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选择正确的、适宜的模式,将使农村在循环经济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17-04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而成的农业循环系统。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个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处理好农业生产体系内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与平衡,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单纯依靠有机肥维持内部物质循环的封闭式农业,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必须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物质和能量,扩大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内容。才能使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地农村涌现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逐步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发潜力。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将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其系统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同时,它还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
2、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4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问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 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1)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适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化学品等的大量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
(3)确保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动植物品种的产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等),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绿色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因此,资源安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4)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时。绿色农业由于倡导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等,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是必然结果。
4、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和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杆、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止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采用土地(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并拒绝使用化学品。
5、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上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由于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休闲食品;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活动的场所和服务;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农业景观、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和提供人类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高品质生态景观,因此,休闲农业不仅具有游憩功能和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环保功能、医疗功能。此外,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游客与农民的相互交流,提供有关知识信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乡文化交融、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进一步体现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6、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在开发经济功能的同时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发展。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不可生搬硬套使用同一模式。因此,各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深化,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之适应当地的需要。同时,要注意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模式。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性的初级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人手,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激励政策措施。
1、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部门应提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
2、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的革命,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3、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
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1、减量化原则
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2、再利用原则
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 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再循环原则
即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4、再思考原则
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娟、韩冀、雄东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09):49.
[2]陈建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料,2007,(27):223.
[3]金继运、吴荣贵.施肥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C]//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环境与施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75.
[4]泰科.关于建设循环农业的几点建议[J].北京农业,2007,(28):1-2.
[5]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
(责任编辑:云 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17-04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而成的农业循环系统。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个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处理好农业生产体系内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与平衡,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单纯依靠有机肥维持内部物质循环的封闭式农业,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必须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物质和能量,扩大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内容。才能使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地农村涌现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逐步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发潜力。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将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其系统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同时,它还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
2、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4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问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 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1)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适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化学品等的大量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全程控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确保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环境平衡,通常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绿色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环境、强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能量自然转移,确保生态安全。
(3)确保资源安全。农业的资源安全主要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气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条件,动植物品种的产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等),使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绿色农业发展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就必然要确保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因此,资源安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4)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农业担负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因此,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时。绿色农业由于倡导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等,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是必然结果。
4、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和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杆、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止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强调以生物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采用土地(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并拒绝使用化学品。
5、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上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由于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休闲食品;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活动的场所和服务;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农业景观、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和提供人类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高品质生态景观,因此,休闲农业不仅具有游憩功能和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环保功能、医疗功能。此外,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游客与农民的相互交流,提供有关知识信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乡文化交融、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进一步体现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6、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在开发经济功能的同时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发展。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不可生搬硬套使用同一模式。因此,各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深化,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之适应当地的需要。同时,要注意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模式。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性的初级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人手,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激励政策措施。
1、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部门应提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
2、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的革命,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3、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
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1、减量化原则
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2、再利用原则
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 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再循环原则
即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4、再思考原则
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娟、韩冀、雄东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09):49.
[2]陈建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料,2007,(27):223.
[3]金继运、吴荣贵.施肥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C]//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环境与施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75.
[4]泰科.关于建设循环农业的几点建议[J].北京农业,2007,(28):1-2.
[5]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
(责任编辑:云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