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稳增长才能从根本上防风险,要树立在稳增长过程中积极化解风险的理念,
用发展解决债务问题,用市场手段化解债务风险。”
走进昆泰酒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座大楼归哪儿所有?
这是2016年3月4日下午,李克强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政协委员驻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经济、农业界委员的首次联组讨论。
在听完委员的发言后,李克强以所在的大楼为例,阐述了自己对政府负债率的看法。
“我们中央政府的负债率只有1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算是非常低的。地方政府的债务虽然相对高一些,但多数还是带有资产、运营性的项目。我们所在的这栋大楼就是一个例子。我刚才问过了,产权属于区政府。这说明我们盘活政府资产还有不小的余地,也为我们调整完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当天联组会议上向李克强汇报地方债问题的,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
会议结束后,董大胜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你为什么会关心地方债的问题?
董大胜:这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布置的任务,调研“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问题。2015年7月到9月,我们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个别省份的情况介绍,又重点走访了两个中部省份。
中国新闻周刊:调研的情况怎么样,地方债问题的解决有什么进展?
董大胜:我们到了一些省市县去看,我自己感觉,地方债务跟过去不一样了,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过去我经常参加地方债务审计、地方财政审计,但每一级政府的负债有多少,地方政府并不清楚。经过两次审计、财政部的甄别,基本情况是搞清楚了。
2015年,国家采取了到期债务置换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减轻了即期偿债压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增强了政府投资能力。
另外,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也更加重视了。过去,他们只管拿到钱,不管别的。现在不一样了,《预算法》修改了,地方一把手都知道债务问题很重要。观念增强了,制度也建立了,新增债务无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所以我觉得总体上而言,地方债务的情况是有很大好转的。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的地方债压力如何?
董大胜:多数是可控的,但也有偿债困难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市县级政府,未来的偿还压力较大。在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未来可用于偿还的财力不足,有的县区拖欠工程款占地方债务的比重较大,逾期债务较多,置换难度也比较大。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没有可能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董大胜:我觉得,还是应该建立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尤其是要加快推进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税建设,培育地方税源,调整政府间收入分配机制。
分税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确实应该做出一些变化。
另外,对少数贫困市县偿债确有困难的,中央、省两级政府应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市县可偿财力。
中国新闻周刊:曾有人大代表提出,地方债的增长,和地方一把手的频繁更换有关。一把手上任后,就举债斥资,两三年后调走,这笔债的偿还问题就留给下一任。债务重重累积,越来越严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董大胜:确实有这个问题存在。
我个人觉得,干部还是要相对稳定一些,人大选举任命的干部,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要一两年就调动,最好干满一个任期。
国家应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处理、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监督时,应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换句话说,如果一把手任职期间,举债造成重大失误,我觉得,这应该和他个人挂钩,即使调任,也应该追责。你的决策,你要负责。
中国新闻周刊:从发行和监管的层面看,地方债制度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董大胜:发行管理制度是需要完善的。我认为,应该加快研究市场化发行机制,改变目前主要由银行资金购买政府债券的现状,引入其他社会基金、资金、个人投资者乃至境外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
从监管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地方或有债务的监管。我们发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中,为了控制政府债务总量,存在把政府直接债务列入或有债务的情况。我认为,要继续加强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准确划分政府债务,对各种或有债务也要加以监管,防止财政无限兜底偿债的情况。
中国新闻周刊:地方债置换进行至今已有一年,目前看来,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董大胜:地方债置换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觉得,政府债券置换有关办法还不够完善。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及发行主要靠行政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比较低,银行购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置换债券及新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在银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分散风险。另外,债券置换由于限定了范围,不利于地方灵活安排债务置换,有的债券置换额度下达时间晚于债务到期时间,债务单位已用其他资金先行偿还,导致债券置换指标无法利用。因此,应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发行置换债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城市公共基础项目上,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合作),也因此缓和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目前,PPP模式的现状如何?
董大胜:从我们的调研来看,PPP模式推广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困难。比如说项目缺少吸引力,民营资本觉得回报率不够高。有的项目因政策不明确而实施不规范。有的项目缺少科学的区域规划基础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还有的项目的回报资金依靠财政补贴,而不靠项目本身的收益。那么PPP项目公司很有可能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公司。 同时,目前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多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介入的少,这很容易偏离PPP设立初衷。另外,政府对PPP模式的支持政策也不完善,如PPP融资支持基金和奖补基金迟迟不到位,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我认为,国家应该用好PPP模式,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加强对PPP模式的科学研究,尽快完善PPP模式相关法律制度,落实支持PPP涉及的税费、土地转让、资产评估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PPP融资支持资金,推动PPP项目建设,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或假借PPP之名变相举债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刚才提到了融资平台公司,《预算法》修改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行情况如何?
董大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相关制度安排仍然不明确。融资平台公司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公司能赚钱,可以还本付息,独立运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平台公司转型的原则、方向,指导和支持平台公司按市场化原则分类转型,把经营状况好、现金流稳定的平台公司转为独立运作的企业,把相应的政府债务转化为企业债务。
有的平台公司只承担借款的中介作用,并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地方政府不被允许发债、赤字,现在既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了,这类不是实际经营的公司就应该清出,让地方政府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务。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人担心短期内经济可能会下行,这是否会影响地方债的偿还?
董大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就是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使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地方债是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比如政府投资,把资金投到社会更加需要的方面,使得社会的产出更加顺畅地进入消费。为保证做到这一点,科学的行业地区规划尤其重要。
另外,要用发展来解决债务问题。债务置换,就是政府当期还债压力减轻了,以后再还。以后经济发展了,现在看起来很大的债务,以后看起来并不那么大。
我可以举个例子。1996年前后,我在上海的浦东新区工作。浦东新区有四大开发公司,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都是国有的。当时负债60亿,有的人很害怕,浦东新区地方财政收入一年才30多亿元,负债60亿,怎么还?
但是随着浦东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的增多,税收的增加,还这点债就不是问题。
通过负债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体量增长了,政府的收入也会增加。
而且,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哪个政府没有负债?哪个企业没有负债?银行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银行也是负债经营。难道银行连存款都不要,只靠自有资本吗?所以我认为,政府也没有必要把债务清零。
中国新闻周刊:有专家指出,地方债增长速度万一高于财政收入或者GDP的增长速度,政府会比较困难。
董大胜:我觉得光看相对指标也不全面,要看其他指标。比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负债的规模,用绝对值来衡量。另外还要看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情况等等。
地方政府还是应当妥善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做到既不影响稳增长大局,也不能继续积聚风险。只有稳增长才能从根本上防风险,要树立在稳增长过程中积极化解风险的理念,用发展解决债务问题,用市场手段化解债务风险。
用发展解决债务问题,用市场手段化解债务风险。”
走进昆泰酒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座大楼归哪儿所有?
这是2016年3月4日下午,李克强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政协委员驻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经济、农业界委员的首次联组讨论。
在听完委员的发言后,李克强以所在的大楼为例,阐述了自己对政府负债率的看法。
“我们中央政府的负债率只有1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算是非常低的。地方政府的债务虽然相对高一些,但多数还是带有资产、运营性的项目。我们所在的这栋大楼就是一个例子。我刚才问过了,产权属于区政府。这说明我们盘活政府资产还有不小的余地,也为我们调整完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当天联组会议上向李克强汇报地方债问题的,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
会议结束后,董大胜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贫困地区的市县级政府,未来的偿还压力较大”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你为什么会关心地方债的问题?
董大胜:这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布置的任务,调研“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问题。2015年7月到9月,我们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个别省份的情况介绍,又重点走访了两个中部省份。
中国新闻周刊:调研的情况怎么样,地方债问题的解决有什么进展?
董大胜:我们到了一些省市县去看,我自己感觉,地方债务跟过去不一样了,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过去我经常参加地方债务审计、地方财政审计,但每一级政府的负债有多少,地方政府并不清楚。经过两次审计、财政部的甄别,基本情况是搞清楚了。
2015年,国家采取了到期债务置换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减轻了即期偿债压力,降低了融资成本,增强了政府投资能力。
另外,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也更加重视了。过去,他们只管拿到钱,不管别的。现在不一样了,《预算法》修改了,地方一把手都知道债务问题很重要。观念增强了,制度也建立了,新增债务无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所以我觉得总体上而言,地方债务的情况是有很大好转的。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的地方债压力如何?
董大胜:多数是可控的,但也有偿债困难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市县级政府,未来的偿还压力较大。在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未来可用于偿还的财力不足,有的县区拖欠工程款占地方债务的比重较大,逾期债务较多,置换难度也比较大。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没有可能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董大胜:我觉得,还是应该建立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尤其是要加快推进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税建设,培育地方税源,调整政府间收入分配机制。
分税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确实应该做出一些变化。
另外,对少数贫困市县偿债确有困难的,中央、省两级政府应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市县可偿财力。
中国新闻周刊:曾有人大代表提出,地方债的增长,和地方一把手的频繁更换有关。一把手上任后,就举债斥资,两三年后调走,这笔债的偿还问题就留给下一任。债务重重累积,越来越严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董大胜:确实有这个问题存在。
我个人觉得,干部还是要相对稳定一些,人大选举任命的干部,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要一两年就调动,最好干满一个任期。
国家应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处理、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监督时,应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换句话说,如果一把手任职期间,举债造成重大失误,我觉得,这应该和他个人挂钩,即使调任,也应该追责。你的决策,你要负责。
中国新闻周刊:从发行和监管的层面看,地方债制度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董大胜:发行管理制度是需要完善的。我认为,应该加快研究市场化发行机制,改变目前主要由银行资金购买政府债券的现状,引入其他社会基金、资金、个人投资者乃至境外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
从监管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地方或有债务的监管。我们发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中,为了控制政府债务总量,存在把政府直接债务列入或有债务的情况。我认为,要继续加强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准确划分政府债务,对各种或有债务也要加以监管,防止财政无限兜底偿债的情况。
“地方债可促进供给侧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地方债置换进行至今已有一年,目前看来,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董大胜:地方债置换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觉得,政府债券置换有关办法还不够完善。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及发行主要靠行政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比较低,银行购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置换债券及新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在银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分散风险。另外,债券置换由于限定了范围,不利于地方灵活安排债务置换,有的债券置换额度下达时间晚于债务到期时间,债务单位已用其他资金先行偿还,导致债券置换指标无法利用。因此,应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发行置换债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城市公共基础项目上,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合作),也因此缓和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目前,PPP模式的现状如何?
董大胜:从我们的调研来看,PPP模式推广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困难。比如说项目缺少吸引力,民营资本觉得回报率不够高。有的项目因政策不明确而实施不规范。有的项目缺少科学的区域规划基础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还有的项目的回报资金依靠财政补贴,而不靠项目本身的收益。那么PPP项目公司很有可能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公司。 同时,目前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多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介入的少,这很容易偏离PPP设立初衷。另外,政府对PPP模式的支持政策也不完善,如PPP融资支持基金和奖补基金迟迟不到位,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我认为,国家应该用好PPP模式,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加强对PPP模式的科学研究,尽快完善PPP模式相关法律制度,落实支持PPP涉及的税费、土地转让、资产评估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PPP融资支持资金,推动PPP项目建设,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或假借PPP之名变相举债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刚才提到了融资平台公司,《预算法》修改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行情况如何?
董大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相关制度安排仍然不明确。融资平台公司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公司能赚钱,可以还本付息,独立运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平台公司转型的原则、方向,指导和支持平台公司按市场化原则分类转型,把经营状况好、现金流稳定的平台公司转为独立运作的企业,把相应的政府债务转化为企业债务。
有的平台公司只承担借款的中介作用,并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地方政府不被允许发债、赤字,现在既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了,这类不是实际经营的公司就应该清出,让地方政府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务。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人担心短期内经济可能会下行,这是否会影响地方债的偿还?
董大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就是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使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地方债是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比如政府投资,把资金投到社会更加需要的方面,使得社会的产出更加顺畅地进入消费。为保证做到这一点,科学的行业地区规划尤其重要。
另外,要用发展来解决债务问题。债务置换,就是政府当期还债压力减轻了,以后再还。以后经济发展了,现在看起来很大的债务,以后看起来并不那么大。
我可以举个例子。1996年前后,我在上海的浦东新区工作。浦东新区有四大开发公司,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都是国有的。当时负债60亿,有的人很害怕,浦东新区地方财政收入一年才30多亿元,负债60亿,怎么还?
但是随着浦东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的增多,税收的增加,还这点债就不是问题。
通过负债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体量增长了,政府的收入也会增加。
而且,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哪个政府没有负债?哪个企业没有负债?银行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银行也是负债经营。难道银行连存款都不要,只靠自有资本吗?所以我认为,政府也没有必要把债务清零。
中国新闻周刊:有专家指出,地方债增长速度万一高于财政收入或者GDP的增长速度,政府会比较困难。
董大胜:我觉得光看相对指标也不全面,要看其他指标。比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负债的规模,用绝对值来衡量。另外还要看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情况等等。
地方政府还是应当妥善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做到既不影响稳增长大局,也不能继续积聚风险。只有稳增长才能从根本上防风险,要树立在稳增长过程中积极化解风险的理念,用发展解决债务问题,用市场手段化解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