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familialneonatal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特点,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一个BFNC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对每个家系成员的目标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该BFNC家系共9名成员,有4例受累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均在新生儿期,4~6月内惊厥发作停止,1例在1~2岁内复发1次。基因检测分析
【机 构】
:
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安徽 242099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安徽 242099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安徽 24209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南京 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特点,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
方法收集2020年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一个BFNC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对每个家系成员的目标位点进行验证。
结果该BFNC家系共9名成员,有4例受累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均在新生儿期,4~6月内惊厥发作停止,1例在1~2岁内复发1次。基因检测分析发现先证者KCNQ2基因第5外显子c.810G>A(p.W270X)杂合无义突变,该突变国内外文献均无报道。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哥哥、母亲及外公均携带该变异,该变异在该家庭中与疾病共分离。
结论家系受累者均在新生儿期发病,预后良好,符合BFNC临床发病特点。KCNQ2基因无义突变c.810G>A(p.W270X)是该家系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此发现拓宽了导致BFNC的KCNQ2基因突变谱。
其他文献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人群携带率高,是儿科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病。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genetictesting,PGT)可以有效预防SMA患儿的出生。为了规范SMA的PGT技术,由中国神经病学、儿科学和生殖遗传学专家组成脊髓性肌萎缩症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编写组,讨论和制定了本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目的探讨重新采血检测对于胎儿游离DNA(cellfreefetalDNA,cffDNA)浓度过低导致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prenataltesting,NIPT)失败病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NIPT检测的2038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因cffDNA浓度过低而首次检测失败的孕妇重新采血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17例因cffDNA浓度未达到要求而首次检测失败者全部接受了重新采血,重采率为0.08%。二次采血后有16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4
目的探讨circ-SFMBT2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对miR-7-5p/ADAM10分子轴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qRT-PCR法与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NSCLC与癌旁组织中circ-SFMBT2、miR-7-5p、ADAM10的表达量;用Pearson法分析circ-SFMBT2与miR-7-5p、以及miR-7-5p与ADAM10的相关性;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样细胞(humanbronchialepithelial-li
目的探讨下调lncRNATTTY15靶向miR-4500对胶质瘤细胞A172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qRT-PCR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TTTY15表达的差异。用Starbase软件预测TTTY15的靶基因,发现其与miR-4500存在互补结合位点,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二者的靶向关系。将胶质瘤细胞A172分为对照组、si-NC(转染siRNA对照组)、si-TTTY15(转染TTTY15siRNA)、si-TTTY15 Anti-miR-NC(共转染TTTY15siRNA、inhib
目的探讨16例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intrahepaticcholestasiscausedbycitrindeficiency,NICCD)SLC25A13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对目标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和侧翼区域进行捕获,对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在16例NICCD患儿中,共发现致病变异15种,其中6种既往未见报道,包括IVS14-9A>G、c.1640G>A、c.762T>A、c.736delG、c.1098delT、c.
目的对3例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delay,DD)/智力障碍(intellectualdisability,ID)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microarrayanalysis,CMA),明确其可能的病因。方法采集3例DD/ID患儿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CMA检测。结果例1的9号染色体q34.3区段约有190kb的DNA片段缺失,包含Kleefstra综合征(OMIM610253)的关键基因EHMT1(OMIM607001)的大部分区域;例2和例3为同胞
目的分析两例疑似Mowat-Wilson综合征(Mowat-Wilsonsyndrome,MW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帮助确诊并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例无亲缘关系患儿及其家系成员静脉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进行变异检测,可疑变异位点利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患儿1携带ZEB2基因c.2769C>A(p.Y923*)杂合变异,为新发变异,表型正常的父母和姐姐均未检测到。患儿2携带ZEB2基因c.315delC(p.A105Afs
目的对13个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albinism,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变异鉴定,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收集13例临床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白化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皮肤和眼睛的临床表现确定疾病分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各3~5mL;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进行外显子靶向测序(panelsequencing),通过PCR和Sanger测序鉴定致病变异;针对先证者致病基因型对其母所妊娠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在13例OCA先证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RNA(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antisense,BDNF-AS)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别转染BDNF-AS小干扰RNA、miR-145-5p模拟物或共转染BDNF-AS小干扰RNA和miR-145-5p抑制剂,之后采用30mmol/L葡萄糖干预转染后的细胞24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BDNF-AS和miR-145-5p的表达,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
目的建立无创DNA产前筛查(noninvasiveprenatalscreening,NIPS)质量管理样本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的样本进行质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特点,将核型为21号染色体三体、18号染色体三体和13号染色体三体的片段化基因组DNA分别与背景血浆混合制备出人工模拟样本,与商品化质控品进行对比,并在不同的检测平台进行检测,再分别在-80℃、-20℃、4℃、24℃和37℃条件下保存。结果人工模拟样本结果与预期相符,可以在不同平台进行检测,可在-80℃和-20℃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