽象化的形式成为连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脑中分,纯抽象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纯抽象思维是数学思考的最高境界,所谓纯抽象思维,就是完全脱离了生活直观的思维,不再依赖观察实物、模型、图像等,不再依靠动手操作,而是一种想象性思维。它以想象作为观察的眼睛,用大脑作为操作的双手,引导学生在大脑中进行比较、分类。
例如,教学“分类”时,教师可在学生分图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自行归纳总结出分类方法;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听、分、说”活动:学生听老师报出各种物品的名称,然后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说出哪些物品属于同一类,同时说出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活动脱离了实物与图片,不能通过观察去发现物品的共同特征,只能依赖大脑的想象思考去找寻同类物品的特性,从而在脑中进行分类。“脑中分”属于纯抽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推动了学生抽象思维的攀升。
总之,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数学课堂应当闪耀理性的光辉,散发数学的味道。生活是感性的,它只是一种调味品,在教学中不宜过多添加,否则将喧宾夺主,使教学偏离正确轨道。
(责编 黄春香)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误区;匡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34-02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若脱离生活,势必毫无生机与活力。而数学教学若过度生活化,就会偏离数学的核心本质,对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数学教师习惯于生活化教学,这无可厚非,但部分教师在操作中存在一些误区,没能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导致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以“分类”教学为例,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举隅一二,并对其进行匡正。
一、误区举隅
1.生活味冲淡数学味
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过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生活味过浓,因而冲淡了数学味,未能彰显数学的本真特色。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分类”时的教案。
(1)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超市情境图,引导学生由远及近观察,初步感知分类;导入分类课题。
(2)模拟生活实践,操作体验分类
活动一: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将商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放入商品柜台。
活动二:创设房间活动情境,让学生把房间里的物品归类整理。
活动三:把学生分成每6人一小组,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玩具、图片、水果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
(3)回归生活实际,拓展应用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会的分类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行各种分类整理,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以上教学属于典型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物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亲身经历分类活动,一堂课基本上都是在动手操作,学生缺少数学思考,可以说数学味不足,生活味有余。
2.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数学思考应是数学教学的主旋律,然而,部分教师理解片面,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但是生活经验只能作为数学思考的基础,却不能完全替代数学思考。
例如,在“分类”教学的某个课堂上,学生在汇报交流如何将房间内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时,有学生将书和被子归为一类,理由是他喜欢躺在床上看书,看完就把书放在床头,被子也是放在床上的,所以把两者归成一类。还有学生把玩具和被子归为一类,理由是她总是抱着玩具睡觉。教师竟然表扬他们分类有个性,而且没有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化分类。其实,学生的这种分类属于生活化分类,他们的思考只是停留于生活经验层面,教师应当及时为学生纠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按照数学标准进行分类。数学思考不能等同于生活思考,数学化应高于生活化。
二、匡正策略
要走出數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教师必须辩证地看待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生活是具体感性的,而数学是抽象理性的,数学思考偏向于抽象化思维,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将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又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我们可分两个阶段来实施教学,以处理好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走出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实现数学教学质效的提升。
1.依托生活承载数学探究
生活是感性而直观的,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依托生活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可创设生活情境,并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生活情境如同一艘知识船,只是给数学知识提供一个背景,起到一个承载的作用;生活情境如同火把,只是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知识需要学生在不断探究与思考中建构;生活情境是学习的引擎,其作用相当于火箭的一级动力装置,对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对数学知识起到承载功效,我们不要将它的功能无限扩大化,只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即可。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们可结合学生逛超市的生活经历创设超市情境,学生在初步视觉感知后,发现超市物品摆放比较凌乱,产生了分类放置物品的欲望,由此将学生引入分类主题;接着,为学生安排一个给超市物品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实物分类,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分类,从而开启数学探究之门。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体现真实性,切忌虚构杜撰,生活化元素应适可而止,避免过度滥用,让数学课堂散发淡淡的生活芳香。
2.跳出生活致力数学思考
生活化实践操作是一种纯直观活动,属于初级层次的数学活动,而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高级层次,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经历数学思考过程,我们要将数学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设计如下两个层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归纳、想象等思考技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图中分,半抽象
数学思考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需要直观动作思维的支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不能一直停留于生活层面的纯直观思维,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要给他们一个“断奶期”,即以“半抽象”作为过渡期,而不要直接跳升到纯抽象阶段,以免学生不能适应与跟进。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当学生开展了实物操作体验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图片分类活动,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把同一类的图片放到一起;再让他们观察图形,把同一类图形圈出来进行分类。图片中的图像较之真实的物体抽象,但又比文字、符号等要形象一些。“图中分”这种半抽象化的形式成为连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脑中分,纯抽象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纯抽象思维是数学思考的最高境界,所谓纯抽象思维,就是完全脱离了生活直观的思维,不再依赖观察实物、模型、图像等,不再依靠动手操作,而是一种想象性思维。它以想象作为观察的眼睛,用大脑作为操作的双手,引导学生在大脑中进行比较、分类。
例如,教学“分类”时,教师可在学生分图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自行归纳总结出分类方法;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听、分、说”活动:学生听老师报出各种物品的名称,然后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说出哪些物品属于同一类,同时说出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活动脱离了实物与图片,不能通过观察去发现物品的共同特征,只能依赖大脑的想象思考去找寻同类物品的特性,从而在脑中进行分类。“脑中分”属于纯抽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推动了学生抽象思维的攀升。
总之,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数学课堂应当闪耀理性的光辉,散发数学的味道。生活是感性的,它只是一种调味品,在教学中不宜过多添加,否则将喧宾夺主,使教学偏离正确轨道。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