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政府对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扶助
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其一,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信息化与发达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距甚大,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异很大,即所谓“数字鸿沟”。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0年调查显示,按照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我国信息化的网络指数平均为37.12,而其中最高的北京为318.82, 最低的西藏却只有0.2。
其二,各类信息匮乏,我国的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农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政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适应,不能满足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对农民信息服务的能力不适应,不能满足引导均衡生产和减少农民损失、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不适应,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迫切需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的需要。
其三,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落后,资金严重不足,消费水平低下,导致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截至2003年底,广大农村地区电脑人均占有量不足万分之一,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3%,全国尚有10%的行政村不通电话;8%的行政村不通电视,其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
当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信息化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通信技术落后,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快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为改变农村贫困地区信息通信落后的局面,我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信息扶贫UNDP计划。另外,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建立并启动了“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工程,旨在针对区域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科技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能力较弱、信息观念淡薄、信息资料缺乏、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市场发展滞后、信息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全新的扶贫模式,现已选择河北省武安县、安徽省霍山县、河南省商城县、重庆潼南县、陕西省榆林市等5个县市进行了“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试点,确定为示范县市。从这5个县市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看,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与世界接轨、与科技同步前进的农村发展致富的好路子。
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推动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目前已有22个示范区,有10个在西部。云南省1999年除了国家支持经费以外,省里还拿出600万元在全省55个县、289个乡镇、1724个行政村推广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使将近100万农民在电脑的帮助下进行农业生产,推广电脑农业543万亩,增产2.4亿斤,产值3.1亿元。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应用,带动了人脑与电脑的结合,展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前景。云南、甘肃省政府和国家863计划从1996年开始,共投资3120万元,在84个县、274个乡,配备314套计算机,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县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在云南、甘肃省共举办了20期培训班,帮助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掌握“863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与信息处理平台’’的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利用“平台”开发适合于本地生产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促进了当地计算机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合作,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也从整体上提高了一代农民群众的素质,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云南省55个推广县中有5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一部分群众因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不懂得科学种田,产量上不去,粮食不够吃,就采取毁林开荒,加大种植面积的方法来解决,甚至个别群众就以靠国家救济为生。用农业专家系统应用软件代替一批农业专家在基层长期为农民服务,实实在在为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保护了山林资源。
农业部制定的“金农工程”中也提出了更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即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化问题。
二、加速推进家村贫困地区信息化的思路和设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网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在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
农业市场化和生产国际化,使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如何很快获得及时、有效、可靠的信息,成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指导生产、管理和经营的核心问题。要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提供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信息服务。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就是以网络应用为核心,整合和集结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无限寻呼网、广播电视网(含有线网)、卫星网等多种方式和信息资源,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真正建立起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库,解决好农业信息的源头问题,以更好地实施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快速、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农业信息发送到农民手中。“多网合一”是功能上的结合,资源上的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而不是实体的合一。但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信息投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发挥各级政府在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设备投入和信息搜集上的主渠道作用,由政府牵头组织、整合、集结农业信息资源,以致不让农业信息数据库成为死库,网络成为死网,“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图有虚名、设置空放的死信息服务体系。
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在全国启动的“农村通信普遍服务——村通工程实施方案”,正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必将对农业信息化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农业信息技术,全方位为贫困地区农民服务。
我国贫困地区都处在广阔的各个不同的边远地区,而各地区的情况都不相同,虽然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播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还必须根据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其他技术途径,发展多种农业信息技术,如进行人工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客观资源信息实况,在经济贫困的农村,用最基本的电话话音通信进行农业生产信息沟通、农产品信息发布、农技信息咨询等,同时通过无线电广播、电视差转台、设立有线电视传输有用的农业信息,播放图文电视以及电视信息宣传片;面向村民集中的乡村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网点,提供初步的上网功能,发放农业信息VCD、DVD宣传光盘,在移动电话的荧屏上显示信息,同国外建立信息扶贫合作项目;编印村、镇信息员培训手册,组织信息员培训班;举办农业信息技术讲习班,编制农业信息印刷品;办活农村黑板报,通过卫星上网,更现实、更有效地为贫困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缩小数字鸿沟。
3.改进和完善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九亿网,真正建成全国农业专业门户网站。
针对农业信息内容匮乏的问题,应大力丰富和推广农业部开发的中国农业网和九亿网的网站科技信息量。
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成为中国最全面、最权威的农业信息网站。今后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和经济发展形势,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根据贫困地区的现实困难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使之具有更多的农业信息,更多的传输功能,更多的服务手段和艺术,真正成为推动全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门户网站,特别是对解决“最后一公里”,缩小”数字鸿沟”,最终带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更有特色、更有实效、更具推动力的信息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学习英国政府的经验,每年对全国农民进行一次信息调查,建立大量、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信息源。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的特殊作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经营大户。“一站通”是各地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开展供求信息服务的大平台,是使农民接受信息网络的最好切入点。三是大力发挥中国农业信息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功能,取得更大成绩。
4.大力推进县乡信息服务点建设,搞好信息服务网络的延伸工作。
搞好县乡信息服务点建设,做好信息服务网络的延伸工作,是加速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基层支撑点,十分重要。要在国家、省、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调动县、乡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好县级农业信息网站、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要建立规范的认定标准,实施认定工作制度,被认定的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站,都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进行申请和登记,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予以公布。这样使所有建立的县级农业信息网站、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真正做到名副其实,职责落实,服务到位,成为加速推进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坚强阵地和冲锋站。
5.建设好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建设好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主要是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支是县、乡镇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好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是连接各级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贫困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增强贫困农民获取信息能力,具体须采取一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予以落实。一是国务院财政部应设立培训农村贫困地区信息服务员的专项经费,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缺乏培训经费的问题,从经济上给予保证。二是国家可动员、号召信息工程专业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义务培训信息服务队伍,从技术力量上予以保证。三是省、地、县三级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从组织上给予保证。四是依靠社区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尸等投入支持来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从具体措施上予以保证。五是建立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制度和每月考核与服务成绩挂钩的信息员工资体制,从质量和工作落实上予以保证。
6.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农业信息法制建设,保证和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化。
信息是一项产业,特别是农业信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服务应当成为一种特殊的有偿服务,这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必需。既然信息要产业化并且正在走向市场,就存在着法律约束与管理的问题,就必须用法律来作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法治建设抓得比较早。英国早就把每年6月对农民进行的农业信息数据调查工作作为一项政府的法律固定下来,农民必须填报,不填报就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就要予以严肃的处罚。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制定了信息法。我国要加快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农业信息化的法治建设,塑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的新型农民。制定农业信息法,保证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存在着巨大的正负经济效益问题,存在着信息真实与虚假问题,信息的采集与传播者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必须加紧制定信息法和农业信息法,保证和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健康进行与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腾飞、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推进机。
7.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重视使用信息化。
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采用优惠倾斜政策大力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积极实施联网,开展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群众运动。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就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只要农民群众认识到了,积极性起来了,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就容易进行了。众所周知,要推进农业信息化,计算机是核心。要大力宣传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积极实施联网,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问题,为脱贫致富开辟新的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户普遍都有计算机,都实行了家庭上网。就北欧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农户拥有计算机、家庭上网达到了70%~80%,农业信息化水平很高。因此,国家和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鼓励贫困地区农民购买计算机,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实施联网,为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开展起一场群众性运动。
8.加强各方面合作,利用一切力量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吸纳各方力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政府、企业、个人广泛参与和支持,从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甚至资金和设备等各方面予以大力帮助。
同时,积极与联合国、境外各类国家、地区以及企业和国际组织等加强合作,争取项目援助、扶贫开发以及各类援助计划,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